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引领的挑战、机遇及路径探析
——以泰州地区高校为例
2020-03-12贾俊玲
贾俊玲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特别是手持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更新升级,博客、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平台凭借其贴近生活的功能与平民化、交互式、即时性的信息传播特点,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然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思想引领的传统模式形成了巨大冲击。因此,正确认识自媒体对高校思想引领工作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新路径,是高校提升育人实效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高校思想引领面临的挑战
(一)“师者权威”消减,“主客体关系”被解构
在“以教育者单向‘独白’的灌输式教育为主”[2]的传统高校思想引领模式中,教师拥有较高的师者权威与话语权,学生则更多地是作为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和思想引领。然而,自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开放性、平等性和易获得性,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共同的信息环境与相对平等的信息获取途径,使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时有更多的信息源和选择权。可以说,自媒体使大学生无需通过学校或教师,即可以在信息获取方面有开放的信息共享空间、在信息传播方面有便捷的信息交互机制、在信息发布方面有简便的信息传播平台,打破了教师的信息垄断优势,传统的“师者权威”日益消减。
不仅如此,依托自媒体,大学生在信息的发布、获取、反馈与互动中表现出高度自由、自主的主体意识,他们对更开放自由的互动式和自我修养式的思想引领模式更为青睐,这使得高校思想引领中师生的主体性进一步趋向平等,加速了传统高校思想引领模式的“主客体关系”的解构。
(二)信息把关缺位,主流价值观受冲击
传统的高校思想引领模式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引领方式,对经过严格筛选与把关的政治理论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主流价值观进行传播。但自媒体开放性的传播方式、碎片化的信息内容与去中心化的管理方式,使每个自媒体人都可以自由地向特定的个人或不特定的多数人发布信息,并对各类信息做出自己独有的解读与反馈。与此同时,网络的隐匿性与自媒体客观上信息把关的缺位,形成了自媒体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无障碍”、“无门槛”的信息准入标准,造成了无法对海量信息实时监控、过滤的监管盲区,这就使自媒体“在为大学生提供海量知识源的同时,也为虚假、消极的信息提供了平台”[3]。于是,缺乏理性的随意表达、难辨真伪的不实信息、无中生有的恶意谣言等,甚至大量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在自媒体蔓延渗透,从而导致海量信息内容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多元化与无序状态,冲击了主流价值观。
(三)队伍建设滞后,思想引领力受限制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引领模式中,教师是权威信息的发布者与引领者,思想引领队伍建设更多地在于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及其坚定的政治立场、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等基本素养。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革新与自媒体的广泛渗透,高校思想引领工作在队伍建设方面的不足与滞后日益凸显。
一方面,仍有大量高校教师墨守成规,媒介观念落后、媒介素养不足,对自媒体在思想引领工作中所反映的舆情和发挥的作用不重视,对运用自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话语和技术掌握不娴熟,仍在沿用传统说教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不用或很少运用自媒体开展工作。当社会热点事件及学生问题相关舆情出现时,这部分教师常常既无法有效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也无法及时运用自媒体作出有理、有力的分析引导,教师队伍的“本领恐慌”现象较为普遍,实际思想引领力受限。
另一方面,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多主体特征打破了教师中心化的传统模式,大学生“是自媒体应用的先行者和生力军”[4]。由此,大学生中具有较高代表性与权威性的“意见领袖”在高校思想引领中越来越必要且重要。但实际上,高校对大学生“意见领袖”的挖掘、培育不足,致使大学生“意见领袖”呈现个别存在、普遍贫乏的状态,榜样引领作用不足。
二、高校思想引领面临的机遇
(一)激发了引领对象的主体性
经过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大学生自我意识日渐觉醒,越来越重视独立、自主、平等的互动与交流,对传统说教为主的灌输式思想引领方式会产生抵触心理。自媒体天然地迎合了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探索的心理,其低门槛、易操作的特征将话语权赋予了大学生,激发出大学生的主体性。
