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思考

2020-03-12刘庆余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运河三位一体运河

刘庆余

(1.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2.曲阜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中心,山东 曲阜 273165)

1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概况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并为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指明方向。2017 年2月,习总书记视察通州区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2017 年6 月,习总书记又专门就《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若干思考》作出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李克强总理在杭州视察大运河时曾指出,“运河是人类智慧的创造……,我们今天要用好用活大运河这笔丰厚遗产”。2017 年全国“两会”后全国政协将“建设大运河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列为重点督办提案。此后,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国家文物局、大运河沿线省市等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

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打造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和享誉中外的缤纷旅游带”三大功能定位。2019 年6 月,国务院同意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17 个部门,以及北京市、天津市等8 省(市)组成。编制“规划纲要”与确立“联席会议制度”,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2.1 建设内涵和推进路径缺乏深入研究

近年来我国提出一系列“国家战略”多数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内容,而对文化带建设尚缺乏研究,对于二者的区别缺乏清晰认识。2014 年6 月,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激发了运河沿线地区利用这一金字招牌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内涵与推进路径。

2.2 缺乏统筹协调

大运河文化带涉及沿线8 个省、直辖市,由于提出时间短,在统筹协调与凝聚共识方面有待深化。目前,各省基于自身考虑已在快速编制规划与落实项目等。国家层面的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已经确立,地方层面的协同推进体系亟需完善,在整体运行机制、法治保障和建设规范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2.3 遗产价值认识有待深化

大运河沿线部分地区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现象,对运河文化遗产价值认识和法律法规执行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部分地区热衷于开发其经济价值,相对忽略其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大运河在申遗时一些运河段落和附属设施就因过于现代化而被排除在《世界遗产名录》之外,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反而对原生态、“真实”的运河赞不绝口。

2.4 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缺乏挖掘和阐发

大运河全长2700 公里(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运河。相对来说,大运河的精华段落或遗产点比较分散,造成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难以充分展示。再加上宣传手段有限、转化利用不够,自然难以发挥其遗产教育与文化展示作用。

3 “三位一体”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空间定位与内涵

3.1 空间布局

大运河文化带连接南北数个国家战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可有效填补我国区域发展空白,形成网状发展格局,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对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其空间范围划分类似长江经济带,区别在于大运河系多线空间带状(网状)分布,并融合运河干流支线、湖泊水系、城镇乡村、南水北调、交通设施等内容,形成“点(遗产元素)—线(河道)—面(廊道)”结合的多维文化地理空间。

3.2 建设定位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我国首条以文化建设为主体、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旅游发展为导向,以运河相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主要载体,以运河物质遗产与运河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为工作重点,文化、生态和旅游“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带状区域文化发展战略。

3.3 文化、生态和旅游“三位一体”基本内涵

第一,文化建设。强调把文化作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形成以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主要内容,融合沿岸相关文化资源,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新路径。第二,生态建设。起到生态安全基础保障作用,系“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运河流域的具体实践和探索。其关键是加强运河流域综合治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文化、生态和经济投入,推进沿线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旅游发展。重心是“文旅融合”发展运河沿线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形成城市繁荣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局面。

4 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思考

4.1 以顶层设计为基础,构建运行机制,成立领导小组

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系最权威的顶层设计。各省市应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协调和运行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关键是“统筹”,不仅是保护、传承、利用需要统筹,而且涉及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协调,以及加强不同行业间行政审批、行业规范的协调。

4.2 坚持规划先行,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全方位融入已有国家战略

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启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立法工作,出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范》。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基础上,再编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生态修复规划》《五年行动计划》等若干子规划。注重项目推进,遴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项目库》,对重点项目予以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

4.3 加强大运河流域综合治理,做好运河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系列工程

打造美丽运河风景线,建设景观绿道,推进沿线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运河名城(名镇名村)建设、文化生态保护等;建立运河文物保护监控预警平台。推进运河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运河环境整治工程,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

4.4 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作用,设立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投资基金,形成多元资金筹措机制

加快构建政策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形成多元资金筹措机制和建设模式。设立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投资基金(或大运河产业基金),成立全国性大运河文化带文化旅游公司。

4.5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大运河国家遗产廊道和生态廊道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进大运河绿色文化带建设。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构建国家生态、遗产廊道,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推动构建绿色文化园区、绿色文化产业项目、绿色文化发展模式。

4.6 凝练中国“运河精神”,举办大运河文化带文化、生态、旅游系列节庆活动

“运河精神”具有共融、共享、共赢、包容等特点。探讨大运河“通江达海”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一致性。举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际峰会”“大运河文化带国际旅游节、体育节、文博会”等,提升大运河国际高峰论坛水平。

4.7 深入挖掘和阐发大运河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构建运河文献数据检索平台与虚拟展示平台。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相关古籍、古地图、地方志、考古报告、资源转化、非遗传承、研究报告等,构建综合性文献资料数据库。开展运河专题研究,实施“文献整理与文脉梳理”系统工程;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弘扬运河文化时代价值,对代表性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转化利用,在旅游、文化、动漫、教育、设计、非遗等行业推广。利用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与MR(混合现实)等技术,还原运河传统景观风貌和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构建大运河价值阐释挖掘与虚拟展示平台,让千年大运河“活起来”。

猜你喜欢

大运河三位一体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