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电视节目党性教育功能的显性表达
2020-03-12张科
张 科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 510665; 2.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党性教育是发展培养党员的核心内容,是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党性教育旨在帮助党员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培养优良作风,不断强化对党的忠诚和为党的事业奋斗的信念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因此,创新党性教育模式,在扬弃传统的灌输式党性教育方式基础上,引入隐性教育方法,是提高党性教育科学化水平和实效性的有效路径。隐性教育是指利用隐性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形式,运用文化、制度、管理、隐性课程等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和感动,提高品行素养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往往隐藏其教育目的,以间接的方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隐性教育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注重培育文化氛围,把党性教育融入其中,推动文化的传递、传播和创新,从而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优秀的文化电视节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宗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蕴含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是隐性教育、文化育人的实践样式。发挥文化电视节目隐性的党性教育功能,是新时代开展党性教育“因势而新”的新模式。中央电视台大型人文艺术节目《信·中国》以革命文化为核心,是红色文化与大众传媒相融合的实践创新,是发挥文化电视节目党性教育功能的良好范例,是挖掘党性教育资源进而开展党性教育的隐性手段。节目以共产党员的书信为载体,传播“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文化内核。作为隐性教育、文化育人的实践样式,为新时代党性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一、以“信”载道的内容:党性教育功能的显性表达
党性教育包含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政治教育和行为规范道德教育等内容。《信·中国》所选取的信件时间跨度从建党初期、战争年代到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和21世纪新时代,有伟人、名人的信,也有不为人知的普通共产党员的信,节目着重将历史上的榜样形象还原为普通人,通过书信文字中的鲜活形象,让党员产生情感共鸣,在书信里看见共产党人的人性和党性,实为一种党性教育功能的电视化显性表达。
(一)思想教育的电视化显性表达
思想教育关键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克服一切错误思潮的影响,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巩固无产阶级的思想统治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树立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一定的灌输性、政治性与强制性。文化电视节目《信·中国》中蕴含着较多的思想教育内容。如在第一期节目中,江姐在渣滓洞狱中的托孤信令人印象深刻,信的内容是江竹筠要把3岁的儿子彭云托付给其丈夫彭咏梧前妻的弟弟谭竹安。信上说:“我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孩子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信里展现的是作为母亲的江姐傲雪寒梅般的铮铮铁骨和关爱孩子成长的温柔母性。再如第三期中,小战士张钊向母亲“撒谎”后在抗洪间歇写下的一封信,信中道:“98年大洪水,别人保护了我们。今天,我们来保护大家。这是我们该做的!”信里表达了一名战士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名受救助少年长大后用行动回报社会的感恩之情。又如第五期中,胡孟晋离别前写给妻子的信,长长的信件中,有着对离家的无奈,有着对妻子的依恋和思念,还有着对国家的满腔忠诚,更有着对妻子参与抗日斗争的鼓励。不管是托孤的江姐,还是和母亲诉说的张钊,亦或告诉妻子应当争取独立自由的胡孟晋,都共同传递了独立、自由、奋斗、奉献、敬业、感恩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做好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政治教育的电视化显性表达
政治教育主要是培养党员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感情,通过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党员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共识和深厚感情。《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用好报刊广播影视等大众传媒,使爱国主义宣传报道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2]。文化电视节目《信·中国》处处蕴含着政治教育内容。如在第一期节目中,上甘岭战役英雄黄继光在写给母亲的信中描述了其童年的成长与困难,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他对家乡、对母亲深沉的爱。同时,节目还选取了黄继光母亲写给儿子的信,以及写给毛泽东的信。用对话的方式,展现了英雄家庭的普通与崇高,展现了血气方刚的共和国战士在压迫中勇于反抗,悲痛欲绝的母亲在坚毅中向往和平,彰显了他们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让观众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如在第五期节目中,革命烈士陈觉在牺牲前四天给妻子赵云霄的最后一封信中写道:“云!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同样,赵云霄在走向刑场时,也给女儿写下了遗嘱。陈觉和赵云霄面对死亡的从容和满腔爱国真情的流露,深刻诠释了什么是信仰力量,对共产党员的党性锤炼起到了很好的感染作用。又如在第九期节目中,廖承志写给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的信,信中表达了对于推动国共第三次合作的诚意,希望当时台湾地区的领导人蒋经国能够与大陆一同商议和平解决两岸问题,也传递了深深的民族感情和希望中华民族和平统一的愿望。再如钱学森写在香烟纸上的求救信中流露出的效忠中国人民的爱国操守、朱光亚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中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等等。《信·中国》以“党性与人性的辉映”为主题,对党员开展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三)道德教育的电视化显性表达
