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之下 泡沫易碎
2020-03-12宦菁
宦菁
这是一场生存者的游戏,野蛮生长的互联网初创企业终归要经过一场浴血鏖战,或归于消失,或涅槃重生。
当年谁也没想到,曾经的当红辣子鸡如今成了无人敢接的烫手山芋。
2019年11月底,共享办公WeWork 证实了一项全球裁员计划——公司将裁掉2400名员工,这占WeWork之前1.25万人员工总数的19.2%。根据WeWork发布的公告,裁员计划旨在“削减成本和调整业务规模”。
WeWork的裁员早有迹象。2019年年初软银向WeWork注资20亿美元后,WeWork的估值一度飙至470亿美元,成为当年Uber之后第二大待上市的独角兽。然而同为共享经济之下的Uber和Lyft上市即暴跌,让投资人开始审视曾经过热的共享经济是不是估值虚高了。而后提交的招股书几乎将虚妄的泡沫捏碎。WeWork不断膨胀的亏损、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存疑、高管对公司的管理方式……都让投资者们对这家披着科技外衣的共享空间公司产生了强烈质疑。WeWork在估值被腰斩后,又迎来了跳水式下滑。
从470亿美元到80亿美元的估值,不得不说这个泡沫实在是虚高得很。一直对WeWork寄予厚望、前前后后投资130多亿美元的孙正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软银2019第二季度惨淡的财报。这是软银14年来首次季度亏损,亏损7044亿日元(约65亿美元),远超分析师平均预期的2308亿日元。而亏损主要源自对WeWork和Uber高达5500亿日元的投资减计。
这个成功投资阿里巴巴的商人,个人財富也因此缩水30%。创投圈曾经流传的“聪明人与疯子”的故事,如今看来,故事里被孙正义青睐的“疯子”也并不是一个稳妥的选项。毕竟马云只有一个,“下一个阿里巴巴”哪是那么容易就出现的。
尽管承认自己对WeWork看走眼,但孙正义的软银早已泥足深陷。这130多亿美元的投资成了孙正义的牵绊,他不能撒手不管,更不能就这样让数百亿美元的投资打了水漂,只能继续为在前面挖坑的WeWork填坑。
没人知道,曾经风光无限的明星初创公司还能走多远;但所有人都知道,资本寒冬下,泡沫会变得更为易碎。
不知从何时起,亏损成了互联网初创公司的标配。赔钱赚吆喝看似热闹,但商业终究还是要回归到盈利这一基本点上。即便疯狂亏损是为了扩张、占领市场、赢得绝对的竞争优势,跑马圈地之后没有正常的盈利终究还是会曲终人散。
而资本寒冬又对市场加速了洗牌。业内人士估计,2019年全年投融资交易笔数很可能跌至2014年前水平,全年投融资交易金额很可能跌至2015年前水平。和前些年投资圈形势一片大好形成鲜明对比,2019年的投资圈显得更为理性与审慎。
随着资本愈加理性,竞争愈加残酷,市场也进入挤泡沫的阶段。最明显的就是风口上的企业想要拿到投资变得不那么容易了。事实上,从2018年末,中国创投市场已经结束非理性繁荣状态,2019年全面回归理性、谨慎的常态。据2019年8月VC/PE市场报告显示,融资案例数量大幅回落、融资总规模降低、大额融资交易显著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在资本海洋里还能欢脱跟游的大量“裸泳选手”开始暴露在阳光下,优胜劣汰机制从而产生作用。
曾经被炒得火热的共享经济,在优胜劣汰机制下走下神坛。野蛮生长的共享办公基本已经“凉凉”;共享单车则在资本寒冬下,伤亡惨重,硕果仅存的几家背靠强大的资本实际上依然亏损;共享雨伞、共享衣服、共享篮球等商业模式并不清晰的项目几乎一出生就注定了夭折的命运,成功者寥寥无几。在资本寒冬检验下依然活着并能良性发展的企业,才是泡沫掩盖下的璞玉,能够引领行业继续发展;那些浮于表面的泡沫只能在寒冬下渐渐萎缩、破碎。
这是一场生存者的游戏,野蛮生长的互联网初创企业终归要经过一场浴血鏖战,或归于消失,或涅槃重生。如此看来,资本寒冬下的加速洗牌倒也不完全是件令人不快的事,它至少能推动行业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也算是乐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