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勘查工作中实物地质资料接收验收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2020-03-12苏循新赫天枢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24期
关键词:实物馆藏资料

苏循新,宋 莹,赫天枢

(1.黑龙江省地质资料档案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2.齐齐哈尔地质勘查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了海量的实物地质资料,新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16〕11号)发布实施以来,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进入了大发展、大变革的崭新阶段,从传统的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跨入到载体信息开发、利用和大数据集成的云时代,“接收验收”工作作为实物地质资料体系化工作的最前沿、最基础环节,其“接收质量”直接影响着后续整理建档、载体研发、信息化、服务利用等一系列工作。随着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方式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实物载体所蕴含的大量地质信息正逐渐被开发和利用并成为地质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实物地质资料的有效保护与开发不仅节约了地质工作勘查投入成本、减少重复性勘查工作,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做好实物地质资料的“接收”工作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虽有法可依,但尚缺少相关的技术标准、要求,“简单粗暴式”的工作方法已远远满足不了现在及未来管理的需要,因此建立以标准或技术要求为规则的工作体系十分必要。

2 研究现状

2.1 总体现状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有其历史进程和不同发展阶段,从时间上划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接收保管”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2008年以前、2008年~2016年和2016年至今。现分述如下。

(1)第1阶段。2008年以前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处于一个“粗放型”管理阶段,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保管条件和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比较落后,地质勘查工作项目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存放”在地勘单位和矿业权人手中,因管理体制机制和经费等原因除部分岩矿心和化探样品(主要是1:5万、1:20矿调副样)保存在简易库房内,很多实物地质资料无处可存,损毁严重,导致大量珍贵实物地质资料濒临无法“筛选”的被动局面;

(2)第2阶段。2008年第一个部门性规章《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发布实施开启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漫漫征程,在实物中心引领下开始了实物地质资料试点清理工作,黑龙江、河北等省作为首批试点省分别对本省历史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初步进行了清理并对“筛选”出的珍贵实物地质资料进行了“抢救性整理”保管,近几年安徽、西藏、江苏等省区也陆续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初步清理工作,筛选并保管了一批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

(3)第3阶段。2016年,随着修订后的《实物地质资料地质管理办法》(国土资规〔2016〕11号)发布实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进入了高铁时代,全国先后有安徽、黑龙江、西藏、四川、湖南、浙江等多个省区先后建成了规模不等的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并陆续开始接收实物地质资料,有的省区通过租赁厂房、与地质勘查单位合作等多种方式建起了阶段性库房如吉林、辽宁、江西等省区,还有许多省区正在立项规划建设之中。

截至2018年底,全国部省两级馆藏机构共接收保存岩心158.64万米、岩屑14.08万袋、标本6.18万块、光薄片18.29万块、样品226.39件。

2.2 政策法规依据

一项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首先要有政策上的依据和法律法规上的保障以及配套的标准、规则作为工作前提,2002至今我国先后制定发布实施了多个法律法规和部门性规章来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特别是专门制定发布了关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办法和监管措施来强化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服务,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自然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物地质资料又是自然资源资产的一部分,实物地质资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2002年3月19日,《地质资料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9号)发布实施,为地质资料管理汇交工作创造了法治环境,条例从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三大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其中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明确了实物地质资料的概念并在第二章明确规定国家对三大地质资料实行统一汇交制度等原则性内容。

(2)2003年1月3日,《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6号)发布实,2016年1月5日修订后以国土资源部令第64号公布施行,实施办法依据条例细化了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各项条款,明确界定了三大地资料汇交范围、责任主体、义务和权限,工作依据性更强,推动了地质资料管理事业进一步发展。

(3)2008年5月8日,《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8号)发布实施,标志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由此从清理、筛选、接收入库保管等基础工作入手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也为后期实物地质资料工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2016年9月29日,新修订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国土资规〔2016〕11号)发布实施,修订后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更加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形式的变化,实物地质资料分类筛选、汇交、接收保管、信息化、馆藏建设等工作职责范围更加明晰,涉及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可操作性、针对性更强,为今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此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进入了快车道。

(5)2017年5月10日,国土资部下发了《关于进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号)有效期8年,通知从部门规章的角度进一步强化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工作,并注重事中事后监管与服务,并对原始地质资料汇交做了特殊规定。