道德教育主要是“对人们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素质,包括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3]。道德教育的重点是内化与践行道德规范,用道德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身的行为,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形成良好的、稳定的道德行为。《信·中国》第一期节目中,聂荣臻写给日本侵略者的信是一封充满传奇的书信,八路军在战场上救下了两个日本小女孩,聂荣臻本着国际主义精神将小女孩送回日本军营,并附上了一封信:“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即使在两国交战时期,中国军民也表现出国际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与中国军人的国际主义精神,穿过历史的隧道熠熠生辉。驻马里维和官兵张宝磊、杨大为、潘明春写给家人的信件中满载着他们对家庭的思念与愧疚之情,浪漫文艺的信件中,他们“默契”地只字不提维和的危险,而是满溢着丰富的情感。“不负使命不负卿”“亲爱的,等我从马里回来,娶你”“你要相信爸爸是爱你的”等内容,处处透着浓浓的亲情,彰显着家庭美德。又如在第十二期节目中,周恩来在给邓颖超的信中道:“望你珍摄,吻你万千。”邓颖超回道:“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如此纯真的情感,让党员的道德心灵受到了洗礼。
《信·中国》紧紧抓住“信”字,通过一封封信件的传递,不仅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还将“信”的理念拓展到信仰、信念、诚信、信任,涵盖了党性教育的主要内容,让党员在书信里看到人性的光辉和党性的力量,与书信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话。
二、以“星”朗读的形式:党性教育的寓教于境
如何把党的优良传统真正扎根于党员的灵魂深处,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智慧和弘扬中国精神,这需要创新党性教育形式。而文化电视节目《信·中国》为党性教育形式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节目通过明星的朗读与知名主持人的解说,融合精良的舞美设计,向观众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独特风骨和坚定信仰。这种以“星”朗读的方式,为党性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情境。节目通过营造的情景与氛围,使教育内容在不知不觉、润物无声中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寓教于境的手段实现教育的目的。
(一)寓教于景:依托舞美设计实现隐性教育
《信·中国》不是一档简单的朗读节目,贴合主题的舞美及影像具有创新性。“节目舞美及视觉体系充分融入科技元素,通过潘多拉投影等多媒体手段,构建不同的舞美空间。”[4]节目中的每一个视屏均呈现出环形立体的视觉效果,舞美设计美轮美奂,有时空穿梭之感,常常将观众带到信件写就的年代,具有较强的美育功能。此外,主持人作为解说者,在嘉宾的朗读过程中适时解读,补充时代背景和写信人的身份信息,让舞台设计的情景与信件的背景融为一体,形成衬托教育内容的景,实现寓教于景。如第一期节目中读到黄继光在战斗中所写的信件时,舞台背景中的熊熊战火让电视机前的党员身临其境。再如第二期节目中嘉宾读成贻宾的书信时,主持人对成贻宾和其写信时的处境进行介绍,让党员在这样的情景中与写信人产生情感共鸣,既提升了节目效果,又提高了教育成效。
(二)寓教于情:依托情感朗读实现隐性教育
朗读是将文本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读者以对文本的二度创作赋予其美感,听众也能从创造性的朗读艺术中得到享受。成功的朗读需要朗读者在理解文本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有声语言将文本作者的情感准确传递出来。《信·中国》选取的50多组信件,涵盖了亲情、爱情、友情和家国情怀。明星作为“信使”,通过朗读的形式,让一封封信件成为一个个真实生命最鲜活的瞬间,让书信的文字流动起来,溢出情感的光辉。节目不仅是单纯的读信,还关注书信在历史时期的交互作用,以此来呈现时代的特征和人物的品格,让党员在或悲壮、或喜悦、或深沉、或热烈的情感中产生共鸣,得到情感的熏陶,实现寓教于情。如在第一期节目中,朱德的借钱信充分展现了他放弃每年六千银元的高饷投入清苦革命的高风亮节,通过读信人精准把握情感的朗读,让党员潸然泪下。
(三)寓教于人:依托明星榜样实现隐性教育
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引导党员,是做好党员教育的有效方法,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以进一步增强党员党性意识,从而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信·中国》选择了李幼斌、陈建斌、徐峥、陶虹、蒋勤勤等60多位观众喜爱的明星演员或艺术家担任“信使”角色,这些明星均展现出优质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是很多年轻人心中的榜样。众明星通过饱含深情的朗读和互动交流,成就了一档格局高、立意深、情义重和能量正的文化电视节目。此外,选取朗读的信件因主题不同、时代背景不一,需要选择声音表现力、情感表达力均贴近信件内容的“信使”进行朗读,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节目依托明星偶像实现对党员的隐性教育这一形式,既符合年轻人追捧优质偶像的特点,又适应新时代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如选择李幼斌读彭雪枫的信,是因为李幼斌在《亮剑》中的军人形象深入人心;选择人气偶像王俊凯读雨花英烈成贻宾的信,是因为写信人写信的时候年仅17岁,与王俊凯年龄相当,观众的代入感会比较强。
三、文化电视节目:创新党性教育的实践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兴文化,就是要继承革命文化”。党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类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文化实践是其中的一种。文化电视节目是文化实践的重要内容,以文化电视节目传承红色文化、承载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的《信·中国》《故事里的中国》《一堂好课》等文化电视节目是其中的典型,为党性教育的实践建设带来启示。
(一)坚持文艺育德理论的指导
