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人文融入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研究

2020-03-12

广西社会科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英语课程医学生

(广西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2007年7月,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引发新一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浪潮,各高等院校纷纷开始探索如何构建科学的、系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以满足不同专业英语学习者的需求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各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仍停留在盲从国内主流教学流派,生搬硬套其他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既没有体现医学英语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也没有形成富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高等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打破瓶颈,探索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科学的教学体系,为我国医疗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医学人文融入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学生需要同时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厚重的人文素养,学会从“实体”和“精神”两个方面为病人解除病痛。虽然我国传统医学一直非常重视医患关系,但是由于受到生物医学极简主义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医学院校过分强调专业特殊性,淡化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关注英语教师和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语言类课程,恰恰可以成为医学人文教育的天然平台,将医学人文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更广阔、更深入的思路。

(一)实现医学人才培养价值的要求

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医学人文开创性地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相关研究运用于医学教育,旨在通过教授人文知识来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同理之心和怜悯之情,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和医学伦理观,培养出医德高尚的优秀医学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是帮助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世界的有效渠道,能够为人文教育提供充裕的时间和基本的保障。目前,我国许多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有限,而大学英语课程在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将医学人文融入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可最大化地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我国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医生。

(二)提升英语教师素养的需要

英语教师在医学人文教育和英语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激励他们进行跨界学习、主动更新知识和提高自身修养,有利于培养出一批兼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医学人文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英语教师因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语言教学培训导致授课内容肤浅的问题。同时,在医学人文教育理念指导下,英语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其可针对不同的人文主题,灵活地运用启发式、实践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授课主体的能动作用,为医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

(三)实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

医学人文融入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可以创造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能引导医学生从医学、伦理等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在医学人文教育理念指导下,英语教学不再是一个枯燥的学习任务,而是一双飞向世界的翅膀,带领医学生涉猎更为宽阔的知识天空。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医学英语交流活动,如人文学术讲座和读书沙龙等,在校园内创建浓厚的人文氛围,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如此,医学生通过学习融入医学人文的大学英语课程,可以培养良好的医德修养,提高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挖掘个人潜能,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等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教学理念不合理、教学模式落后、师资力量薄弱、英语教材选用不当和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不科学等问题,既不能满足医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的需求,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医生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一)教学理念不合理

当前,很多医学院校依然存在为“考级”而教的现象。在考级通过率这项硬指标的影响下,许多医学院校及其教师对英语教学目标认识不清、对EGP和ESP的概念不明确,对医学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普遍重视基础英语教学,轻视医学英语教学。这导致学生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难以调动学习医学英语的积极性。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医学英语也仅仅被定在选修课的行列,授课内容仅局限于一些初级的医学英语词汇和专业阅读技能,缺乏培养专业英语语言技能的教学实践活动。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将英语教学和人文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理念,很多教师还是停留在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而不是一种文化来进行教学的层面。若医学生只学习语言,而不了解其赖以自下而上的文化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运用不好语言[2]。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主要运用外语教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教学工作,如二语习得、应用语言学、测试学等。即使有的医学院校采用的是将基础英语教学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但是由于中间缺乏必要的过渡和衔接,导致教学体系脱节,收效甚微。具体表现在:医学生在结束基础英语阶段后就直接进入医学专业英语阶段,面对突如其来的庞大的医学英语词汇和复杂的医学英语文献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从教学效果上来看,不少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完成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后依然看不懂英文期刊、听不懂英文讲座、写不出英文学术论文,更不会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为此,医学院校及其英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传递文化的意识,在教学中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二)教学模式落后

由于缺乏专门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的理论指导,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无章可循,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模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国内医学院校英语教师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翻译式、听说式、交际式和答疑式等,就理论基础而言,都源于语言学家Byrne提出的PPP教学模式,即“Presentation”(讲授)、“Practice”(练习)、“Production”(输出)。PPP教学模式的缺点主要表现在课堂设计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为英语水平测试服务,学生容易陷入以语言学习为目标的误区。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在讲授完知识点后发出指令让学生进行语言技能操练,讲授的内容和时间均由教师决定,教学目标则是应付各类考试如四六级、期末考试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毫无能动性可言,而且容易对语言学习的本质产生误解,认为只要熟背教师的授课内容,就能够达到英语学习的目的,这显然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相悖的。

