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波:创新智造未来
2020-03-12宦菁
宦菁
从15岁开始做暑期工,到25岁体制内创业,再到布局智慧建造产业未来,顾海波已经在建筑这条路上走了25年。这25年,他从一个青涩稚嫩的少年,蝶变为一位行业菁英;从一个普通的创业者,成长为一位勇于挑战的产业创新者。
2019年1月,江苏淮安,在这个地处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中心城市,一场关于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高峰论坛拉开帷幕。万同生态城市建设集团(下文简称万同)董事局主席顾海波在这场探讨建筑行业未来的盛会上,提出万同将致力于打造绿色建筑产业生态圈,以互联网思维赋能建筑行业。
此言一出,引发业界关注。有人称赞,此举将助力建筑行业的大变革,引发产业生态的重建;也有人质疑,想要改变建筑行业一直以来的运行模式,何其之难,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众说纷纭下,顾海波从容镇定。他答道:古人言“自返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即便此事并不容易,但既然是利于行业发展的,万同就要将不可能变为现实。
这般豪气,不得不让人为之瞩目。
从15岁开始做暑期工,到25岁体制内创业,再到布局智慧建造产业未来,顾海波已经在建筑这条路上走了25年。这25年,他从一个青涩稚嫩的少年,蝶变为一位行业菁英;从一个普通的创业者,成长为一位勇于挑战的产业创新者。
顾海波说,互联网的下半场已经到来,属于建筑业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已经悄然启幕。
笑对艰难的处境
和顾海波交谈,他的臉上一直挂着笑容,哪怕谈到曾经的苦难与创业的艰难。那是一种对过往的淡然——虽然铭记,但却毫无痛意,更多的是对往昔种种的总结与思考。
1979年的寒冬,顾海波出生于连云港灌南县,算得上是一位准“80后”。但与很多“80后”衣食无忧的生活不同,他的童年充满了令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在顾海波的印象中,小时候身上穿得出去的几乎都是城里亲戚送来的旧衣服,鞋子是母亲自己做的,从未有过一双雨靴。冬日的雨雪天里,为了不让棉鞋踩湿,这个又小又瘦的少年便把鞋挂在脖子上,光脚奔跑在上学的路上。
记忆中,母亲总是为了这个家奔忙,春夏农忙之余,常常骑车到一百多里外的灌云县贩油到镇上卖,或是到镇上的砖窑厂做小工运砖。“我也不知道母亲哪里来的这么大的能量,她个子那么小,却几乎顶起大半个家。”
原生家庭的言传身教对一个人的影响极深。顾海波也早早自立,刚刚就读初中的那个暑假,身为家中长子的顾海波便跟随村里人去建筑工地做小工筛沙子,此后每年暑假他都会去工地找活干,没活干时就拉着自己做的木箱出去卖冰棍,赚钱补贴家用。
日子过得飞快,初中三年很快过去。成绩优异的顾海波被班主任寄予厚望,老师希望他能上高中,将来考大学。但顾海波想早些工作,分担家里负担,便报考了中专。中考一结束,来不及等录取通知,他便收拾好行装和父亲去农场工地打工。50天后,顾海波回到家时,如愿收到录取通知书。幸运的他抓住了中专和大专连读的机会,成了村里第一个跳出龙门的孩子,开启了人生转折的旅程。
外出读书的每年暑假,顾海波和父亲一样外出到工地打零工。17岁那年,顾海波第一次来到南京,在父亲干活的工地搬砖。工地上的活干完了,顾海波就举着牌子在安德门民工市场找活干。在南京的日子,这个少年睡过天桥、遭遇过盗窃、试过身无分文与陌生老乡借钱返乡……在很多人看来,这些不是这个年龄该承担的重责,但顾海波却觉得这都是人生财富,宝贵且稀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勤劳苦干,有了这些,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
创业十几年,大大小小的坎不计其数,顾海波始终笑着面对。有人说过,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风景差得让人只想说脏话,但创业者在意的是远方。顾海波在意的也始终是远方和未来。他还清楚记得当初的那个暑假,两个月时间,自己赚了1100元,不仅解决了下一学期的生活费,还能有所结余。临回去的那天,顾海波来到长途汽车站旁的南京商厦,他想给自己买块表。站在柜台前,他有些犹豫,即使是一块石英表的钱也抵得上一个月生活费。顾海波在柜台前来回踱着步,最终下定决心买了块表,一块价值一百多元、金光闪闪的表。
顾海波戴着表踏上回家的长途汽车。坐在车上,他时不时地将手举起。望着在阳光下闪着炫目光芒的金狮表。他思忖着,未来的自己也要如这手表一般,在太阳下闪着金光,炫目、耀眼。
