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理事会管理制度探究
2020-03-12徐瑶瑶
徐瑶瑶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在追求产教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深入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必然方向。而校企合作理事会是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有效沟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机构,也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决策咨询和建议机构,是学校与社会各界紧密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促进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业四方建立广泛联系与合作。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从校企合作组织形式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基本上有这样几种形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产学研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内涵、特征及功能,随着合作性质与内涵的变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来看,校企合作理事会是我国当下高校校企合作的最常见的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将校企合作理事会理解为:由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相关组织或单位共同组成的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目标的,为协商、讨论校企合作事务的合作组织平台。校企合作理事会这个平台的人员包含了受其决策影响到的包括学校、企业等在内的所有相关者,包括学生及其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当地社区、网络媒体等等。
当下,产学研合作教育正日益壮大起来,其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包括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教学资源、招生就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社会培训等环节或领域开展的合作。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通过协商,围绕办学、育人、就业、发展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但大范围、高标准、深层次的合作需要一个辅助机制来协同完成,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享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为了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产学研用即研究、开发、生产、应用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
二、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原则
理事会应遵循“自愿参加、平等协商、资源共享、育人为先”的基本原则,且一切活动应遵守中国的法律、法令和有关条例的规定。
理事单位成员以学校邀请和合作单位自愿加入的办法产生。成员地位平等,洽谈、确定校企合作一系列事务时,通过协商或者民主投票来实现,大家共同遵守并相互监督依照章程和相关制度、业务流程等通过协商后确定好的事项。达成合作的校企双方应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在合作过程中共享有利于双方发展的各种资源,互相帮助成长,为双方各自的发展提供专业性支持。例如,学校应根据理事会成员单位实际生产需要,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利用学校人才及实验室等资源,解决理事会成员单位的生产技术难题,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等。理事会成员单位应选派专家学者加入到学校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专业机构,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实习方案设计,实训基地规划等;发挥专业、行业优势,提供企业的岗位资源,为学生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过程提供支持等。
校企合作理事会是为建立社会支持和监督高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校企合作理事会必须将公益性放在首位,以服务教育、服务社会为共同目标,其内部成员必须富有投身教育事业的情怀,所有成员只有认同上述原则,才能在具体运行中确保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协同合作。
三、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一些关键问题
(一)校企合作理事会的组成
目前在我国,承担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主要集中在中职、高职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等。呈现出的显著问题是企业参与度往往较学校、政府要高,应用型本科高校较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参与度要低,且不同类别的学校之间衔接交流不够。专业重复设置、课程反复学习、与实际就业岗位能力不符等一系列问题,不仅浪费时间、资源,而且还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大都是由理事会成员的构成比例失衡,组建过程中缺乏不同层次成员参与比例的参考标准而造成的。
因此,校企合作理事会面向学校、专业成员时应注意层次、类型等设置合理,并制定不同的吸纳办法或者说吸纳标准。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深化产教融合,更好地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因此对于培养与社会接轨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理事会中必然要包含学校、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政府多方面成员,且比例要恰当,全面协调的机构组织才能为更好发挥理事会制度的作用打下基础。
(二)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功能
近年来,随着高校逐步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各路专家通过该制度合力打造人才直通车,为学生更好更快成才提供多方支持,可以发现校企合作理事会将在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道路上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多重身份。
1.校企合作理事会应是高校校企合作事务的咨询、指导机构。配合学校校企合作相关部门,如校企合作办公室,合力做好学校与企业之间友好沟通的桥梁,成为行业、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助推器。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毕业生的择业观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优质人才资源的储备以及技术转化与升级问题,社会现状促使了校企合作需求的激增。学校与企业之间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系,学校需要持续、稳定地走理实一体化道路,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提升二级学院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围绕专业建设和学生成长,实现让企业能够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来的目标,实现合理化育人,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可以发现和修正人才培养规格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监督作用。因此,通过协同育人,联合创新,能够保障企业渴望能力集合的人才引进与企业发展技术难题的攻克,有助于企业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一流专业、专业认证。
2.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应是行业、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助推器。行业企业通过技术支持、为学院的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积极建言献策、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不仅可以为应用型高校降低教学成本压力,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当地政府扶持教育投入的负担,尤其是在民办高校的资金投入上,帮助当地发展教育事业达到广告效应,通过创新思路、拓宽渠道,保障企业发展的人才引进、产品推广、管理流程软件化智能化等综合服务平台,申报国家级行业平台。通过建设合作平台,校企双方可以形成合力为地方教育,社会人文关怀、文化发展等方面帮助改善公共环境,提升文化影响力。通过弘扬文化、制造文化,使企业文化得以传承,精神遗产得以继承和发扬,推进国字号文化研究与创新,推进非遗申请与宣传。
目前我国虽然有不少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构建已然成形,运作成熟有效,但由于出现较晚,依然存在着法律地位不明确、配套机制不完善、凝聚力不强、成员比例失衡等问题,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深度完善存在着更大的挑战性。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这条路上,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体系探索加入到高校育人制度中,建立健全应用型高校育人体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