文艺育德是“将文艺作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系统,借助文艺工作的形式,发挥文艺感召、教育、引导、激励人的作用”[5]。文艺育德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了文艺育德理念,如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以文艺精品为党和人民提供强大精神激励”[6]。文艺来自生活,文艺工作者需要深入生活,向生活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从生活中去挖掘、提炼创作主题和素材,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编创出有思想、有内涵、娱乐性与教育性兼顾的文化电视节目,以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教育作用。文艺要始终坚持文艺育德理论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互结合,并融至优秀文艺作品中,推动新时代党性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文化电视节目作为党性教育的实践载体,坚持党的领导,提升实践者的德与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党性教育成效。文化电视节目《信·中国》《故事里的中国》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传播方式上,都坚持文艺育德的导向,将红色革命文化、时代榜样力量与党性教育有效融合。
(二)坚持红色文化育人的路径
党性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文化有内在关联性,在二者的互融互通中,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通过党性教育予以呈现,党性教育又通过文化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属性与文化品位。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历史写照。红色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红色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是《信·中国》类文化电视节目的重要功能。用红色文化强化党性教育就是要利用《信·中国》“听见书信历史、看见光辉党性”的节目立意,“展现优秀事迹、打造优异党课”的节目内容,“情境营造、融合传播”的节目形式,“以情动人、以文化人”的情感力量,将这些融入对党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利用优秀文化电视节目的载体功能,实施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开展红色文化传承主题教育活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育人内涵;利用文化电视节目的传播优势,组织编排展演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舞台剧、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歌舞音乐、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网络作品,实现红色文化多媒体融合传播。
(三)坚持叙事式的党性教育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7]。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让讲道理接地气,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成生动道理,变成符合中国特色的话语。这是提升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手段,而采用叙事式方法开展隐性党性教育是将艰深的原理转化成生动道理的有效方式。叙事就是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来再现过去发生的事情。文化电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采用多视角叙事,用新时代的话语方式回忆经典,用真人、真事、真情展现时代的风貌和国家的精神,通过影视、戏剧、综艺等艺术手法还原场景,挖掘经典文艺作品背后的故事,以此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如节目中播出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人公李侠,他之所以能够舍生取义,源自于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信仰。党性教育可借鉴这种叙事方法将情境式讲故事的教育方法融入教育活动中。情境式讲故事的教育方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讲好故事,讲好史事,以厚重的文化感折服人;讲好当下故事,以改革的成就鼓舞人;讲好经典故事,以经典人物的光辉事迹引领人;讲好身边人的故事,以平凡人物的不平凡精神感染人。二是讲清道理,进行话语转换,将学理话语转换成生活话语;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结合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道理寓于实践之中;借助融媒体传播,利用多种媒体力量传播好道理。三是坚守信仰,汲取红色文化的养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信·中国》中展现的瞿秋白、朱德、赵一曼、江姐、杨开慧、黄继光等都是真正有信仰的人;让“讲”的人学习这些榜样,学习他们用生命追求信仰、捍卫信仰的精神。运用文化电视节目叙事,是党性教育方法的有效创新,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优秀的文化电视节目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隐性教育的有效手段。党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党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党性教育的形式多样,有显性教育的第一课堂,也有隐性教育的实践活动。利用文化电视节目开展党性教育,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电视节目的党性教育功能,有助于革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也有利于提升党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媒体融合时代,面对信息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时代新人,创新党性教育的形式,充分挖掘文化电视节目的党性教育价值,积极探索文化电视节目融入党员党性教育的路径与对策,为新时代推进党员教育、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