挑战未知的自己
“我有三个‘没离开,”在母校淮阴工学院,面对台下一个个稍显稚嫩的脸庞,顾海波总结起自己多年来的创业历程,“没离开过工地;没离开过学校;没离开过对未来世界的探索。”
大学的学习生活为顾海波开了一扇窗,让他发现除了自己所认识的这个世界以外还有更为广阔的天地。那时,他是图书馆的常客,他最大的乐趣便是徜徉于书海之中,尽可能地汲取更多的养分。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当顾海波读到王阳明的这句话时,突然间燃起了心中的热血。他翻开学校演讲比赛获得的笔记本,在扉页写下:我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创立一家大公司)。志向就是未来,即便遥不可及,但也值得拼搏一试。
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起来。18岁那年,一直在暑期打零工的顾海波,第一次尝试做了一回包工头。南京长江二桥安置房幕府山庄工地,原本只是零工角色的他,将整个工地里钻墙打孔的活包下,喊上父亲和弟弟,把原本自己需要两个月才能打完的零工缩短至一个月。“当时思考如何能更快更好地把活干好,没想到竟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承包项目。”顾海波回忆道。
1998年,还未正式从学校毕业的顾海波就已经被一家国有建筑单位相中。从技术工人干起,短短4年,他就成为独当一面的项目负责人。让人更为钦佩的是,这个脚踏实地、勤奋努力的年轻人还拿到了南京工业大学的学士学位,成为当时省内最年轻的国家二级项目经理。此后,他给自己定下一个个目标:考取国家一级建造师、学好英语、商学院深造……2018年,他考上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研究生,甚至已经规划好硕士之后的博士学位攻读。
顾海波是一个相信有了第一次改变就能走向未来的人。2002年,他选择在公司框架下创业,带着项目团队南下广州承接项目。2005年,自觉时机成熟,顾海波放弃国企铁饭碗,联合6位志同道合的伙伴继续在建筑领域内创业。当时的细节在顾海波的记忆中已经模糊,但他仍然记得2007年,公司生死存亡之际,7人共同签下的“创业协议”:7人约定8年不分红,为了共同的创业梦想,团结一致将事业做好。这个后来被称为“非常6+1”的创业团队为2011年正式成立的万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顾海波身上有一种能力:让有资源的人团结到自己周围来——这是关键人物的能力。这种信任当然经历了检验,他自己将这种信任总结为两个字:大与小。“从大的角度来说,是做成一番事业的梦想,实现对创业路上万里同行的伙伴们的承诺;从小的角度来说,则是一种坦荡做人的善念,实现对人生旅途中拼搏奋进的自己的承诺。
“将不可能变为现实”是顾海波常说的一句话。最初顾海波说这句话时,团队都觉得这个领导有些癫狂。然而,这些都被一一证明。2005年才组建团队的顾海波,很快便带领企业获得建筑行业三级资质,2011年底企业又获得国家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如今的万同旗下的建筑产业集团具备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电力工程、石油化工、机电安装、地基基础、钢结构、装饰装修、消防设施工程等多项专业工程施工资质,并形成了专业的绿色建造体系及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
“将不可能变为现实”已经融入万同的基因中。当年第一个五年规划,从合同产值5000万元开始,顾海波提出了5亿元的目标,结果不到三年就實现了。当制定第二个五年规划的时候,他又提出合同产值50亿元的目标,最后竟提前一年实现了。当时在团队和外人看来,顾海波就是个疯子,可他说:“做事情得看远一点,看大势、看长远,再加上实干与创新,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洞察未来的改变
万同曾有过一段快速的“野蛮生长”期,8年的时间,万同的产值翻了百倍。2013年初,在万同发展高峰阶段,顾海波突然喊停,砍掉一部分业务,对所有项目甄别筛选,只选择优质可靠的合作伙伴。在行业中沉浮多年,顾海波从各种蛛丝马迹中判断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认为地产市场将迎来调整,势必会波及建筑行业。回忆起6年前,顾海波说,那是一种“山雨欲来的危机感”。