(6)2019年1月9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自然资发〔2018〕179号),明确提出“做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是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全面提升地质资料社会服务水平,更好服务支撑国家能源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从“深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开发共享”、“开展国家地质资料大数据体系建设”和“切实加强地质资料服务能力建设”三大方面共十一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社会服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突出了地质资料接收、保管的目的是服务利用,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也为如何做好进一步做好“接收”等前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7)2018年初,国家馆积极探索实践Ⅰ类实物地质资料“分散保管”模式并取得了早期收获,总结了一些好的工作经验,在此工作基础上,国家馆大胆探索建立实物地质资料区域中心的思路,2019年自然资源部批准了实物中心提交的“实物地质资料区域(专业)中心建设方案”,为探索实践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创新了方式、方法,优化了资源配置,即满足了管理上全国一盘棋的需要又兼顾了今后服务利用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2.3 工作现状

2.3.1 接收保管方式

根据实物地质资料产生特点和管理方式,目前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实行部省两级管理、三级保管即国家馆、省级馆(或受托保管单位)和矿权人(或地勘单位)分类分级保管的一种管理方式。依据《实物地质资料办法》(国土资规〔2016〕11号),自然资源部负责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并委托国家馆接收保管Ⅰ类实物地质资料,省级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所在地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负责接收保管Ⅱ类实物地质资料,矿业权人或项目承担单位自愿保管Ⅲ类实物地质资料,如下图所示。

图1 实物资料分类分级保管示意图

2018年部省两级馆藏机构新增保管岩心69.66万米、标本1.90万块、岩屑1.74万袋、光薄片5.91万块、样品140.63万件。随着Ⅰ实物地质资料分散保管模式的成功实践,2018年第一轮分散保管岩心约41万米、化探样品约122万件,主要分散保管在安徽、黑龙江、西藏和江西等省区;2019年国家馆和安徽、江苏、西藏三个省区馆共计接收I类岩心18.04万米,其中分散保管岩心约7万米,样品约25万件全部分散保管在贵州和江西省。据统计近几年新疆、西藏、内蒙古、安徽、黑龙江、河北、江西、辽宁、河南、湖南等省区年岩心筛选“接收”量较大,均在1万米以上,化探样品(副样)“接收”量大于15万件。各省区市对“办法”的积极贯彻落实体现了实物地质资料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今后实物地质资料“接收”管理等环节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

2.3.2 基本做法

根据前期对全国部分省区馆藏机构(受托保管单位)实物地质资料接收状况的初步了解,目前实物资料接收验收主要做法是依据《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中关于筛选汇交等程序上的具体要求,依托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汇交人依法履行汇交义务,上报相关资料,馆藏机构依法履行筛选、接收等管理和服务职责,具体工作环节上各省区市馆藏机构又都有自己的模式和做法,总结一下目前我国主要有2种基本做法。

(1)委托接收(入库接收):委托接收也称入库接收,这种做法目前比较常见,具有代表性,如国家馆和其他一些省馆经常采用这种做法,这种做法主要是通过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或根据已筛选分类确定的实物资料及数量,委托汇交人或第三方如或勘查单位等机构进行实物地质资料现场整理、更换装具或修复加固、打包专车运送,馆藏机构负责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进行数量、质量及配套地质资料(纸电形式)载体等内容的验收,验收合格后履行“实物地质资料移交”等相关手续,完成实物地质资料接收入库。

(2)现场接收验收:现场接收验收是目前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一种典型做法,也是馆藏机构接收实物资料的常用方式,但具体接收验收环节及内容各省区市馆藏机构又各不同,以黑龙江为例,该做法主要是通过对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初步筛选的项目(或矿权)或对事先了解的有工作成果有突破的项目初筛后纳入筛选论证范围,对确定为Ⅰ、Ⅱ类的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进行必要的现场查看,对保存基本完好或损毁不严重的实物资料通过监管平台发放汇交通知书并告知汇交人接收前按照整理要求进行必要的原始标识检查恢复、装具的更新或修复、现场监督指导,同时告知做好相应图表等地质资料一同汇交的准备,装运前现场接受馆藏机构对实物资料数量、质量及配套地质资料的验收,履行相关移交手续后馆藏机构委托运输公司或委托汇交人按照要求将实物资料运送到指定库房,库房管理人员按照程序对即准入库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清点核对,履行入库交接手续完成实物地质资料接收入库环节全部工作。

