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逻辑指向、现实困境与强化路径

2020-03-12雷青松

甘肃理论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党员干部制度政治

雷青松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党内政治文化是指党通过长期政治实践积淀形成的政治主张、政治倾向、政治心理、政治理想等文化形态,是党自身发展质量和自身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综合反映。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是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和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以纪律规矩为抓手,将制度建设贯穿始终,构建忠诚、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文化生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灵魂工程,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党员干部践行党内政治文化的过程,对社会道德文化具有示范效应,对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道德品质产生积极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他首次明确提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1]181。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2]。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管党治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政治担当,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具有深远意义。

一、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逻辑指向

(一)理论源流: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文化兴党、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鲜明特色,是从根本上提升党的建设质量的基础环节。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拥有“自己的精神武器”。恩格斯曾经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很大优点就是其理论基础是新的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称,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将自己的目的、观点和意图向全世界公开。为此,马克思恩格斯严厉批判了对党危害极深的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巴枯宁主义和拉萨尔主义等在当时较为盛行的错误思潮,澄清了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在思想上的模糊认识,促使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主张得以广泛传播。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实践中,就已经使用“政治文化”概念,对俄国当时的政治文化特征及本质等问题作了系统详尽的论述,并且郑重告诫俄共必须高度重视党的政治文化建设,防止自身沦为“官僚或农奴制”等旧文化的“被征服者”[3]680。列宁还从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问题上论述了加强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为了建设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列宁提出了“灌输论”思想,主张对工人灌输社会主义意识,有效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广大工人的负向影响,从而保证党在思想上的真正纯洁。与此同时,列宁还非常重视制度治党,并因此创立了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制度和纪律来纯洁党员队伍。因此,从理论逻辑来讲,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思想,为我们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二)历史经验:党加强自身建设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注重文化兴党、强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建党之初,基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之需要,毛泽东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要求。1929年底,毛泽东负责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正式明确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的基本方略,成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延安时期,我们党通过开展整风运动,实事求是地整治了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等不良文化,是我们党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实践典范。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发扬自身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着力从思想、组织和作风等方面加强党的建设,丰富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内涵。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邓小平要求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始终将党的思想建设摆到首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尤其强调要重视党的制度建设,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以有效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江泽民要求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强调必须用“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从而将我们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胡锦涛要求遵循党的先进性建设之逻辑,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续推进我们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从严治党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出发,首次明确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一重大课题,开启了我们党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新征程。2016年颁布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坚持问题导向,系统分析了党内存在的不良政治文化,有针对性地要求在党内强化思想教育和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方面迈出了全新步伐。

(三)现实观照: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

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从严治党这一现实课题摆在全党面前,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亟须将培育优良党内政治文化的目标任务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各环节,尤其要将它贯穿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具体实践中去,以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新时代,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实践中,面临各种不良政治文化的现实影响,亟须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助推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当前,由于多元思想文化的交锋碰撞和封建文化顽疾的影响,各种不良政治文化滋生蔓延,尤其因以圈子文化、官僚文化、码头文化、好人主义、厚黑学、潜规则等为代表的病态政治文化的消极干扰,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性原则丧失、价值观扭曲,严重污染了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土壤,亟须用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方式,狠抓党性教育,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一方面,要从思想建党的问题导向出发,以思想纯洁和党性坚定为目标,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重点要抓好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教育和共产主义价值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涵养政治定力,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切实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信念动摇和党性不坚定等问题。另一方面,要从制度治党的问题导向出发,以提升管党治党科学化水平为目标,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从结构上讲,党内制度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消除不良政治文化“病毒”,着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光要从思想上建党,还要通过完善的制度机制来管党治党,唯有如此,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真正在“严”和“治”上取得实效。根据如上分析可知,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问题导向性。

二、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价值信仰困境:政治认知偏差导致理想信念不坚定

对广大党员来讲,政治认知就是要按照党员标准来认识和理解政治现象。结合现实情况不难发现,部分党员、干部甚至领导干部的政治认知与党的要求存在一定偏差,在思想和行动上不能很好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出现动摇,对推进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形成障碍。这当中主要有两类认知偏差:一类是对共产党人价值观存在认知偏差。部分党员干部甚至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政治信仰缺失,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服务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运用手中的权力为群众务实谋事,反而一心想着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另一类是对党员干部身份和使命担当的关系存在认知偏差。部分党员干部“四个意识”不强,党性观念薄弱,不能切实履行好党员干部的职责,对党组织的决定和分配的任务敷衍了事甚至置之不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责任感,缺乏担当作为意识。