依托网络信息技术与自媒体平台,大学生不仅在思想引领中由被动说教转变为主动吸收,根据自身的喜好与原有认知体系独立自由地对引领内容倾听、分析、选择、内化、创新,实现更加主动、自主的自我学习、自我修养;同时,还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成为思想引领的“源头”与主体,用自己手中掌握的“麦克风”进行信息发布、传递,将其他学生作为客体传播思想引领内容,在一定意义上以积极主动的行为与“自己人”的优势起到引领朋辈群体的重要作用,进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和巩固意识形态阵地”[5]。
(二)突破了引领时空的局限性
高校传统的思想引领工作多以统一教学、集中聆听等面对面的交流为主,时空上难免受限。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自媒体解放了高校思想引领在时间、空间方面的束缚,极大拓展了思想引领工作的新时空。
自媒体即时、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使教师可以及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动态,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怀、加以疏导,实现了思想引领的无障碍传播和情感的零距离交流,增强了思想引领的及时性与渗透性。不仅如此,高校“两微一端”的网络矩阵实现了自媒体在思想引领中的常态化运用,将思想引领从第一课堂延展至第二课堂甚至网络虚拟空间,有利于形成高校各级各部门教职工全参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全覆盖、实体空间与网络空间全占领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突出了思想引领的针对性与实践性。
(三)丰富了引领形式的多样性
主要建立在课堂、班会、谈话等过程中的高校传统思想引领工作,一般采用照本宣科或摆事实、讲道理的形式。而自媒体载体、功能、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可以为被引领者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引领的形式。
当前,博客、微博、微信、QQ、论坛等自媒体平台日益多样,点赞、留言、分享、转发、发布等自媒体功能日益多元,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自媒体表达形式日益艺术时尚,加之内容丰富的海量资讯与交互式、情境式的引领方式,打破了原有思想引领生态并增添了新元素,满足了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及个性化偏好,顺应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需求。总体而言,自媒体丰富了高校思想引领的载体与形式,使高校思想引领在知识传授、价值塑造方面显得更加灵活、生动,更易于激发被引领者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内化思想引领的理念,有助于提升思想引领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实现了引领效果的裂变性
传统媒体时代,单向传递的信息传播方式,使思想引领在时效、覆盖面上都相对受限。自媒体时代,以指数级增长方式无限裂变的信息传播方式,为思想引领的时空拓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自媒体信息发布的简单流程,使传统的受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当事人”,也使任何掌握自媒体的人都可以成为潜在的信息源和传播者。在此基础上,自媒体信息的即时性传播与“推送”、“关注”“分享”、“转发”的功能设计,使信息通过粉丝、朋友圈等在短时间得以无数次复制转发、传递分享,呈现出一种裂变式攻势。在高校思想引领工作中,自媒体这种裂变式传播不仅能使广大学生快速被影响,还能对自己感兴趣、认可的内容进行二次自转发,从而实现裂变式的思想引领效果。
三、自媒体视域下泰州地区高校思想引领影响力的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为泰州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泰州地区的高校学生,共发放问卷329份,回收有效问卷329份。其中男生84人,占25.53%;女生245人,占74.47%;团、学干部152人,占46.2%;普通学生177人,占53.8%。问卷主要对自媒体的使用时间、类别、喜好、认可度、关注的内容等进行调查。
(一)自媒体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
2019年2月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达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其中,就年龄段而言,20~29岁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就职业结构而言,学生群体占比最多,达25.4%,受过大学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分别为8.7%和 9.9%[6]。
