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2020-03-13尹一鸿游莉通讯作者涂宗灵谢礼

医药前沿 2020年31期
关键词:内科心血管科室

尹一鸿 游莉(通讯作者)涂宗灵 谢礼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深圳福田> 广东 深圳 518033)

心血管内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心血管疾病具有复杂性高、病情种类多、发病急且危重,致死率与致残率高等特点,使得心血管内科护理服务要求更高,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也更高。若护理不当,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导致护患纠纷事件发生[1]。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是对护理质量的监测评价指标,直接影响着护理管理质量。本文特选择80 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入组,观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应用后,对护理安全管理的改善与提升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抽选时间为2018 年4 月—2020 年4 月,抽选科室为心血管内科,共抽取80例患者,以时间先后分组,对照组病例40例,男性24 例,女性16 例,年龄46~84 岁,平均年龄(68.51±2.49)岁,疾病类型:冠心病14 例,高血压9 例,心律失常9 例,心肌病8 例;观察组病例40 例,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年龄45~86 岁,平均年龄(64.24±3.68)岁,疾病类型:冠心病13 例,高血压10 例,心律失常7 例,心肌病9 例;两组基础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安全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管理。根据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开展护理安全管理,具体开展办法:

(1)组建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应由护理部主任、心血管内科护士长、护理人员7 例共同组成,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主要负责科室内敏感指标的筛选设立工作;护士长担任副组长,负责统筹管理工作;7 例护理人员分别包括2 名主管护士、3 名护师、2 名护士,负责资料收集整理,指标初选,收集相关科室护士长的意见与建议。

(2)筛选护理质量敏感指标:①应用美国护理质量中心(ANC)、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JCAHO)、我国卫生部制定的《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等相关理论标准进行评估,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搜索关键词,例如“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等,结合我院心血管内科护理实际情况,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初步拟定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20 项,三级指标30 项。②小组成员共同设计调查问卷,以电子邮件形式,分别发送给院内心血管内科相关科室的护士长,调查了解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从初步拟定的60项中进行挑选,将存在较大分歧的指标进行修改或删除,从中选择公认的5 项,作为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的敏感指标,最终确定为分级护理落实率、患者身份识别准确率、专科技能合格率、高危风险评估合格率、高危药物使用与管理合格率等5 项。

(3)护理安全管理方法:①专科培训:组织全体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开展集体培训,讲解专科护理知识,对敏感指标理论进行学习,明确5 项护理敏感指标的实际含义,培训后进行考评。要求护理人员根据5 项护理敏感指标对自身护理状态进行评估,加强自身业务能力评估,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开展动态评估管理。培训结束后,所有护士考核合格后,开展本研究。②护理安全管理办法:心血管内科患者入科室后,安排一名护士作为责任护士,对患者入科后2h 的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等级,预防相关不良事件发生,评估患者的病情护理等级。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脉搏、呼吸等指标,患者行PCI 术治疗后,保证导管通畅性[2]。心律失常患者开展24h 心电监测,对异常波动、心电图异常波动进行识别掌握,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办法,并告知医师,快速执行医嘱用药治疗。评估了解患者及家属对心血管疾病的知识了解程度,开展个性化的健康宣教,以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同时强化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同时使患者家属可发挥监督作用,有效识别患者存在的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心血管内科患者多见于老年人群,存在较多的高危风险因素,老年患者自身存在心肌梗死、心搏骤停发病风险,长期卧床也会增加压疮发生风险,平衡能力较差者,也会出现坠床、跌倒等危险事件发生。因此,开展心血管内科护理时,不仅需要做好饮食护理、运动、卫生管理等基础护理,也需及时对患者的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梗风险,并在高危风险患者床头放置标识卡,加强护理等级,增加巡视次数,做好相关风险防范措施[3]。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服务期间,应严格落实筛选出来的护理敏感指标内容,由护士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查与监督,及时发现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完善的护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1)评估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落实情况;(2)记录两组导管脱落、跌倒、坠床、压疮、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3)以问卷调查法,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主观感受,各项评分在0~100 分,以80 分、90 分作为评价节点,划分为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三项指标[4]。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4.0 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以χ2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

观察组5 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落实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对比[n(%)]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40 例患者住院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例)

2.3 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主观护理服务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满意度对比(例)

3.讨论

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护理质量与患者预后结局之间关系也受到医疗工作者的关注。心血管内科内急危重症病例较多,若护理不当极易出现坠床、跌倒等不良事件,不仅降低护理质量,而且影响患者的预后康复[5]。设定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时,应以科学性、实用性、灵敏性进行选择,保证所选择指标可对临床护理工作发挥指导与评估意义[6]。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科学设定,可对现有护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并为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提供方向,不断改进护理服务,持续提升护理质量。

心内科护理中组间护理质量小组,结合科室实际情况,选择“分级护理落实率、患者身份识别准确率、专科技能合格率、高危风险评估合格率、高危药物使用与管理合格率”作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对现有的护理服务流程进行规范改进,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有效降低护理差错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本组研究证实,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应用与落实,可降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使患者的对护理服务主观满意度大幅提升。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引入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开展动态化管理,可预防患者住院期间出现不良事件,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使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内科心血管科室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爱紧张的猫大夫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