也在那一年,此前一直站在巅峰之初的顾海波决定沉下来,好好思考未来,为万同,也为自己。尽管能准确判断行业趋势,然而互联网时代的迅速迭代,让顾海波有些焦虑。他要去学习,去汲取。从南京大学商学院开始到各种总裁班的学习,顾海波对互联网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而江苏省青商会组织的各类国内外考察,则让他开阔了运营与管理上的视野。
2015年,顾海波从茫茫戈壁百里赛道走向了东非大峡谷。在马赛马拉大草原的那个夜晚,他作诗《马赛马拉》,发出了“举目银河繁星漫,敢忘儿时昨日天”的感慨。他想明白了万同的企业文化。当年创立万同之时,顾海波取其“万里同行”之意:与绿色共生、与大地同行;与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和股东万里同行。而面对辽阔戈壁、万里星空,他想起此前看到的那本由北宋永明寺延寿智觉禅师所著的《万善同归集》。万善同归,不正是“万里同行”的延续与升华?不正是对大地、社会、他人与自己的善的承诺吗?顾海波恍然大悟,此前的那种山雨欲来的危机感源于在快速发展中渐渐迷失了万同生态建造、绿色发展的初心;此前的焦虑感则是因为没有真正将生态发展的理念注入到对产业互联网的思考中。
2015年,美团创始人王兴提出“互联网下半场”的论断。顾海波立刻意识到,建筑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将使绿色建筑产业迎来新的机遇。一个绿色建筑产业的未来在他心中渐渐成形——从包含规划设计、新材料和建筑部品生产、装配式施工、装备制造、投资运营的绿色建造产业链拓展升级,构建包含整个行业上下游及周边合作伙伴的绿色建造生态圈。
商业洞察力成就了他的行为和思维,并在商业实践中知行合一。2016年,基于绿色建造生态圈的设想,顾海波广招人才,组建北京万同绿色工程技术研究院,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基础研究,同国内外一流大学和领先科研机构展开密切合作和交流,推动行业技术与产业创新,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和专利。万同研究院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2019年作为教育部《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学校建设选材与应用研究》课题的主要牵头单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与此同时,顾海波还聚焦产业互联网与智能建造,创立万同易建,依托万同集团生态建造全产业链综合资源整合优势和核心能力,通过平台开放化,以EISI为核心打造建筑产业共享服务平台,以多维度大数据及区块链技术为抓手,打造建设领域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为建筑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和利益相关者进行智慧赋能,提供建筑产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在智能建造产业的落地上,顾海波打造了“万同E谷”系列品牌产业项目,其中“万同E谷——绿建智造产业园”以产业创新入手,打造以生态设计系统、装配式结构系统、全精装修集成系统、智能机电集成系统、生态建造智慧科技系统等五大系统为主导的绿色生态建造产业基地。目前,新加坡东方集团与“万同E谷”合作投资2亿美元建设的“新加坡智慧建造华东产业园”项目落户淮安。“万同E谷——青创园”以产业孵化入手,助力青年创新创业,联合青年企业家投资建设的“江淮青创空间”创业社区,已经成为屈指可数的一流双创空间。
至此,万同以“生态设计、工业装配、共享集成、智慧建造”为核心,以建筑工业化、智能制造、绿建智造产业园投资运营、生态修复城市改造为抓手的绿色建造生态圈主体结构构建完成。但顾海波对此的想象力绝不限于此,“产业投资、生命健康等相关领域都可以在生态圈中彼此影响、共同发展”。通过构建绿色建筑智慧建造、生态环保新材料、生态环境工程、生态产业投资、生命健康五大业务板块;万同要构筑以技术平台、金融平台、产业园平台、互联网平台、青创园五大平台为主的支撑体系,打造中国生态建造领域的领先型控股集团。
2019年到2020年的岁末年初,顾海波即将跨过40周岁。两年前,有感于人生即将踏入不惑之年,顾海波曾赋诗一首感怀曾经的过往,展望未知的明天。“铅华褪去,霜发渐生;保温杯盛满余韵未绝的激情,恰屹立于岁月之巅,笑看苍山乱云。”于顾海波而言,年龄不是他的负担,而是财富。从15年前到现在,顾海波已经挑战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再给15年,他也许还能创造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