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0-03-13李霖
李霖
摘 要: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门提升大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必修课程本文就是针对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际存在现状和不足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特征、目标课程类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入手,并围绕着如何能够更好地改善和提高公共艺术与科研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展开了分析,并希望能够真正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我国普通高校的人文与科研教育和科研素质实施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引言
美术教育以艺术的教育活动为主要手段,向广大学生宣讲和传授一定的艺术知识与其技能,发展和传播艺术的文化:以传统艺术教育活动为主要载体,通过对艺术的教育培养广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广大学生智力和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追求普遍的艺术教育科学功效。
一、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部分学生对美术的认知不够深入
一方面,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主要面向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在选择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渴望学习美术知识,追求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但其中也有部分学生以积累学分或者以娱乐消遣为目的。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对于美术类课程的学习,只需要交一篇论文就可以轻松取得学分。这种片面的认知导致他们对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足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由于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为公选课程,学生的美术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从未接受过美术基础性教育,这导致其对美术教育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认为美术教育只是单纯地欣赏艺术作品或画几幅画。这难以实现美术教育的目的,也丧失了美术教育的意义。
2.师资队伍结构与教学内容不合理
部分高校的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是保证公共课程质量的前提。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普通高校的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教师由专业的美术教师兼职担任。一些专业的美术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专业技巧的相关教学,将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作为专业美术课程教授,忽视了公共美术课程的育人理念。
3.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编排缺乏科学性
美术学科具有广泛性,按照具体门类可划分为剪纸艺术、书法、素描、陶藝、服装设计、摄影等。然而,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仅开设了书法教学与美术鉴赏课程等较为基本的课程,课程类别单一,难以较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发展路径与方法探析
1.创新教学思维,增强专业素养
一方面,教师应创新教学思维,完善教育方法。当今社会不断发展,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育者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水平成为教育者的迫切需求。如,在面对大班化百人教学的难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法,根据适当的标准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如美术基础、主修专业座位安排等,以小组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和学习兴趣。另方面,教师应以教育对象为基础,制订完善的课程学习目标与内容。教师需要根据公选课程的性质,结合学生的美术基础和兴趣点,有效甄选与整理教学资源。在传授学生美术技巧与理论基础的同时,教师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将教学场所拓展至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结合美术直观性的特点,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美术教学的魅力,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2.优化师资结构,完善考核体系
首先,优化师资结构。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保证美术教育课程质量的前提。师资结构的优化,依赖于完善的师资引进计划。在公共美术课程师资引进阶段,高校应以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为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引入人才;在教师培养阶段,高校需要确立完善的教师培育机制,针对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可与知名美术工作室建立合作关系,采用暑期外派学习或者人才与资源共享等形式,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实现“专人做专事”,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是促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高校应当在每个学期针对教师的授课情况,邀请学生进行评价,从教育方法、课程设计专业程度、教学效果等维度打分。整个评价过程采用匿名化方式进行,以确保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方法。最后,强化课程考核体系,量化考核标准。对学生期末成绩的认定不单单取决于最终论文的成绩,教师应当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将学生的课堂互动情况、上课出勤率、课堂汇报质量等纳入最终成绩的考核标准,并保留一定的变量因素。教师应设定合理的考核标准,结合学生期末考试的情况,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3.革新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结构
首先,注重课程的多样性,增加美术公选课程的数量。美术通常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针对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数量较少的问题,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丰富美术课程类别,以满足学生不同形式的学习需求,从不同的方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如,复旦大学将公共艺术课程依照审美鉴赏、艺术理论、技能实践三大类别分类,每一个类别开设7至8门课程。其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教学应当基于高中美术课程内容进行,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的发展简史、各艺术流派、代表艺术家的作品,同时使学生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与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在大学美术公选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编排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内容与高中美术课程之间的衔接,培育学生更高层次的美术鉴赏能力与美术基础,避免重复教学或者断层问题的发生。最后,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实现课程整合。对学生美术思维和艺术理念的培养离不开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支持。教师需要综合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以专题、时间轴、案例分析等形式探讨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美术的意义与价值,理解社会与美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对课程的纵向整合。
三、小结
总之,大学公共类的美术课程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水平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公共类美术课程,我们应该清楚其公共类的美术课程特点并且为此确立一个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且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内容以及在教学中的实际操作来引导大学生从小步进入美术的殿堂以享受到视觉上的审美愉悦感,以提升其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婷.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明日风尚,2017(15)
[2]郭淑敏.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6,000(012):87-88
[3]王星阳.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情,2020,000(0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