(三)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英语教师相当匮乏。在高等医学院校中,授课教师要么是对医学知识了解甚少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极其有限;要么是医学相关专业教师授课,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是英语语言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远远达不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根据相关调查,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英语教师与英语教师的比例仅为1∶25[3]。二是英语教师队伍不仅人数少,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和职称等级偏低,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也偏低。即便有不少思维活跃的年轻教师加入到队伍中来,但是由于教学经验欠缺、教学方法稚嫩的原因,未能加以改善。三是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很难抽出时间参加进修及培训,也无暇顾及教学研究。也有部分教师不注重进行教学反思和自我发展,部分医学院校对医学英语教学的师资培养不够重视,这些都不利于英语教学工作的展开。

(四)教材选用不当

现阶段,我国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存在教材选用不当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医学专业英语教材选用不当。现有的大多数医学专业英语教材源自医学原版文献,内容过于专业化,缺乏医学人文知识的渗透并存在删减不合理等问题。同时,这些教材往往只包括阅读文献和词汇练习等内容,编写模式较为陈旧,选材不够新颖,不符合语言的学习规律,难度梯度设置也不合理。再加上教师在授课时使用的是传统的通过分析语言来讲解科普素材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内容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缺乏吸引力。教材选用不当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对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的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医学院校在选择英语教材时要做足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本校医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缜密分析,根据其实际英语水平及对医学专业的英语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英语教材。

(五)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不科学

在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应该属于综合性评价体系,其考核范围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学习态度、技能策略、自主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然而现有调查表明,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以闭卷期考为主要考核形式的评价系统仍占主导地位,考试题型大多数为听力、阅读、写作、翻译等,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尽管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基本上都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的多元化评价系统,但遗憾的是,大多都流于形式,未能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评估体系虽具备选拔功能但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学习者只重视学习结果,忽略学习过程,对教学产生不良影响。即使是在重视形成性评价的医学院校,评价方式也仅包括出勤状况、课堂表现、段考成绩等方面,且标准多由教师把控,难以保证其科学性和公平性。

三、医学人文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内容教学法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以下简称CBI)被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的语言教学中,原因在于它整合了语言、内容和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能够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是语言习得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不再以提高语言技能为目的,而是强调和运用其他学科的媒介作用。CBI教学法主张把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既强调语言能力的提升,又注重学科知识的发展,在许多非英语国家得到了大力推广,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主流。在我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一些倡导CBI教学法的高等英语课程逐渐向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转换[4]。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以下简称ESP)教学是21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5]。医学院校中的基础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以下简称EGP)教学,即以教授学生如何掌握听、说、读、写、译等五种基本语言技能为目的的教学,而医学英语是伴随ESP的发展而开设的一门专业英语。ESP是语言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体,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从长远角度看,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主流应该是ESP教学[6]。

(二)医学人文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

考虑到将医学人文融入大学英语课程能够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科优势,提升医学生的专业素养,可将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成基础英语教学、医学英语教学和后续教学三个阶段,分别在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和二年级后加以实施,为学生的语言技能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发展提供助力。其中一年级为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强化公共英语的基础教学,帮助学生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二年级为医学英语教学阶段,强调读写并重、兼顾听说。二年级的上下学期同时开设公共医学英语和专业医学英语两个方向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考虑到四、六级考试需求,在课程内适当引入相关综合技能训练。二年级后全部为医学专业英语选修课,满足学生更深层次的需要。具体教学模式安排如下。

1.大学一年级的教学安排。鉴于本阶段教学工作的侧重点是基础英语教学,因此教学目标定位为“语言技能训练”,即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高中英语学习到大学英语学习的过渡,并为其在大学期间顺利完成后续课程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一定的语言功底。鉴于此,基础英语教学可以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分别侧重医学生的语音、听说和读写等不同技能的训练。在本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语言技能,也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理念,采用讲授教材内容、发挥教师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等教学手段,加强人文教育。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注意收集一些集趣味性、知识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优质教材,帮助学生在感受英语文化的同时,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英语教学应合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教学,采用教师课堂面授、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积极开创英语第二课堂。其中每周面授的学时为4学时,使用的教材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音训练、听力培训、口语练习及基础的写作技能训练等。同时,学生需要按时完成每周2~4学时的课下自学任务,使用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借助计算机和校园网络平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另外还有4学时的第二课堂学习,教师可采用实践性教学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英语沙龙和诗歌诵读等课外活动,投身各级各类英语竞赛,如“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通过这些英语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英语的实境训练,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

