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发展迈进新时代
2020-03-12陈柳
陈柳
随着顶层设计的出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日前,中央媒体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这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中央对长三角地区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此次《纲要》在过去十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对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一体化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第一,长三角的战略定位看,从“发展水平”目标到更加体现为“示范引领”目标。与以往的相比,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长三角一体化规划在发展定位上更加高屋建瓴,过去对长三角的战略定位更多的是对长三角在创新、产业、绿色发展等方面发展目标的要求,此次《规划纲要》提出的五大战略定位: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除了长三角自身的发展要求外,更加定位于长三角在全国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第二,长三角的发展目标看,从“增长极”建设到更加突出为“共同体”建设。在共建、共进、共保、共赢、共享的原则下,长三角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人均GDP、城镇化率、服务业比重等增长极指标,而是更注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心区人均GDP与全域人均GDP差距等城乡协调发展指标。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加依靠融合发展、共保联治、便利共享的路径。
第三,长三角创新路径看,从构建“创新网络”到更加依靠“分工合作”。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不仅需要科教资源丰富的重点城市作为创新的节点,更要通过分工和协作充分利用长三角的创新要素。《纲要》把“创新共建”放在规划原则的首要位置,提出联合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就是要以长三角为整体参与国际竞争,体现国际竞争力;通过协同共享提高长三角的创新效率,同时通过市场机制主导和产业政策引导相结合,减少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的竞争。
第四,长三角内部区域协同上,从“发展带”思路到更加注重“跨界融合”。发展带和都市圈的发展思路的前提是要有打破区域行政区划界限的微觀机制,过去江苏的昆山等地由于产业发展的自然规律,成为上海都市圈的主要组成部分,安徽的马鞍山、滁州等地较早成为南京都市圈成员,在省市交界地区的跨省都市圈建设中走在一体化的前列。《纲要》对于打破行政界限的跨界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抓手: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推动跨界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将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带”和“都市圈”建设提供新的活力。
第五,长三角发展体制机制看,从“点面结合”的共同市场构建到更加规则统一的“制度体系”建设。统一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关键是各地坚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要坚持比较优势,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纲要》提出通过制度设计“啃硬骨头”,指出要在土地、环境、财税分享等建设协同方案,建立统一规则,规范招商引资和人才招引政策。这有利于减少政府预算的软约束,减少地方政府之间不合理的过度竞争,也将有利于分工合作、错位发展。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是这一思路的集中体现。
第六,长三角对外开放看,从提升吸引FDI的“资本高地”到更加全面的双向“开放高地”。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与共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加强国际合作园区建设等高水平“走出去”的开放平台是有机统一体。通过高标准建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将其构建成为双向开放的重要门户,从而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长三角共同推动重点领域开放、共同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深化国际人文合作。
第七,长三角在国家战略的布局看,从具有活力的“发展高地”到更加体现国家战略布局的“有机组成”。长三角地区不仅是中国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之一,《纲要》指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相互配合为例,都承担着体现国际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力争在重大技术和领域实现突破的重任。对此,一是共同加强科技创新,进行卡脖子技术攻关,参与国际创新;二是借鉴港澳自由港自贸区经验建设好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三是在互联互通、组团出海方面共同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
(作者系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延伸
阅读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三大看点
文│魏来
随着顶层设计的出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纲要》要求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达到较高水平。此次发布的《纲要》主要有三大看点——
上海带动苏浙皖联动发展
《纲要》第一大看点就是确定了上海的核心地位,由上海来发挥龙头作用,带领苏浙皖跨区域联动发展。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表示,上海带动苏浙皖联动发展也应该在金融上着重发力。上海是金融中心,现在金融机构都是各省市独立运作。金融机构最好能在长三角跨区域运作,这样有利于资金的跨行政区域的流动。
《纲要》中提到,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推动杭州都市圈与宁波都市圈的紧密对接和分工合作,实现杭绍甬一体化。
科创引领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大看点是《纲要》要求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纲要》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科创+产业”道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打造产业升级版和实体经济发展高地,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
为了长三角分工合作、错位和谐发展,《纲要》中给江苏、浙江和安徽制定了新的发展方向。中泰证券策略分析师徐驰表示,长三角内部城市的分化开始加剧,站在国家层面,长三角一体化破局是以点带面的驱动,部分城市在先试先行率先起飞,承担带动作用。面对当下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协同,这就使得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重心往协同一体化发展,重点是以科创企业引领整个地区的产业升级。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发力
第三大看点是,作为一个发展重点,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在《纲要》里单独列出。其中指出,要加快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建设,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沈晗耀分析,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优势是既有海港(小洋山),又紧邻空港(浦东机场)。海港主要功能是货物贸易,空港还有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当然也有商品货物贸易。沈晗耀认为,新片区除了现代制造业,还应该向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健康方面拓展,使整个上海的转型升级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娜表示,《纲要》强调践行“五大理念”,以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纲要》重在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为长三角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在更广的空间范围内优化配置,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动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设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制度创新的体现,不打破行政隶属,探讨系统集成的制度改革,以期在更广的空间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