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研究
2020-03-13刘松林
刘松林
摘 要:我国经过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了人们在节假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带动了GDP的发展。我国在2018年成立了文旅部,正式开启了将文化融入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旅游者利用自身的文化知识来回顾历史和艺术的审美,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享受,是一种区别于观看自然风光的旅游方式。常州旅游的自然资源较少,而历史文化资源相对较丰富。因此,依托常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發展常州的文化旅游产业,形成自身的特色,是常州未来旅游业发展可以考虑的路径。同时,对于常州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常州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发展研究
一、引言
常州市社科联副主席周晓东曾经指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应该具备引领城市革命、助力城市经济增长、形成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等重要的作用。所以要以文化来带动常州旅游业的发展,以文化带动城市建设,这是常州的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常州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常州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
1.调整产业结构,确定文化旅游业应有的地位
常州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力发展工业,并且在80年代在中国苏联模式蓬勃发展具备极大的影响力。可以说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常州过度关注现代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对于文化建设的研究重视程度十分薄弱,使得常州市的一批文化价值极高的文物古迹,在城市的变迁中被拆除和破坏,并且常州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的面貌和文化氛围被彻底地打破,在这方面苏州和南京的经验就十分值得借鉴。
苏州在城建规划过程中提出了建设新城区发展旧城区的战略构想,在旧城区的发展过程中,利用原有的城区知名度,在文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做了很多文章,通过文化唱戏,政府搭台的方式,依靠拙政园和留园等著名的苏州园林整合的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同时保护了文物古迹,真正形成了十分深邃而浓郁的历史格调。所以常州也应该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城市的开发理念,将文化建设与城市的发展建设保持同步,同时充分的发掘历史文化,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要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不断创新,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长足文旅产业。
2.加大常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
常州市的文化旅游数量繁多,特色资源种类十分丰富,除了以春秋淹城为主体的春秋文化和恐龙成为主体的恐龙文化,常州市还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展开开发工作。
(1)青果巷“江南水乡文化”街区的开发
作为常州历史人文云集的地方,青果巷是常州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有瞿秋白的诞生地、赵元任故居、刘国钧故居和明星等近代名人故居和一些古碑和古建筑等,同时还有新坊桥小学内古戏楼、汤贻芬故居、史良故居、吴氏中丞第等一些完整的大院。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充分的发掘和恢复,将会形成小河、古街古巷、古桥古树等为主体的结构,突出常州传统民居联合而建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些青瓦白墙可以给居住在高楼大厦中的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必将成为枕河人家和小桥流水的特色展示地。
(2)前后北岸文化街区的开发
常州另一个高雅文化特色的集中区是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这是常州历史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地点之一,前后北岸原来是两条河中所夹,北面是白云溪,前面是顾塘溪,前湖北岸的称呼也是这样命名的。在这个地区明清时期,曾经生活着4位状元以及两位榜眼和探花。现存的遗址主要有苏东坡终老的遗址,赵毅等历史名人文化的故居,并且在这个街区名人故居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充分地显示出了常州传统文化特色,也展现出了常州五大学派和常州地方历史名人的精神面貌。可以说这个街区充满了古代的文化气息,如果能够和谐合理的开发,必将进一步提升常州城市的文化品牌,同时是常州的旅游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使其变得更加悠久。
(3)名人故居系列的开发
江南地区广泛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苏州园林,无锡山水,常州名人。可以说,常州最为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就是数量众多的名人故居,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来看,这些顾虑,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一个城市的名人故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灵魂,所以对名人故居进行开发可以提高历史文化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同时传播历史文化,可以起到一定的纪念作用和教育作用,在常州市已经评为A级旅游景区的35个历史文化景点中仅有张太雷故居是二类景区,其他的历史名人估计都没有列入A级目录,这充分地说明了常州市的文旅部门并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在今后的常州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建设中开发名人故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三、结语
随着近些年来常州旅游业发展的不断加速,加强文旅如何背景下的常州文化旅游发展研究对于常州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尽管在旅游方面常州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仍然处于后进者的地位,但只要能充分地发挥出文化旅游这一面政策旗帜的东风,仍然可以形成自身的特色,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使得常州市的旅游市场更加完善和便捷,同时也可以是常州打造新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
参考文献:
[1]许鑫,霍佳婧. 面向文化旅游开发的非遗信息资源组织——以昆曲为例[J]. 图书馆论坛, 2019, 39(01):33-39.
[2]王远.扶贫视角下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设计探讨[J]. 农业经济问题, 2020(2).
[3]顾金梅.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文库·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人民黄河, 2020, v.42;No.417(05):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