(二)意识形态困境:多元思想冲击导致不良政治文化滋生

思想文化多元化、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现象导致了两个效应:一方面是正向效应。思想文化多元化及交织碰撞有利于开阔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文化视野,促进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逐步形成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的理念思维,从而在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中成就新作为。另一方面是负向效应。思想文化多元化及交锋碰撞必然冲击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给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挑战,滋生出各种不良政治文化,不利于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发展。在多元思想冲击影响之下产生的诸多不良政治文化,如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庸俗关系学、政商潜规则、官场厚黑学等,导致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些意志薄弱者政治定力丧失、价值观扭曲,从而严重破坏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带来不利影响。

(三)实践操作困境:监督约束乏力导致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

从实践层面来讲,党内政治文化离不开党内政治生活的涵养,只有把党内政治生活真正严肃起来、认真起来,才能使其成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净化器”和“动力阀”。不可否认,党员政治认知提升基础上形成的积极性、主动性固然是确保党内政治生活严肃性的关键因素,但不能因此忽视制度的刚性规范作用和监督的约束力。由此而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仍然需要借力制度规范来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尤其要通过常态化监督检查,对党员参加党内政治生活的现实情况进行经常性了解,一旦发现问题,便及时纠正,该批评教育的要批评教育,该惩戒的要坚决惩戒。当前,虽然我们党已经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了党内政治生活该做什么、怎么做,其中的一系列规范对在实践中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产生了良好效用,但其具体操作规程和对执行不力者的责罚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配套的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防止在具体操作中“制度执行走样”或“制度上墙”而使党内政治生活开展得不严肃,甚至走形式、走过场。

三、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强化路径

(一)基础工程:强化党性教育,构筑共产党人纯洁的精神家园

从本质上讲,党内政治文化是体现党性、彰显党性的组织文化,其主体推动力量是全体党员。党性必须通过党性教育来塑造,通过党员干部践行党的价值观来展现。全体党员能够高度认同党的价值观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关键。党性教育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必修课,是建设优良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工程。为此,要想通过党性教育来塑造党内政治文化,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之目标,从而构筑起共产党人纯洁的精神家园,就必须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和党性观念薄弱的现实问题,这主要应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补足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之“钙”。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4]。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党员干部在廉洁上出问题,有些人甚至坠入腐败的深渊,最主要的就是在精神上缺乏理想信念“钙片”。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此来补足党员干部的精神之“钙”,促使其对党的信仰体系、价值理念和宗旨使命保持高度的心理认同和行动自觉,从思想和行动上切实参与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去。另一方面,要强化共产党人纯洁的价值观教育,使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党性和人民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在价值立场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党员干部要自觉坚守人民利益立场,正确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苦与乐的关系,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自己的工作导向和行动准则,不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真正把以民本理念为价值导向的党内政治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关键环节:正确选人用人,最大限度地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选人用人正确与否,事关党的事业成败。选人用人导向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党内政治文化的现实状况。新时代,要建设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其中极为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匡正选人用人之风,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并以此来涵养干部担当作为、歪风邪气无处安身的优良政治生态。培育充分反映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的党内政治文化,必须坚持从“祛邪气”和“提正气”两个方面同向发力,既需要整治选人用人环境中留存的“污泥浊水”,又需要营造选人用人生态中的“青山绿水”。一方面,在“祛邪气”上,要坚决杜绝选人用人上的歪风,严厉惩治选人用人中的腐败现象。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恶劣现象,必须坚决铲除;对向党组织讨价还价、个人利益重于集体利益等不良现象,必须坚决禁止;对“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必须着力纠正,使那些作风漂浮,热衷于阿谀奉承、拍拍送送、弄虚作假、阳奉阴违的干部没有出路甚至受惩戒,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铲除党内不良政治文化生长的土壤。另一方面,在“提正气”上,要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在选人用人时,要切实把好政治关口,强化政治定力、政治能力、政治纪律、政治担当,将那些堂正做人、务实干事、干净为政的人提拔重用。此外,还要有选人用人的战略眼光,大胆提拔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去磨练,既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又培养他们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品格,不断弘扬我们党的优良政治文化传统。

