APP下载

浅谈国际工程项目属地资源的利用

2020-03-13孙小永杨栋陶瑛顾进军

水泥技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属地工法劳动力

孙小永,杨栋,陶瑛,顾进军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登上国际工程领域的舞台,并且逐步落户海外进行生产经营。“属地化实施”成为当今国际工程领域一个“热词”。只有做优海外项目属地化实施,加大项目属地劳动力参与份额和提升属地劳动力的整体施工效率,才能以项目为支点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才能提升企业在国际工程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

落实国际工程项目属地化实施工作,在项目初期通常需要做好“一国一策”调研工作和寻求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合理整合的工作。对于企业落户海外开展属地经营而言,项目属地化实施还需要通过培育属地劳动力资源等措施增加属地劳动力实施份额。

1 做好“一国一策”调研工作

“一国一策”调研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属地资源状况、施工装备状况、施工习惯及工法状况等方面的调研,通过调研为项目属地实施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1.1 当地劳动力资源状况和政策状况

1.1.1 劳动力资源状况

重点调研属地劳动力的技能、工效、工资水平以及当地劳动力资源是否丰富等内容,最好详细到各工种情况。

我公司在全球34个国家拥有项目执行经验,根据经验,当前大多数国家劳动力的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工效与中国劳动力相比差距甚大,但其工资水平也远低于我国劳动力。

1.1.2 社会和政策状况

一般情况下,项目所在国在社会和政策方面对当地劳动力的聘用会有一定的要求,需对项目所在国家的劳动力获取方式、社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方面进行详细调研。

1.2 当地施工装备状况

(1)调研当地涉及项目实施的施工机具、设备资源是否先进、丰富以及设备的状况,调研设备资源租赁、购买等获取方式或加工水平。

(2)调研当地设备资源的租赁价格及购买价格,宜与我国在项目所在国开设公司的设备供应商联络,如对三一、徐工等设备供应商进行询价(购买、租赁当地设备进行增值服务等模式)。

1.3 当地施工习惯及工法状况

对当地施工习惯及工法状况进行详细了解也是落实项目属地实施的调研内容之一。目的是通过调研,熟悉属地各施工工序、工法状况、施工习惯等,为后续施工配置我国劳动力和选择工法等提供依据。

1.3.1 施工工序各环节状况

对施工工序各环节状况的调研主要是观察当地施工工序之间的衔接以及各工种施工效率,研究分析施工工序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各工序上作业工种的优劣势,以便合理组配施工力量。

1.3.2 工法状况

对当地施工工法的调研,主要是观察当地施工工法现状,从而发现当地施工工法的不足和可改良的地方,有助于施工中采用适合属地劳动力作业的施工工法,提升整体施工效率。

1.3.3 施工习惯

调研当地实施工地,观察和分析当地劳动力施工作业习惯和作业工序安排的优劣势,为后续项目工作工序安排和施工组织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

2 寻求优势互补、合理整合资源

结合对属地资源的调研,以实现项目经济指标为导向,从工程实施所需的劳动力资源、工机具设备资源以及施工习惯、施工工法等方面着手,进行优势资源整合,打造合理的资源整合平台。

2.1 分析我国及属地资源优势,进行劳动力资源、工机具设备及施工习惯、施工工法整合

2.1.1 劳动力资源优劣势及整合策略

2.1.1.1 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1)我国劳动力现状[1]

a老龄化现象凸显:当前建筑业劳动力主力仍以年龄在40~59岁为主,新生代劳动力资源严重匮乏。

b劳动技能:年龄在40~59岁之间的劳动力,具有较强的技能水平,新生代整体技能成熟度和经验积累不足。

c健康状况:比较不健康和非常不健康占比约为18.8%,老龄化状况下,主体劳动力劳动能力和劳动强度的承受能力开始逐年下降。

d工资水平:我国建筑行业劳动力工资水平逐年上涨,已上升到250~350元/工日的水平。

(2)我国劳动力的优势

a我国劳动力施工效率高,项目实施周期短,工期可控。

b我国企业对本国劳动力的管理拥有组织和管理优势,经历多年的磨合,项目实施更为高效、可控。

(3)我国劳动力的劣势

a进入属地受限制

大多数国家均设有较强的国家保护政策,对外国劳工的进入进行限制。

b劳动力输出成本高

我国劳动力按项目向国外输出时,考虑签证费用、差旅费用、临时设施费用、食宿费用、医疗费用,以及按照当地政策需缴纳的社保等各项成本,我国劳动力输出总体成本偏高,尤其是申请人员为项目的短期用工时,摊销的成本更高。

