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学生心底的自信
2020-03-12谢翠艳
谢翠艳
摘 要:总有部分学生因为自身的家庭或其他原因而缺乏表现和展示自己的勇气和信心。而在當前以人为本的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完善学生人格,促进体验成功,让学生自强起来,显得更加重要。许多学生在被唤起了内心的自信之后,获得了极大进步,本文就是一篇叙述唤醒学生内心自信力量的德育论文。
关键词:自信;呼唤;内心;方法
自信是一种相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目标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活动的强大动力,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有力保证,也是健康的心态。美国教育家戴尔在研究了许多名人的经历之后强调:一个人的职业成就因素、知识和专业技能只占15%,良好的心理素质占85%。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之所以说自信是成功的保证,就是相信他们有力量克服困难,实现某种情感的渴望。一个自信的人可以以开放的心态正确和现实地评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
一、回忆过去,重拾自信
我记得在我第一天来到一个班级讲台上面的时候,一个带着助听器的男孩闯入了我的视线。说实话,我当时真的不想接受。班级里面都已经有40多个学生需要我去劳心劳力了,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帮助他?然而,当我看到学生乞求和渴望的眼睛,听到他一句难以形容的“老师好”时,一股无形的爱的暖流涌上我的心头,从那一天起,他成为了我们班的一名特殊学生。每当我有时间的时候就和他聊天,有意识地锻炼他的语言能力,教他正确发音,同时,我也让孩子们更关心他,多和他说话,亲近他,陪他在操场上玩,锻炼身体。
二、体验成功,收获自信
时光飞逝,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我发现他可以像别的孩子一样正常听课了,也能跟着同学们一起读书。每当我看到他和其他同学玩游戏并享受着与同伴交往的快乐时,我的心就会感到无比甜蜜。我真的觉得我的爱没有白费,换来了学生们可喜的进步。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我们应该尊重这种差异,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1]。笔者认为,一般可以通过这三种方法来唤起学生自信;一是降低他们的成功评价标准,不要提出过高要求,令学生“望而生畏”,在其取得了相对较小的成功时也及时给予鼓励;二是尽可能地发掘他们的长处,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三是为他们设置一些合适的目标。设置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假如给他们设置的目标偏高,以自身当前条件根本无法实现,那么这种目标的激励对他们来说可能性极小,更有甚者会让他认为自己无用,破罐子破摔,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我们教师应从较低要求开始,经常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容易完成的任务或简单的题目让他们做,让他们逐渐顺利完成预期设定的整体目标。 三、规划未来,加持自信
谈到这个话题,我想起了我所教的一名七年级学生李欣子。李欣子的身世比较特殊,她6岁的时候,父母离婚,母亲嫁到他乡,父亲也没有照顾孩子,奶奶高龄,没有工作,一家依靠低保险金和爷爷的三轮车生活着。缺乏关爱的环境使得这个孩子性格内向而孤僻,常常独来独往。看着这个学生平静而孤独的每一天,我十分清楚,与同龄人相比,这个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于是,我开始默默地关心这个孩子。李欣子中午常常没钱吃饭,我知道之后就拿钱给她买吃的。虽然她个子很高,但我还是把她放在前排,找到她最好的同学和她一起学习。李欣子非常喜欢工作,所以我让她成为班里工作委员会的成员。我发现她非常喜欢轮滑,当学校组织轮滑比赛时,她热情地报名,因为比赛太难,身体失去了平衡,沉重地掉到了地上,当我们感到李欣子快要放弃比赛时,她勇敢地站了起来,最终赢得了第一名。当我们祝贺她时,我们发现她腰部有一块很大的蓝色,当我们看到她不顾痛苦坚持到底时,学生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她致意。从那以后,她变得积极,更加关心和热爱班组,比以前更加努力学习,与学生的关系变得和谐[2]。
作为老师,我们要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用关爱打动学生,用信任激发学生,用理解善待学生,用宽容争取学生,要尽可能将他们当前的进步与他们的未来可能发展相结合,以此来达到激励的目的。 四、关注国家,升华自信
后来,我鼓励她说:“老师发现你在语文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要不要参加一下市小学生作文比赛?”她听完之后,看着我回答道:“老师,谢谢您,我愿意参加。如果没有您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我也许会变得更差。”我听了之后,微笑着摸摸她的头,又问道:“那你以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呢?”她说:“我将来想当一名文学研究者,老师。在您的影响下,我对于诗词歌赋一直很感兴趣,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去详细地研究我们国家的诗歌,然后再把它们推广到全世界。”我听了之后,热泪盈眶。我怎么也想不到,当初自己的一个善举,居然能够让一个曾经孤僻自卑的女孩重拾自信,并且让她燃起了为国家奉献的心。
我不得不感叹,自信的力量真的很强,唤醒学生内心的自信真的很重要。而在将学生内心的自信与其前途命运相结合,并且逐步引导他去思考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奉献时,这种自信的力量才会持久永恒。
参考文献:
[1]陈窈君. 真情呵护培养成长的自信[J]. 课程教育研究,2017,78(6):36-37.
[2]赫维辛. 心育唤醒自尊[J]. 新课程(中), 2017,45(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