本次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普遍通过手机自媒体上网进行学习、生活。统计结果显示,泰州地区高校学生100%拥有自媒体账户,多数学生拥有两个以上自媒体账户,其中QQ空间、微信、微博是大学生最常用的自媒体工具,使用占比均达到72%以上。泰州地区高校学生自媒体使用频繁,每天使用自媒体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仅有16人,占4.86%;3~5小时的有84人,占25.53%;5~8小时的有121人,占36.78%;8小时以上的有108人,占32.83%。大学生使用自媒体工具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获取更及时、全面、便捷,便于进行交流,能够关注、记录生活并展示自我。大学生使用自媒体工具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娱乐活动(80.24%)、社交活动(79.33%)、查阅资料及获取就业升学等相关信息(75.38%)、关心校园新闻及身边事(56.53%)、关注时政新闻资讯(48.94%)。
(二)高校自媒体思想引领力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鉴于自媒体的集群性,泰州地区高校普遍重视自媒体平台在思想引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各类学校部门及学生组织基本都在使用QQ群、微信群等自媒体交互工具并发布思想引领类内容。其中,大学生最关注的自媒体平台为微信公众号。虽然高校自媒体平台已经初步形成“两微一端”的网络矩阵,在数量上占一定优势,但从思想引领实效上来看仍存在很大不足。
首先,由于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大学生自媒体个体用户仍然存在未经严格把关、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的无障碍传播,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有所偏离。
其次,高校各级各类官方自媒体平台,除个别大V具有较高认同度外,大多存在政治敏感性不强、舆情反馈滞后、管理队伍流动过快等短板,在指导、解决大学生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问题时精准度不高、指导帮扶力度不足,平台发布的内容缺乏吸引力、推广方式无新意、群体参与度低,导致自媒体平台公信力不高,思想引领成效不如预期。调查中,认为高校各类自媒体平台思想引领力强的仅有6.08%。
四、基于自媒体的高校思想引领路径设计
自媒体时代,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高校思想引领产生的影响不可回避。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契合其思维与心理特征,且符合自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做好顶层设计,创新思想引领路径。
(一)构建“全媒体”引领格局,拓展思想引领新空间
媒体历来承担着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目前,传统媒体因其时效慢、互动少、传播方式单一等缺陷导致影响力不断弱化,而自媒体等新兴媒体则因海量信息的把关缺位、用户黏性不强等不足导致思想引领实效有限。因此,高校思想引领工作必须正确认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迭代关系,推动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融合发展与优势互补,构建立体化、互动性的“全媒体”思想引领新格局。
1.齐抓共管。推动形成以学校党委牵头,团委、宣传部统筹,各职能部门及院系配合,各类学生组织及社团辅助的思想引领工作体系,覆盖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精心打造、维护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平台,加大对思想引领队伍建设的投入与各级各类媒体平台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2.多媒联动。围绕学校思想引领重点、亮点、热点工作,以重大节庆日、热点事件等为契机,加强传统媒体平台与自媒体平台之间的互通、互动、互补,实现各级各类自媒体平台的有效整合、资源共享与互相关注,既发挥传统媒体权威解读、深度报道的权威性、公信力优势,也发挥自媒体即时性、交互性、裂变式传播的优势,催化不同媒体思想引领的融合质变与“发声呼应”,放大一体效能,实现各类媒体在思想引领中的集聚效应。
3.需求导向。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与自媒体对海量信息进行全面分析,获取学生对思想引领内容与形式的偏好的准确认知,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坚持众筹思维与个性化定制相结合,充分渗透人文关怀,以易于被大学生接受的网络话语和引领形式,针对思想教育、时政热点、学业指导、职业规划、社会实践等方面,解决学生所关注的实际问题,提升思想引领的精准化水平。
(二)实施“两个课堂”引领战略,覆盖教育教学全过程
从思想引领过程与内容上来看,只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辅相成、有效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思想引领体系。目前,第一课堂“课程思政”理论育人效果不佳;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功效不足。因此,当自媒体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思想引领工作也必须实施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全覆盖的育人战略,充分运用自媒体挖掘思想引领资源、改进思想引领手段,既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也注重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首先,因事而化,明确思想引领目标。