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抗凝治疗的效果探讨
2020-03-13朱永豹
朱永豹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感染科 安徽 阜阳 236000)
PVT 的形成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不多见,但一旦发生将对患者的治疗、预后产生不利影响[1]。对此,本文以100例患者为例分析PVT 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抗凝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男55 例,女性45 例;年龄39~74 岁,平均年龄(53.28±7.94)岁;病程3.5~11 年,平均病程(7.69±1.47)年。本次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参与患者皆已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收集检查确认资料完整后进行回顾分析,对比发生PVT 与未发生PVT 患者的临床指标,分析PVT 产生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因素分析使用Lgistic 多因素分析与非条件单因素分析。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PVT 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发生PVT 患者共20 例,比例20.00%,接受抗凝治疗患者有8 例,1 年随访期中共4 例(50.0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发生,未接受抗凝治疗患者有12 例,1 年随访期中共5 例(41.67%)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发生PVT 与未发生PVT 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发生PVT 患者的PLT 指标、门静脉主干宽度、大于未发生PVT 患者,ALB 指标小于未发生PVT 患者,有糖尿病史和脾脏切除史患者比例比未发生PVT 患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影响血栓形成单因素分析
2.3 分析患者发生PVT 的危险因素
门静脉主干增厚、高PLT 是患者发生PVT 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多因素分析患者发生PVT 的危险因素
3.讨论
人们的健康意识在逐渐提高,虽然国内慢性乙肝发生的数据有所降低,但仍旧是人们健康中不可忽视的问题[2,3]。肝硬化是慢性乙肝患者病情控制不当时容易发生病变情况,而据流行病学调查,这类肝硬化患者中PVT 的发生是一项关乎患者生命的重要研究课题,一旦并发PVT,患者有较大的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4,5]。对此,了解和掌握PVT 发生的危险因素,是有效预防措施实施的前提。
此次共20 例PVT 患者,接受抗凝治疗(n=8)与未接受抗凝治(n=12)患者在1 年随访期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情况无显著差异,说明抗凝治疗并不会增加风险。在对比发生和未发生PVT 患者指标中发现,PLT 指标、门静脉主干宽度、ALB 指标、糖尿病史和脾脏切除史等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与其发生存在一定关联性。学者指出正常情况下30%左右的血小板存在于人体脾脏中,而脾脏亢进会对血小板形成破坏,因而脾脏切除的患者有血小板指标增加的表现。这与本文结果一致。而本文的多因素分析提示PVT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门静脉主干增厚、高PLT。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发现有门静脉主干增厚、高PLT 时需警惕PVT 的发生,经抗凝治疗不会引起更多的出血风险,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