2.1.1.2 项目属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分析

a劳动力组织便利

相对我国劳动力而言,一般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组织相对便利,尤其是短期用工,属地劳动力组织更具有优势。

没有向项目所在国输入劳动力所需办理的繁琐劳工政策限制手续,可使劳动力尽快进入项目实施阶段。

引入属地劳动力,不需要像组织我国劳动力一样进行选派、体检、组织输出、临建设施准备等一系列工作。

通常属地劳动力可通过劳务公司聘用或者采取分包模式进行组织。

b劳动力工价优势(需通过调研及试算合理确定)

当前,除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外,我国劳动力收入水平远远高于拉美、非洲以及亚洲等大部分国家。但就建筑行业而言,劳动力技术水平及劳动生产效率是影响项目成本和工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于海外项目而言,还应该考虑劳工签证办理费、差旅派遣费用、食宿费用等因素。

属地劳动力的工价优势应在调研的基础上,从项目不同工种配置、施工工法选择、用工工种的用工期限以及项目整体实施周期等角度进行综合用工单价的试算和分析后再确定。

(2)劣势分析

属地劳动力施工效率低。采用属地劳动力进行项目实施时,总体投入数量会有所增加,勤劳程度不如我国劳动力。以上情况均增大了项目的管理难度。

我国公司对属地劳动力管理经验不足,在工效得不到控制时,很可能造成整体成本超支。

2.1.1.3 项目实施的劳动力整合策略

结合以上我国劳动力及属地劳动力优劣势的综合分析,海外项目劳动力组织和配置上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属地劳动力配置力度:

(1)属地劳动力配置

重点突出普通工种属地劳动力配置及应用。

对于项目上的非关键性工作或者通用性的项目(指当地具有较为丰富的实施经验的子项工程),在进行经济性对比后,可尝试成建制承包。

通过调整设计方案、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等方式,简化项目施工难度,加大属地化劳动力参与份额。

(2)我国劳动力配置

项目关键线路上的工作,应通过集中布置我国劳动力,适当配置部分属地劳动力进行辅助。

通过科学合理的项目部署,尽可能延长我国劳动力参建时间。

通过合理选配我国劳动力,实现我国劳动力的一专多能和偏平化配置。

(3)管理与组织

融合属地管理力量,调动属地劳动力积极性,做到中外双层次管理。2.1.2 工机具资源整合

(1)机具调研内容

机具设备的整合方案,应重点调研和分析工程实施必备的、不可替代的设备。

为合理确定整合方案,还需对临时进口(向总部付款,不向总部付款)、永久进口的关税等情况进行调研。

根据属地机具、设备状况,合理配置项目机具设备计划,对进口设备等进行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分析。

(2)机具整合方案

通过以上调研及综合分析,根据项目特点进行项目机具资源的配置,可采取属地购买、属地租赁、国内购置临时进口/永久进口等多种机具组配方式。

2.1.3 施工习惯及工法整合

(1)施工习惯整合

借鉴中国施工习惯,适当更改当地施工作业中不利的作业习惯,以提高整体工效。如提高机械设备使用率及更改作业流程等。

(2)施工工序各环节整合

通过在适当的工序环节上安排我国劳动力或对属地劳动力进行专项培训等方式,以快带慢,提高属地施工作业效率。

(3)工法整合

通过引入适当的施工工法,简化施工难度,化繁为简,减少我国劳动力必须输入的人数,增加当地劳动力的人数。

2.2 属地化资源整合模式和整合平台

经以上详细调研、分析,可对属地资源的优劣势和如何整合国内外资源形成清晰的思路和策略,但策略的实施需要合理有效的整合模式和平台。

2.2.1 管理模式

2.2.1.1 工程施工部署

当项目属地化实施时,由于存在资源状况的差异性,在整体部署阶段即应根据属地施工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案的策划和部署。

合理进行分阶段分区域规划,制订合理的分阶段分区域工期任务。

协调设计工作,采取多条路径的平行作业方式,缩短项目关键线路长度,解决当地施工效力低下和施工周期长的问题。

2.2.1.2 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中引入和融入属地管理人员,属地资源以不同模式参与到多个部门的工作中。