高校思想引领工作须把准学生思想动态,以自媒体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洞悉世情、国情、社情、校情等的多样性和变动性,将第一课堂的理论教育、第二课堂的实践引导与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用不断发展的思想和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大脑、用变化的实践和客观的事实化育学生,有的放矢,提升思想引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因时而进,拓展思想引领内容。高校思想引领工作须反映时代和实践要求,把社会热点与学生关切的内容融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教学与活动,以热点事件、时代楷模等的图文、影视材料为资源,结合第一课堂教学进度与第二课堂主题,捕捉合宜时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让思想引领入脑、入心、入行。
最后,因势而新,创新思想引领手段。高校思想引领工作须适应大学生学习生活新常态,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慕课、蓝墨云班课、网络思政工作室等引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积极探索符合自媒体传播规律的思想引领话语体系与模式,形成网上网下思想引领最大合力,变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为最大增量。
(三)贯彻“双主体”引领理念,提升思想引领主动性
高校思想引领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引领过程中,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发挥,是达成思想引领实效的必要条件,但教师队伍相对被动滞后的媒介素养,造成大量教师的“本领恐慌”;学生群体中自我教育、朋辈引领主动性不强造成的主体性发挥不足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因此,要改变传统思想引领模式中学生的主体缺位现象,必须贯彻“双主体”引领理念,积极打造具备互联网思维和专业能力的教师队伍与学生“意见领袖”队伍,实现师生双方的主体在场。
1.提升教师媒介素养,重建教师主体性,扩大思想引领影响力
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及大学生对自媒体的高度“依赖”,使提升教师媒介素养、重建教师主体性成为高校思想引领者必须具备的一项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素质要求。因此,要实现与学生的无障碍沟通,就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信息传播的规律与特点,提升对自媒体舆情追踪判断的意识及熟练运用自媒体的能力,真正成为运用自媒体的行家里手。
提升教师媒介素养,须树立媒介理念,紧抓思想引领主动权。自媒体时代,关注网络舆情,及时发现问题,是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前提。高校教师应树立媒介理念,养成敏锐的自媒体信息意识与运用自媒体原创、转发思想引领内容的习惯,积极建立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关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以此作为思想引领工作的切入点与重要抓手,开展及时有效的干预疏导与思想引领。
提升教师媒介素养,须加强专业培训,掌握思想引领话语权。要增强思想引领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要通过学习不断丰富政治理论与媒体理论知识,提升运用自媒体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研判的能力,及时发现问题、正确研判;二要加强教师的媒介技术专业培训,积极开发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络思政工作室等自媒体宣传平台,提升运用自媒体开展思想引领的专业能力与技巧;三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利益诉求和社会现实,创新具有时代特点的、生活化、网络化的思想引领话语新范式,牢牢掌握思想引领话语权。
2.培育学生“意见领袖”,激发学生主体性,提升思想引领亲和力
自媒体促使大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激发了学生主体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朋辈引领的积极性。其中,作为学生利益、诉求等代表的“意见领袖”,因其与大学生群体高度相似的“共同经验值”而具有接纳度高、渗透力广、带动性强的优势,在思想引领中起着过滤、中介、传播、引领的重要作用。这种朋辈引领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主体性,营造用大学生自己的思维模式、话语形式表达的自媒体舆论场,提升高校思想引领的亲和力。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一要注重储备选拔,立足于不同层级,涵盖政治觉悟高、代表性广、号召力强的各类学生,以便充分融入、代表不同性别、专业、兴趣、年龄段的大学生群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占领校园网络阵地;二要重视教育培养,重视对储备人才进行教育培养,尤其是政治理论、特色特长、媒介素养等方面的学习培训,以确保“意见领袖”始终保持先进性、坚定性和高度的认同感;三要加强引导监管,保证对“意见领袖”正面信息的提供、敏感事件的解读、日常言行的规范与网络舆论的监管,在引导“意见领袖”积极发声的同时保持对“意见领袖”的高度关注与适时沟通,促进“意见领袖”相互协同,共同引领舆论走向、化解舆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