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

2020-03-12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王 丽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四川 成都 610110)

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铁道部联合组织2万余名铁路青年志愿者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的志愿服务,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1]。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感召下,大学生凭借活跃的思维、充沛的精力、果敢的行动和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始终走在志愿服务的最前线,在推动我国志愿服务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同时,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事业增添了别样风采。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恢宏的二十余年,也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二十余年。在这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大学生志愿者走出校园,走进基层和群众,在大型活动现场、在扶贫开发一线、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服务中发展,在发展中服务,经过不断的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在体制机制、服务领域、服务意愿、服务成效、制度设计、品牌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

(一)体制机制

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团委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协同参与、志愿专家顾问指导、志愿组织具体实施,是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普遍的工作格局。高校专项工作经费、民间基金、企业捐赠、个人捐赠、国际援助、自筹等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的资金筹措渠道。定向招募、社会招募、网络招募、常规招募是志愿者的主要招募形式。项目化、长期化、品牌化是志愿服务主要的发展方向。志愿者激励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已具雏形,全方位、多元化评估机制、志愿服务标准化机制、国际志愿服务合作化机制正在形成。

(二)服务领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逐渐突破了“义务打扫、献爱心、送温暖”的常规范式,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发起进军。结合脱贫攻坚、城乡社区治理、绿色发展、协调发展、“一带一路”等,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扶贫济困、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生态建设、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管理、文化建设、西部开发、海外服务等领域汇聚了一股强大的青春力量。

(三)服务意愿

目前,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较高,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部分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主要有价值观表达、学习与自我增强、社交以及职业生涯发展。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经济状况和年龄经历等会影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活跃度。大约七成大学生志愿者会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参与志愿服务,三成大学生志愿者愿意利用周一到周五的课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活跃度最高的是二、三年级的学生[2]36。

(四)服务成效

一项对105所高校2015—2016学年的志愿服务情况进行统计的研究发现,该学年,被调研高校在校学生总数为1 904 414人,注册志愿者人数为1 182 353人,注册比为62%。该学年累积参加志愿服务1 857 934人次,累积服务时长8 599 506小时(人均7.27小时)[2]41。大部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能够得到服务对象、利益相关方的认可,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仍然存在“服务形式化”“服务意识不强”“业务水平不足”“服务成效不明显”等问题。

(五)制度设计

为了推动志愿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关于推动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的意见》《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规范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指导意见》《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志愿服务条例》等文件,为志愿服务制度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六)品牌建设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一方面,着力打造志愿服务的视、听觉系统,如服装、队旗、吉祥物、口号等;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如共青团引导的品牌“关爱行动”、“西部计划”、“阳光行动”、“海外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一些高校依托专业特色、优势或者引爆点,打造自有品牌,如西安交通大学的“无止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公益教室”、北京科技大学的“首图律师助理”等。一些好的品牌如“夕阳再晨”、“本禹志愿服务队”已经不再拘于一校、一域,而是在全社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感召着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志愿者接棒前行。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的挑战

(一)思想认识层面

大学生志愿服务只是高校众多工作中的一个版块,部分高校领导班子认为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只能锦上添花,因此,将其放于可有可无的位置。重视程度不够,必然导致资源分配上的极度不合理和行动倡导上的苍白无力,因此志愿服务难以出成绩,在应对相关检查时,只能在迎检材料上做文章。如此一来,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的热情必然受到影响,导致“被志愿”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部分大学生志愿者仅仅将志愿服务看作是拿学分、评优评奖、找工作的资本,忽略了志愿服务的积极意义,结果不仅容易伤害服务对象,还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具体运作层面

当前,大部分高校能够用于志愿服务的专项经费都少之又少。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尽管是无偿的,但部分志愿服务项目本身就有成本。经费不足容易导致志愿服务流于形式,难以有效激励志愿者深度服务和持续服务。部分高校缺乏捕捉、分析服务对象需求的能力,将精力过多地集中在支教、帮残助困、关爱农民工子女等上面,同质化服务问题严重。某些高校虽有“创新”项目,但也只是“换汤不换药”。由于多种原因,大学生难以参与准入程度较高、现实意义巨大的专业化志愿服务,一些高校在校际、校企、校社的协同合作上还有所欠缺。

(三)社会效应层面

一些服务对象由于离高校近、自身特点显著经常被迫接受低端的重复服务,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好心善意面前有苦说不出的现象并不少见。人前被称赞、人后被诟病是大学生志愿者之殇。另外,由于宣传工作做得不扎实,公众常常将志愿服务等同于献爱心、做好事,更有甚者将大学生志愿者视为“廉价劳动力”或者“接受惩罚的人”。某些高校的青年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不健全,喜欢在重要时间节点搞突击,表演说、作秀说在公众中并不鲜见。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3]新时代背景下,为了使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提高思想认识

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兴衰成败与高校领导班子和学生的重视程度紧密相关,一般来说,重视度高,就发展得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工作已被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必将伴随改革再出发而开启新的征程。因此,于高校领导班子而言,要主动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新时代传承雷锋精神、培育优秀公民的必然选择。在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事业中,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能够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是大学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长才干的重要平台,凸显了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是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的具体表现。于大学生而言,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志愿服务是无偿奉献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也是在“给予”中享受快乐和幸福的过程。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获得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能够培养自身的管理、沟通、表达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在与社会各界优秀人才的沟通协作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积累人脉;可以展示自身强大的内心力量,彰显互助友爱、向上向善的鲜明个性,促进自身成长。

(二)提升服务效能

志愿服务虽然是免费、无偿的,但并不意味着服务质量低下。一旦志愿服务被贴上低劣的标签,尽管不需要付出任何经济代价,服务对象也会拒绝。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提升服务效能。首先,要加强志愿服务的策划能力。策划必须精确对焦服务对象的需求,因此,掌握相应的需求调查技术,按照相关原则对众多需求进行梳理归类,再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去满足服务对象最为急迫、最为关键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要多渠道筹措资金。面对有限的专项工作经费,需要发掘利用各种政府资源、企业资源、民间资源,为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再次,要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志愿服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志愿服务的效果。因此,要加强志愿者志愿服务理念的培训、沟通技巧的培训、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千方百计克服“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发生[4]。最后,要加强志愿服务的管理能力,如志愿者的多渠道招募、系统培训和合理分配、有效激励、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与管理等。

(三)加强示范宣传

大学生志愿服务要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时代风尚,必须采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综合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和立体完善的传播体系来做好示范宣传工作。尤其是在网络盛行的时代,要构建“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将示范宣传贯穿志愿服务始终。前期,应注重志愿服务活动氛围的营造,包括对志愿服务意义、志愿者招募条件、志愿者激励的宣传、让公众知晓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志愿者积极投入到志愿活动中来。中期,应注重对志愿服务活动过程的报道,尤其要注意报道先进人物、典型事迹,讲好志愿故事。后期,着重对志愿服务效果、社会影响力进行分析,通过对成败因素的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为后续顺利开展志愿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相对成熟的项目可以依托各级各类志愿服务参赛平台,以评促建、建评结合,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也可通过志愿服务进社区等途径将合适的项目引入到基层,让更多的底层民众知晓志愿服务,享受志愿服务事业带来的发展成果。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