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及评价研究
2020-03-12卢征
卢 征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 赣州 341000)
内部控制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中。它是为实现企业经营效率的不断提高,保证企业健康发展而提出的一种管理方法。将内部控制理念应用于高校管理,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次创新探索。
一、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全面内部控制的意识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风险意识薄弱,管理者认为衡量高校价值的标准就是高校能够在外界公众认知中获得更高的知名度,所以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受到传统高校管理方式的影响,为了招生与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我国很多高校往往只看重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而忽视了高校整体的管理效率,忽视了高校全面内部控制的建设及评价。教师的个人价值理念以及工作目标与高校的价值理念目标不完全相符,一些身处教学一线的教职工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个别管理部门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这反映出一些教职工对高校的内部控制的认识片面、狭隘,没有形成全员参与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高校管理者只将内部控制按照工具手册进行学习,没有将内部控制真正落实到高校日常管理中,由于内部控制缺少具体执行和相关监督环节,不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导致高校发展长期发展受到影响。而且,作为一种保障机制,内部控制并不能直接为高校创造效益,所以高校对内部控制与评价的重视度还不够。
(二)缺乏内部控制评价的专业人才
高校在前期缺少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准备工作,忽略了对内部控制评价人才的培养,缺少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和专业的培训,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未能及时了解先进的评估监督体系,无法适应当前高校发展的特点,由于缺乏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精神,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灵活性,评价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受到限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财政开支使高校忽视了科学合理运行的重要性。许多高校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缺乏从学校层面和具体业务层面进行全面风险评估的机制,缺乏对系统运行中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及时控制和优化,风险评估机制也不完善。一般情况下,只有当风险确实发生并且造成损失时,高校管理者才采取补救措施,滞后性的措施应对力不足,而且采取的措施仅仅依靠管理者的经验,并不科学。
(四)具体业务控制不完善,缺乏统一评价标准
预算控制不完善,预算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和绩效评价环节,有效的预算能够为高校的实际运行提供参考标准,同时对于预算的控制能够快速发现高校运行的偏差;收支业务控制不统一,在岗位设置缺乏科学的论证,存在部门学校部门冗杂、人浮于事的现象;票据管理不严,财务管理存在漏洞;合同管理不规范,合同是许多高校的薄弱环节,各种合同签订过程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诉讼风险或经济效益损失资产管理控制不严格,对于资产地运作效率要求不高,浪费资产现象屡见不鲜。
(五)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各种工作提供了方便。高校内部控制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内部控制缺乏信息手段。由于高校各部门之间缺乏通用的财务信息系统、教务信息系统和人事信息系统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无法实现,导致信息沟通不畅,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不合理,导致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效率降低,不能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评价和监督。
二、建立“互联网+”下内部控制体系及评价的意义
(一)提升高校的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充满活力,国家大力培养新型人才,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励,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在规模壮大的同时,必须做好内部控制以应对愈发激烈的环境变化。高校也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发展模式,管理人员通过落实内部控制及评价,不断发现自身问题,在执行中消除偏差,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二)符合国家要求
大多数高校的发展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属于事业单位。加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是有效利用国有资产的重要体现。加强对高校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也可以保证高校发展的活力,促进办学目标的实现,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审计工作的不断开展,可以促进评估和监督贯穿于工作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保证高校各部门的顺利发展。
三、运用互联网手段,构建高校内部控制与评价
(一)注重全员参与
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全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内控体系建设确定为学校的战略目标,明确内部控制体系与评价不能单靠管理者实现,而是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才可以实现的。同时,企业要明确和落实岗位设置,根据实际工作任务和性质进行分工,将内部控制和考核贯穿于每一位教职工的工作中,明确规定每一位教职工相应岗位的职责,并确保每位教员参与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高校内部控制日益复杂的形势下,因子评价与监督模式是实现内部控制综合评价,规避办学风险的重要途径。除相关管理人员外,高校每个人都要参与到评价和监督的过程中,高校各部门内部控制评价要找出主要的内部控制缺陷,相关结论可以作为关键绩效个人和部门绩效考核指标(KPI),能够真实反映高校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帮助领导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激发高校各部门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各级内控制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的重点。高校在定期或不定期对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进行评价时,将其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作为评价要素之一。只有实现全员参与,才能提高教师的内控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内控评价和监督体系。
(二)建立风险评估
高校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提前预测风险。高校管理者应当制定明确的目标,正确评估风险水平,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风险应对措施,避免风险损失,确保高校稳定可持续发展。科学合规的内部控制管理与评价,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建立统一评价标准
在实际运行中,高校可以实施统一管理的统一评价标准,使内部控制可以有据可循。对于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以定性与定量的方式相互结合,尽量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实事求是从客观方面深度挖掘数据背后的可利用价值,保证评价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
信息时代,高校管理内容多样化、庞大化,给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高校应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特点的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信息平台,不断完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制,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在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始终以内部控制目标为依据,充分分析高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使信息平台真正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评价和监督力度。高校要加强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充分了解高校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根据有效反馈提高评价和监督的合理性。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取得初步进展,但是在内部控制及评价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互联网+”的大数据背景下,应以学校目标为导向,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及评价制度的建设,消除“形式主义”思想,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和“云技术”,逐渐由“经验管理”转向“数据分析管理“,并对高校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不断地改进与优化,力求构建高效、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