属地分包为主:工程管理中,以属地分包为主时,应根据项目属地化实施规模成立属地化工程师管理团队模块,以属地工程师面对属地分包的管理层和操作层。

自行组织项目属地劳动力:工程管理中,当自行组织属地劳动力施工时,需引入属地班组长面对操作工人。

2.2.2 劳动力组织模式

2.2.2.1 项目劳动力组织模式

项目劳动力的组织,一般根据项目总体部署以及各子项工程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施工周期等情况采取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施工模式。如属地分包、中国分包(含当地具有分(子)公司的中国公司)、自行施工等。

2.2.2.2 劳动力配置方式

我国劳动力一般配置在项目的关键性车间、关键性技术控制点。以水泥项目为例,在我国公司分包/自行施工模式下,我国劳动力布置方案重点如下:

(1)水泥项目的关键车间,如预热器、窑、磨等车间。

(2)我国劳动力的工种选配、任务分工和工作能力应有所侧重,在水泥项目我国劳动力的配置和工作任务应侧重于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我国劳动力以搭设主体(含设备主体)工作为重点,简称为搭积木的工作,可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高效优势、吊装优势,弥补当地劳动力的技术不足和效率劣势,而当地劳动力重点在于前期细部准备和后续完善。其二,对于质量控制严格的主机构件应以我国工人为技术骨干来完成,规避质量风险。

2.2.3 资源整合平台

项目所需各类资源确定后,必须有适合的平台作为载体,才能支撑项目实施。在项目资源整合模式下,属地资源可以通过属地分(子)公司以及其能整合的属地分包资源进行获取,国内资源可以通过分(子)公司、也可借助其能整合的属地分包资源进行获取,国内资源通常借助公司职能部门力量完成资源整合。具体见图1。

图1 项目实施资源整合平台

3 属地化施工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施工企业以分(子)公司形式落户海外,项目的属地化实施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施工企业,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仍是重点,而做好做优项目属地化实施,是实现国际工程降本增效的手段之一,更重要的是能满足项目所在国的劳工政策,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提高属地劳动力参与份额,优化项目属地化实施方式,宜从培育属地劳动力资源、优化施工工法、优化我国劳动力输出结构等方面着手。

3.1 培育属地劳动力资源

落户海外的属地公司与单个海外项目的属地化实施有所不同。作为落户海外的属地公司,应以项目为基点,加大属地劳动力资源培育力度,增加属地劳动力项目参与份额,提升属地化实施效率,需要经过“选择—培育—优化”的发展过程,其各阶段的发展任务及目标见图2。

3.2 优化施工工法

图2 属地劳动力资源培育发展历程

优化施工工法是另一种推动和落实项目属地实施的手段,通过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施工工法,可加大属地劳动力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提升项目参与的份额。通过优化施工工法可达到如下目的和效果:

(1)降低施工难度

优化施工工法可降低施工难度,提高属地劳动力的工作范围,提升项目属地劳动力的实施份额。

(2)提升施工效率

通过优化施工工法,可提升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3)减少中国劳动力配置人数

通过降低施工难度,提升属地劳动的项目参与份额,可大幅度降低对中国劳动力的需求人数,满足项目所在国的劳工政策,海外分(子)公司合规合法经营,履行企业对项目所在国的社会责任。

3.3 优化我国劳动力输出结构

通过各种策略的推动,以及属地劳动力在项目实施上的广泛使用,我国劳动力的输出结构将向管理型、技能型和复合型方向发生转变。

(1)向管理型转变

随着属地劳动力参与度的加大,我国的劳动力将作为现场属地化施工班组管理的主力,发挥作用。

(2)向技能型转变

随着属地劳动力参与度的加大,仅当属地劳动力技术能力无法保证工程质量或者工期特别紧张的部位才会派驻我国技能型劳动力。

(3)向复合型转变

为实现项目劳动力的扁平化配置,最大程度发挥我国劳动力的价值,在项目属地化实施推进过程中,我国劳动力应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

4 结语

项目属地化实施是当前国际工程项目实施的主要发展方向,需要经历项目调研、分析、整合以及平台建设等系列性系统工作。企业若要在海外谋求属地化发展,就需要对属地劳动力进行培育、革新工法增大属地化实施份额,做优属地化施工,同时优化我国劳动力的输出结构以适应属地化施工。

猜你喜欢

属地工法劳动力
预制内隔墙板板优点及工艺工法
110工法切顶留巷安全技术在张集矿的应用
沉井压沉工法施工技术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属地管理不是“万能筐筐”
N-JET工法在大粒径砂卵石地层止水中的应用
基层队站班组HSE属地标准化创建
属地管理在钻井施工现场的应用
输电线路属地化管理与实践国网信阳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