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情境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融入

2020-03-13蒋英俊

人物画报 2020年17期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高中生物学教学

蒋英俊

摘 要:生活化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引入生活种常见的场景,高中生物学属于基础科学,很多内容源于生活,也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因此生活化情境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融入不仅解决了知识点掌握的问题,更是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生物学素养,还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高中生物学;教学

一、情境教学与生活化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而生活化情境是指贴近生活现实的情境,是一些日常大家都比较容易或比较多接触到的情境。在教学中引入这些情境,是在课堂中将这些场景或者事件引入到知识中,能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到上课状态,还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二、生活化情境与高中生物学教学

教育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从生活中找出实例作为情境,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学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而且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更是能指导生活,提升生活质量。这恰恰符合了新课标中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对生活中出现的现象作出理性解释,并能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情境,能让生物学知识可视化,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也增加了对生物学的兴趣。而且可以从身边易获取的材料设计并进行简化版的生物学实验。结合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还提升了学生对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意愿和社会责任感。

三、生活化情境融入高中教学中的策略

1.挖掘生活化情境

炒青菜和炒苋菜是生活中常见的两道菜肴,而炒青菜和炒苋菜的汤汁颜色也是非常生活化的生物学情境。笔者通过课前准备的炒青菜和炒苋菜,将叶绿体内和液泡内的不同色素的特性很好地融入其中。为了使现象更加明显,炒青菜特地切的较碎,用了较多的油,而炒苋菜则用了少量的油和较多的水。在课堂一开始,首先将炒青菜中的油和炒苋菜中的汤汁分别倒入两个小烧杯,在班级中传递观察,并抛出问题“为什么两个烧杯中的颜色有区别”,引导学生思考两大类色素的区别。

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会马上对该现象进行解释。通过进一步地补充和分析,很快就达成共识。青菜汤汁中的油呈绿色,是因为溶解了青菜叶子中的叶绿素,而苋菜汤汁中的水呈红色,是因为溶解了苋菜叶中的花青素。然后根据青菜汤汁中主要是油,而苋菜汤汁中主要是水,很好地理解了光合色素脂溶性,而花青素水溶性的特点。然后结合膜结构的脂双层中大部分厚度由脂溶性的磷脂尾部構成,进一步地推出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而花青素分布在液泡中。

2.感受生活化情境,并解释相应的现象

馒头是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而利用酵母菌发酵则是制作馒头的常用方法。笔者在课前利用发面酵母制作了馒头,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对面粉的发酵过程拍摄了照片。在课堂上,将馒头切开展示给学生,并抛出问题“面包中的空隙是怎么形成的”。以此导入课堂,马上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展开厌氧呼吸的教学。介绍厌氧呼吸的条件、过程及结果。

配合拍摄的照片和亲身感受,将厌氧呼吸的各项内容融入教学。通过展示活化发面酵母的照片,明确了酵母菌能够利用糖分进行代谢,来解释酵母菌兼性厌氧型的细胞呼吸类型;利用盖有保鲜膜的面团的照片,切实去感受酵母菌厌氧呼吸所需要的无氧条件;利用发酵前后的面团比较,感受到酵母菌厌氧呼吸能产生二氧化碳,从而实现发面的目的;通过品尝馒头,感受那股淡淡的酒精味,证实了酵母菌厌氧呼吸还产生了乙醇。

3.解释一些生活化“科学”,并思考其真伪性

生活中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儿子的智商遗传自妈妈。那这种说法是否具有科学性,我们可以通过高中生物学知识来进行解释和分辨。由于该说法涉及到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属于典型的伴性遗传范畴,而学生又学习过伴性遗传的特点,而性状最终是由基因来控制的。因此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解释这样的说法。

根据这个说法,从科学上分析,决定智商的基因应该位于X染色体上,这样才符合儿子的性状随母亲的现象。而决定智商的基因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询资料。学生通过查询发现,X染色体上集中了很多智力基因,约90个X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影响智力,而且男性的智力缺陷发生率是女性的1.4~1.9倍,这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说法确实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学生又查到并非所有的“智力”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而且性状除了基因的影响,还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明确“儿子的智商遗传自妈妈”的说法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不能作为结论性的论述。

4.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有学生在运动中摔伤擦破了较大面积的表皮,跑过来问是否需要打破伤风针。笔者灵机一动,就在上课将这件事情作为一个切入点,进行了课堂讨论和分析。由于这里涉及到擦伤对个体的影响和破伤风杆菌对人体的伤害,因此从内环境、免疫系统和破伤风杆菌三个方面进行的探讨。

由于表皮的擦伤,会导致组织液外渗和毛细血管的破坏,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看到晶莹的液滴在表面形成,还可以看到血点的出现的原因。这样就导致了内环境要及时作出调整以维持稳态。而且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会引发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的启动,因此引导学生明确此时会产生一定的炎症反应。而破伤风杆菌是严格厌氧型细菌,而表皮擦伤的伤口又是充分暴露于空气中,引导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情形下,破伤风杆菌无法存活,也就无法产生毒素伤害人体,因此无需打破伤风针。然后明确在有较深伤口和致伤物不干净的情况下去打破伤风针,以防万一。

四、对生活化情境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融入的小结

笔者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个例子入手,融入生物教学中,成功地引起学生的关注,提升了了对生物学的兴趣,还无形之中形成了与老师之间的情感共鸣。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对生物课的热情和生物学知识的渴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课后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

通过简化的实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科学论证在生物学学习中的作用,不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还促进了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合理利用了身边的素材和资源,对教材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开发,提升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还提高了教学质量;从学生层面来看,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也改变对生命科学神秘、难以理解的认识,成功地将枯燥的知识的认知转化成对解释生活中现象和问题的热情。

对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说法,看似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我们也可以将这些内容引入到课堂。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这些说法进行解释,分析其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从而明确这样的说法是否可信。而且针对自身存在的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可以通过生物学分析,明确后续应该做的事,以及应该如何去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恩琴.对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161

[2]胡军华.浅谈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J].读与写杂志,2015,12(9):16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生活化情境高中生物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学中不可逆性问题分析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理创设
生活化情境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实现
巧妙选择生活化情境,助推高中政治教学
数学知识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揭示错误本质提升资源价值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设及应用
愉快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