3 存在问题

(1)自2008年以来,我国清理筛选遗留实物地质资料和近年来新筛选接收的实物地质资料数量庞大,到目前为止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虽有法可依,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尚缺少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要求,“简单粗暴式”的工作方法已满足不了现在及未来管理的需要,建立以标准为规则的工作体系十分必要。

(2)《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国土资规〔2016〕11号)虽然对筛选接收的实物地质资料有程序上的规定和要求,但具体工作环节缺少操作依据,每个省区馆都有着自己的工作特点,管理流程或简单或复杂或缺位,方式方法虽有规律可循但各有差异,给汇交人和馆藏机构执行人工作带来不便,因此目前急需站在国家层面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各种接收情况,制定相关工作技术方法和流程,形成规则指导今后工作。

(3)有的筛选与接收环节发生脱节,接收时发现实物资料的物理性状有变化,导致实物资料完整性、连续性、原始性受到质疑,要注重筛选尤其是遗留实物地质资料筛选保存现状的查看,当实物的屋物理状态受到严重破坏、损毁时应重新论证防止接收时无完整资料可收。

(4)因没有统一的验收要求,接收的实物地质资料验收时关注度不一致,接收时往往注重岩心、副样的检查核对,对岩屑、标本、光薄片的检查相对偏弱。

(5)因对准接收实物地质资料事先未提出整理技术要求,导致入库验收核对时缺少原始标识或原始标识不清,无法与原始地质资料(如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样品登记表等)核对给后期等整理工作带来难度,又如现场未对破损实物资料及时包装整理,导致实物地质资料在搬运移交时发生二次损害,实物地质资料的原始性、连续性受到了破坏,大大降低了实物资料研究利用价值。

(6)因缺少对现有装具修复加固或更新技术要求,导致部分实物资料装具如岩心箱、样品瓶(袋)等发生泄漏,给实物资料搬运及后续工作带来极大安全隐患。

(7)因缺少对移交实物地质资料相应配套地质资料具体验收要求,导致实物资料入库验收时缺少成果、原始地质资料,三大地质勘查资料的关联性、对应性无法查找,资料研究利用价值大打折扣,需要反复与汇交人沟通再次获取增加了工作时间成本和难度;同时未对配套成果、原始资料载体形式、文件命名组织、文件格式等做出具体要求,导致资料汇交混乱,给归档利用及今后信息化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4 研究内容

正是因为存在上述问题给实物地质资料接收验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研究工作需要以问题为导向,逆向梳理总结工作中的各种方式方法,找到适合本环节工作具有广普性的技术要求和工作流程,为此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实物地质资料接收验收技术方法”。

(1)验收方式方法:应注重验收方式方法的研究总结,充分调研梳理全国各省区馆对实物地质资料接收验收的工作方式方法并加以对比,形成标准化工作流程;

(2)技术方法的研究应充分遵循《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国土资规〔2016〕11号)、《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自然资发〔2018〕179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规范,不能存在与其矛盾或相违背的内容;

(3)应注重对不同保存状态的实物资料及现场需要开展的整理工作加以对比研究,提出统一便于操作的接收验收要求;

(4)应注重研究配套地质资料汇交目录清单,分别研究提出岩心、岩屑、化探样品(副样)、标本、光薄片不同实物地质资料配套资料汇交目录,并对载体介质、内容、文件格式等提出技术要求;

(5)应提出现场接收验收的工作要点和移交入库的工作重点,并应注意各环节工作的有机衔接;

(6)应充分挖掘接收验收工作环节有关文据资料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完善实物资料移交入库环节程序性文件;

(7)对提出的验收方式方法和工作流程要开展试用,对试行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修正、予以完善。

5 结论

总之,有《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实物资料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有我国多年实物资料管理积累的一些工作经验、基础和目前地质勘查工作的迫切需求,因此“实物地质资料接收验收技术方法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猜你喜欢

实物馆藏资料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黑龙江省书法活动中心馆藏拓片选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浅论加强实物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班主任进行实物分析的实践路径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资料哪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