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期间,那些被倾听和抚慰的心
——职工心理热线背后的小故事 (上)

2020-03-12首都职工心理发展促进示范中心

工会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替代性作息恐慌

一场防“疫”狙击战还在进行,面对持续的疫情,担忧、焦虑、恐慌等情绪滋生,侵扰了大家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平衡。自北京市总工会开通职工心理援助热线以来,已陆续接到不少职工咨询。心理咨询师们用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悉心的陪伴,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Part.1易焦虑的大姐

17年前,这位大姐经历过一次重大公共疫情事件——非典,她内心十分恐慌和焦虑。她自己住的楼里就有被确诊的病例,再加上自己稍微有些感冒(流鼻涕),就特别担心自己被感染了,很想和家人倾诉的她,可倾述基本上都是在互相传递恐慌与焦虑,反而让她感觉更糟。

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首先倾听了她的焦虑,让她得到充分的表达。要知道,焦虑情绪也是一种能量,是可以通过充分表达得到一定的释放。并且,在倾听共情的基础上,咨询师了解了她的具体情况,理解她恐慌的原因,并对疫情下的情绪状态给予接纳和正常化,告诉她人们面对不可控的事件时都会恐慌,不要因为情绪的出现就觉得自己有问题,不敢和他人沟通。

此外,为了正向引导,咨询师和她一起分析了每天的作息情况。

咨询师:“可以介绍一下每天的作息安排吗?”

来访者:“早上9点起床,躺在床上就开始不由自主地刷手机,看疫情的相关新闻,网络也有各种推送,还有好多人写的亲身经历,看得多了,越看越害怕,感觉自己也开始有症状了。然后就是吃完午饭过后,刷手机还是那些消息。晚饭过后,看到的还是那些内容。老师,我突然发现,好像我一天到晚都在看这些消息,刷新闻竟然占据了我的大部分时间!”

咨询师:“是啊,通过梳理我们发现,这其实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积极主动的选择其他的生活方式呢?我们可以指定一个新的作息,主地减少刷手机看疫情消息的时间,增加一些室内学习、运动的时间。”

通过咨询,这位大姐不仅有了感性的支持:有人倾听、理解她对自己身体的担忧与焦虑;更有了理性的保护:引导她适度吸纳信息,不听信谣言。

Part.2强迫性动作,我好累

“昨天,北京市发布了全市通知,不能轻易出门,出门也只能一个人出去。”

来访者是位女士,她所在的小区已经有6、7个确诊病例了,大家都很担心。

在平时的生活中,来访者非常注重卫生,生活上处处小心。例如出去买菜,即使很新鲜干净,她也要反复清洗。疫情期间更是如此,往往都快把菜洗烂了。此外,她总是纠结窗户的问题,打开窗户担心病毒会进来,不打开又觉得屋里空气不好。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最安全的。

这是一种典型的替代性创伤。具有替代性创伤体验的人,头脑中可能有一些不恰当的认识。比如“无论怎么做都很容易被感染”……这类不恰当的认识,很容易催生莫名的压力和苦恼。

咨询师引导她剖析替代性创伤的心理根源,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正确认识病毒、病毒传播的方式,以及在不同环境中病毒的存活时间等,缓解来访者不必要的纠结与担心。

面对疫情,保持警惕很重要,但不必过于担忧,需要在心理上给予自己充足的安全感。每天应对自己说几遍:“我已经尽最大努力做好了防护,被感染的几率很小很小”来缓解压力。

首都职工心理发展促进示范中心供稿

猜你喜欢

替代性作息恐慌
美国少年司法替代性教育项目的运行框架与经验启示——以德克萨斯州为例
爱心健康作息表
Cartoons
绳短不能汲深井——保持“本领恐慌”
超级秀场 作息规律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低素质劳动力市场影响研究
关于“名角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局限——以第五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为例
名人作息表
甲流蔓延令印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