(三)重要途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文化生态

党内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活相辅相成。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魂”(价值),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阀”(途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有助于净化党内政治文化生态。党的十九大要求“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5]26。要建设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要求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严”字当头,做到层层有责任、级级有压力,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早抓早管、严抓严管。一是必须抓住“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要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表率。领导干部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建设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中要主动扛起主体责任,发挥好表率作用,带头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组织生活,带头发扬民主、自觉作批评和自我批评。二是必须在“常”“长”上着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抓在经常、形成长效。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也难以一劳永逸,必须将党内政治生活作为抓手,注重着眼长效、细抓常抓、常抓常新、久久为功。这就需要在常态化的党内政治生活开展中充分发扬民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使红脸出汗、咬耳扯袖形成常态[6]。三是必须在落实上下功夫,力戒党内政治生活中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热衷于搞花样文章,党内政治生活中的形式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不良政治文化现象。事实上,如果党内政治生活流于形式、做做样子,就不能起到教育管理党员的作用,就会影响到党内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具体实践中,一些党员干部甚至领导干部对党内政治生活不重视、不严肃,有的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只求完成任务,挖空心思做表面文章;有的对批评和自我批评敷衍了事,没有问题导向,不痛不痒的官话套话连篇,照本宣科念检查材料,不能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有的连检查材料都懒得动脑去反思、总结,从网上照抄照搬、东拼西凑,更有甚者吩咐下属代笔、自己签名便万事大吉,等等。以上关于党内政治生活中沾染上形式主义的种种问题,充分反映出部分党员干部甚至领导干部缺乏党性观念,没有政治责任感,如若不解决这些问题,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难以培育起来。

(四)刚性保障:完善制度机制,增强制度执行力

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7]333坚持以制度管党治党,是我们党自身建设质量不断提升和党的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经验。制度是文化的载体保障,文化是制度的价值支撑,“党内政治文化内化于党内法规制度之中,构成了党内法规制度的内在精神”[8]。以完善制度机制来推进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旨在有效规范党内政治活动,实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作用的长效性。从当前情况来讲,基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机制完善需要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理顺党内法规制度。就目前情况而言,党内法规制度较多,必须建立科学的理顺机制,厘清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边界,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做好二者的无缝衔接,使党内法规制度的权威性充分彰显。二是要建立实践操作性更强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制度能否充分发挥出实践效能,就在于制度在程序性和操作性上是否真正达到有机统一。习近平曾经指出,现行党内法规制度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亟需修改完善,使其变得更加务实管用。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必须着力加强党内法规制度的实践操作机制和落实机制建设,将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融于制度实践体系,用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党内法规制度来规范党员干部行为。三是要建构系统科学、内容完备、分类明晰、稳定性强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内法规制度要坚持激励与约束紧密结合的原则,发挥好正向激励引导和反向约束甚至惩戒之双向规范作用,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时代发展和党的任务变化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并做好党内法规制度和国家法律的紧密衔接。四是要强化监督机制建设,增强基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其较强的执行力,“贯彻执行法规制度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9]323。相关制度能否不折不扣地执行并取得实践成效,直接影响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效。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力,是清除党内存在的各种不良政治文化的刚性保障。必须建立科学有效、覆盖面广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各级检查组、巡视组要重点检查相关制度执行情况,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震慑效应,既有效遏制党内不良政治文化的滋生蔓延,又着力促进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发展。

(五)方法创新:利用媒体融合,提升党内政治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时下,信息文明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鲜明特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等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促进党的建设运行模式发生改变。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旨在实现“以文化人”,这必然需要传播媒介,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有助于延伸党内政治文化的传播空间和影响力。因此,要提升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影响力,必须在传统媒体基础上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有效利用媒体融合。一方面,在传播媒介的利用上,要充分发挥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协同并进作用。既要利用好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又要利用好互联网等新媒体,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同频共振,拓展党内政治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习近平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10]。要建设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极为关键的是必须端正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增强其政治认同,这就要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尤其运用好新媒体传播技术,才能真正提升党内政治文化传播的时代感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在传播方式方法上,要着眼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克服以往那种口号式宣教,将视频、影像、漫画等直观化、形象化的方式植入网络平台,以党员和群众更容易接受的生活化话语体系阐释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价值。当然,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传播党内政治文化的同时,也要建立正确的舆论引导机制和网络监督机制,防止党内政治文化传播的庸俗化、娱乐化。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升党内政治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党员干部制度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