2.大学二年级的教学安排。在完成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英语教学和顺利过渡后,学生的读写技能训练和医学人文素养将被提上日程。因此,本阶段教学目标定位为“语言技能目标和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并重”,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基础英语学习过渡到公共医学英语学习,再过渡到医学专业英语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公共医学英语和医学专业英语,分别在第二学年的上下两个学期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由学生自行选择。在第一阶段,即公共医学英语阶段,主要开设的方向为医学英语基础类课程和医学人文类课程,同时导入医学英语词汇学习,选择性增加医学英语文献阅读训练,目的在于以语言为载体,培养医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和医学人文素养,为学生顺利过渡到医学专业英语阶段做好准备。第二阶段,即医学专业英语阶段,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强调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挂钩,其目的在于为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服务,注重将语言技能与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铺平道路。教师在这两个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应通过言谈身教,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医学人文教育,优化其知识结构,顺应社会对专业化和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成为专业精通且具有较强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基本设定为教师课堂面授和开创第二课堂。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设的公共医学英语选修课主要方向有语言技能类课程如医学英语视听说、医学英语读写译等,医学人文类课程如西方文化鉴赏、英语国家概况等;下学期侧重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开设的课程主要为医学专业英语的选修课,如医学英语翻译、综合医学英语和医学英语写作等。其中每周课堂教学3课时,主要完成公共英语选修课的面授学习,如医学文献阅读技能培训、学术论文写作训练、模拟学术交流活动等。课外学生需要每周完成自主学习2~4学时,主要是为课堂面授内容做准备;第二课堂4学时,鼓励学生以学术论文写作、医学文献阅读等为主题自发组织兴趣小组,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和社会实践,采用开放式作业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向专业化、学术化方向发展。

3.大学三年级的教学安排。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仅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笔者认为,在医学院校,针对有一定医学英语基础的医学专业三年级学生,可以开展医学英语的研究性学习,即进入医学英语后续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注重语言和医学的跨学科结合,涉及人文、医学和语言等多门学科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阶段主要开设医学专业知识和人文教育的各类选修课,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和专业特点自主选择,其目的在于拓宽医学文化视野和提升医学专业素养。与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同的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很多时候是需要学习者自己去领会和感悟的,受环境的熏陶和自身努力的影响比较大。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医学专业素养,英语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中语言点的教学,而是需要挖掘出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将其作为切入点,引领医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活动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基础的医学专业知识,引入医疗过程中常见的热点话题,如医患关系、病人隐私等,再通过语言技能训练和医学人文话题,鼓励医学生就医学教育制度、医疗保健制度、医学道德伦理和医生职业素养展开讨论,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发他们对医学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和伦理原则的思考。课堂上可以采用口头报告的形式来普及学生感兴趣的科普知识,如国内外医疗保健制度、食物健康和急救知识等。与此同时,鉴于人文素质的提高取决于自身的领会和感悟,为了更好地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营造厚重的人文氛围,医学院校有必要开辟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借助医疗剧集和社会新闻,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演讲、戏剧等多种实践活动中,还可以组织医学生在实习期间去涉外医药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人文素质。多元化的医学人文英语课程,可以满足医学生的自我需求,帮助医学生在提升英语能力的同时巩固专业技能,培养医学专业素养。由此可见,医学人文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能够发挥语言学科的优势,在培养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塑造其人文精神,铸造其健全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独具特色的医学英语教学体系,因此,制定医学英语教学大纲刻不容缓,构建特色鲜明的医学英语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本文提出的医学人文融入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策略,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医学英语的基础性、过渡性和专业性,能够促进基础英语教学和医学英语教学有效衔接并平稳过渡,有效解决目前国内医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瓶颈。但是,在该策略的实施过程中,仍需要结合各院校具体情况进行完善,以实现为医学院校英语课程教学服务的目的。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英语课程医学生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