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2020-03-13全莉

人物画报 2020年30期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全莉

摘   要: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实施教学策略,减轻自身工作量,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本文从小学数学入手,探讨了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背景;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巩固好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以及思想方法,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而要想实现数学的有效教学,就需要教师充分研究教材,掌握数学知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同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首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完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从二维目标转变为三维目标,就是在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情感目标,且要设计相应的活动实现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举例: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小数乘法》的教学设计中,知识目标为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乘法,能够根据题目需求正确求积。教师也需要关注情感目标:形成用求积近似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体会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往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体现情感目标,所以教学设计大多以题目练习为主,在情感目标的指引下,教师要体现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原来数学知识对自己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帮助,从而形成积极认真学习数学的态度。

其次,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掌握教材中各部分知识的前后联系、知识深度、例题情况等[1]。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分析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兴趣爱好,扬长避短,设计符合学生知识体系、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比如教师发现学生很喜欢听故事,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用故事法设计知识导入环节,先讲一讲这个数学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师发现小学生经常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基于这种情况,可在教学设计中设计新知识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回溯与联想,在学生脑海中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网络,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继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将课堂教学分为两部分,首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探究竟的心理,推进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实现有效教学。

根据教学经验不难发现,小学生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一节课的初期没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他们一整个课堂的表现都不会很好,所以必须要在课程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要求教师创新知识的导入方式,利用小学生对新奇事物好奇心强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无意识注意,同时也要讲究课堂机智,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知识导入的方法[2]。并且教学过程要新奇有趣,一定不能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否则可能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所以教师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通过悬念设计推动教学环节,但不让这种悬念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和压力。

举例: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多边形面积》第一课,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场景进行导入:“下课的时候你们都喜欢在操场上玩,我看见很多孩子在花坛周围玩绕圈跑的游戏,花坛可是咱们学校重要的绿化工程,为了维护好它,校工们每年都要对花坛进行维护,还要设计好花坛的图案,计算好每一行每一列要放多少花。你们猜猜他们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用学生数学的场景导入知识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参与感,使他们刚进入课堂就保持一种思考与参与的状态。有的学生说道“得先知道花坛的大小,然后才能知道要种多少花”其他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教师又说道:“看一下书中80页,这里边有两个花坛,你们看看哪个花坛能种更多的花?更适合作为学校的绿化工程呀?”教师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改变了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感觉自己是解决问题的主人公,不但没有回避问题,反而非常主动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顺利的完成了知识导入的环节。

三、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活动

完成新知识的导入后,教师要繼续发挥教学的艺术,保持数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一来,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环节,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范围。比如教师用教学游戏的方式带领学生完成知识练习的环节、让学生多探讨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类似的数学问题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防止有学生掉队[3]。二来,教师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素质教育阶段非常受关注的一种新方法,很多小学教师应用这种模式的经验还不是很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小组合作模式。小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从更加深刻、更加生活化的角度的理解数学的定理、公式等知识,同时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举例:《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学中,教师用小组比赛的方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对这一单元公式的掌握能力;学习《折线统计图》一课,教师则是让学生进行小组创作,每个小组自己讨论折线图的主题、收集数据、完成统计图制作和汇报。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发现学生的想法非常丰富,且大多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的小组设计了“五年级学生近视情况统计图”有的小组设计了“五年级学生身高统计图”有的学生设计了“五年级学生图书阅读统计学”等等。学生在合作中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也了解到了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的乐趣和意义,学生完成汇报后,教师就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评价,对学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更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开展科学可行的教学活动,避免有效教学流于形式,真正致力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冬梅.让有效教学浸润数学课堂——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寻[J].华夏教师,2020(21):81-82.

[2]沈雅红,沈琴林.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J].才智,2020(01):106.

[3]范东日.浅谈小学数学高年级基于目标的有效教学实施策略[J].才智,2019(20):75.

猜你喜欢

新课程背景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学课程管理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探究性实验备考对策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