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IF 与TLIF 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2020-03-13刘唐誉雷鸣
刘唐誉 雷鸣
(武警广西总队医院 广西 南宁 530003)
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由腰椎管或椎间孔狭窄压迫神经根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可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腰背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进而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1]。为此,尽早给予该病患者有效的治疗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当前,临床方面多将保守治疗作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若患者在保守治疗期间无法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则可为其开展手术治疗[2]。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均为腰椎管狭窄症的常用治疗术式,为进一步分析上述治疗术式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主要探讨了PLIF和TLIF 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于本院就诊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4例,并应用双色球分组法为两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中,有男27 例,女20 例,年龄为57~73 岁,平均年龄为(66.4±4.7)岁。观察组中,有男26 例,女21 例,年龄为55~74 岁,平均年龄为(66.6±4.5)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
纳入标准:(1)病情经影像学诊断确诊为腰椎管狭窄症;(2)均已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患有严重的脏器功能疾病;(2)存在手术治疗相关禁忌症。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PLIF 手术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如下:在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处理后,协助其取俯卧位姿势,并在C 型臂X 线机协助下确定具体病灶部位。待麻醉起效后,于腰椎病灶节段处作一长度为3~6cm 的纵向切口,之后于病变椎体间隙上下椎体沿椎体植入椎弓根螺钉,并将滑脱椎体复位。然后,应用咬骨钳对棘突、双侧椎板及韧带部位进行清除处理,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保护硬膜囊和神经根组织。接着,应用微型椎板拉钩进行硬膜牵拉处理,在有效清除髓核组织后,对软骨终板进行刮除处理,之后于椎体间植入骨质颗粒,于节段间隙处植入椎间融合器,同时有效安装连接杆,并适度加压Cage。最后,对手术创口部位进行止血、冲洗及引流管安置处理,之后逐层缝合创口。
观察组给予TLIF 手术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如下:在给予患者术前全麻处理后,协助其取俯卧位姿势,之后利用C 型臂X线机对患者的腰椎手术部位进行充分探查及有效标记,然后对手术部位及其周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处理。接着,沿腰椎病灶节段作一长度为3~6cm 的纵向切口,在完成保留棘突处理后,于棘突椎板处进行椎旁肌肉剥离操作,之后应用微型椎板拉钩进行椎板至关节突外缘区间内的逐步暴露处理,然后对横突根部及上关节突关节外侧缘交汇点位置处进行进针处理,并在C 型臂X线机引导下置入椎弓根螺钉,同时有效安装连接杆。在使用微型椎板拉钩对侧椎板间隙进行暴露减压处理后,对关节突关节部位开展部分切除扩大处理;待神经根有效松懈后,则可对椎间孔后壁进行开放处理,之后依据患者的腰椎管具体病变情况,对椎板边缘及黄韧带组织进行切除处理,同时充分暴露神经根及硬脊膜部位。接下来,对硬脊膜及硬膜囊进行神经剥离器分离处理,之后使用弧形骨刀及刮勺对棘突骨质、对侧肥厚黄韧带、增生椎板里层和关节突内侧骨质进行清除处理,并适当扩大对侧侧隐窝,同时有效松懈硬脊膜及神经根组织。在完全清除软骨终板及髓核组织后,将应用松质骨填充的Cage 置入椎间隙中间部位,同时有效安装连接杆,并适度加压Cage。最后,对手术创口部位进行止血及冲洗处理,之后妥善安置引流管,并逐层缝合创口。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相关指标,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和腰椎功能障碍情况。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机体疼痛情况进行评价,评分范围为0~10 分,得分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严重。
应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对患者的腰椎运动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评价,量表主要包括10 个评价条目,单个条目的评分范围为0~5 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腰椎运动功能障碍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 软件对文中出现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疼痛评分、腰椎功能障碍评分等各项研究数据展开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相关指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的手术时长及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其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相关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相关指标对比()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碍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疼痛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疼痛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碍评分情况对比(,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碍评分情况对比(,分)
3.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椎管先天发育不全、外伤、炎症等,进而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腰腿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从而可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3]。手术治疗为上述疾病患者应用频率较高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治疗术式包括PLIF、TLIF 等[4];其中,PLIF 是以往临床方面首选的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术式,但依据治疗经验可得知,部分患者在PLIF 术后易出现神经功能受损及背部肌肉无力表现,且该术式可对机体后柱韧带复合结构造成一定的治疗创伤,进而无法得到理想的手术治疗效果[5];而TLIF作为另一种较为常用的腰椎管狭窄症,其可于手术过程中完整保留棘突组织及后方韧带复合体,同时可避免对中央椎管部位产生干扰作用,且该术式所应用的经皮椎弓根钉置入法可有助于减少治疗创伤[6]。相关研究资料指出,通过为腰椎管狭窄症应用TLIF 手术开展临床治疗,可在显著提升整体疗效的基础上,明显改善预后康复质量。
结果可知,治疗后,观察组的手术时长及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其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进而说明,与PLIF相比,TLIF 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明显节约治疗耗时,并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总量,提升手术效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从而证明,与PLIF 相比,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开展 TLIF 治疗,可更为缓解机体疼痛感,同时可明显改善其腰椎功能障碍表现,手术疗效较为突出。
综上所述,TLIF 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获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该术式可有助于缩短治疗时长,减少术中出血量,缓解机体疼痛程度,同时可有效提升腰椎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