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木莲种实性状及幼苗生长特征
2020-03-12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阳 550011)
大叶木莲(Manglietiamegaphylla),木兰科木莲属常绿大乔木[1],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大叶木莲在木莲属中属于比较原始的种类,对木莲属的系统分类研究有较高科研价值。其树干粗壮挺直光滑,材质上佳,是优良用材树种;花大且显著易观赏,白色,有香味,是优秀的观赏树种。大叶木莲分布区非常狭窄,仅分布在云南省东南部、广西省西南部和贵州省册亨县。在分布区内,当地群众常砍伐大叶木莲来作用材,其天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残存的大树已非常稀少,幼树和幼苗也很少见,只发现一些伐后萌生的幼树。在贵州,文献记载分布于册亨县秧坝镇畜牧场,海拔约400 m,但经过多次在野生分布地寻找都未调查到,野生资源在贵州可能已经灭绝[2]。贵州省林科院树木园、龙里林场珍稀植物园、黎平东风林场树木园有引种保存,但基本未自然结果。因此,对大叶木莲开展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刻不容缓。目前,国内外对大叶木莲的相关报道较少,只有李芸瑛等[3]对其幼树光合特性对高温的响应、谢福惠等[4]对其木材的材性与用途进行了一定研究,缺少对繁殖、育苗的研究报道。本试验主要对大叶木莲的种实性状特征、播种萌发情况、幼苗生长过程等开展科学研究,以期为大叶木莲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果实采集
大叶木莲果实于2017年10月11日采自贵州省林科院办公绿地,水肥条件较好。采种母树于1999年引种自云南省马关县八塞林站,胸径25.40 cm,树高9.8 m,冠幅7.5 m×8.5 m,分枝高度3.0 m,长势良好,多年来于6月开花,花朵数量较多,但只在2017年自然结果,2018年又未结果。
1.2 种实性状测定
种实性状测定包括大叶木莲聚合果、蓇葖果和种子的测定。
聚合果测定是逐一测定大叶木莲聚合果重量(鲜重)、长度和宽度、单果产蓇葖果数量;蓇葖果测定是在完成聚合果测定后,再逐一测定改聚合果所产蓇葖果的结实情况、单蓇葖果去皮前后重量(鲜重)和种子数量;种子测定是在蓇葖果测定完成后,充分混合所有的种子,随机选取100粒种子,逐一测定其去除假种皮前后的重量、长度、宽度和厚度。
质量测定工具为精度0.01 g的电子天平,长度、宽度和厚度测定工具为精度0.01 mm的数显游标卡尺[5]。
1.3 播种发芽试验
播种发芽试验在贵州省林科院树木园苗圃内进行[6]。去除假种皮后,种子采用湿砂贮藏法,种子与砂按1∶3的比例分层摊放,并注意通风、保湿。2017年3月26日,将砂藏的种子筛出,进一步精挑细选,去除霉种和杂质,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 min,捞出后冲洗干净,采用宽幅条播的方式播种到苗床,播幅10~15 cm,深1.0~1.5 cm,用厚度0.5~1 cm粉碎后的腐熟树皮覆盖。在播种时,随机选取50粒种子,集中播于1行,用作播种发芽试验。从播种次日起每隔2 d进行1次观察和统计,种子发芽以子叶出土为标准,直至连续5次(10 d)无新的种子发芽为止[5]。5月6日开始出苗。
1.4 幼苗生长观测
出苗整齐后,于5月26日将已出土幼苗从苗床间苗到容器网袋继续培养,基质为腐殖土,并按常规育苗进行日常管理。
幼苗生长采用定株观测法,即随机抽取30株苗,幼苗挂牌编号作为观测对象,并用短竹签插在被测苗根部附近,微露出土面,作为固定测量的位置,测量苗高和地径。每10 d测量1次,至当年苗木停止生长。苗高使用精度0.1 cm的钢卷尺测量,地径使用精度0.01 mm数显游标卡尺测量[5]。采用 Logistic 方程分别对苗高和地径进行拟合,模型为y=k/(1+ae-bt),式中,y为观测指标累积生长量,t为生长时间,k为观测指标生长终极量,a、b为待定参数。通过模型计算连日生长量最大时的天数T,即速生点;连日生长量变化速率最快的2个点T1、T2,即由生长初期到生长盛期和由生长盛期转入缓慢生长的分界点,T1~T2为生长盛期[7]。
1.5 数据处理
图表处理用 Excel 软件;方差分析、线性方程回归、Logistic方程拟合以及其他统计分析处理均用SPSS 19.0软件[7]。
2 结果与分析
2.1 果实性状
大叶木莲的果实是由许多蓇葖果组成的离生心皮聚合果。聚合果长圆状卵圆形,组成的蓇葖果顶端尖,稍向弯,沿背缝及腹缝开裂;初为绿色,后颜色逐渐变深,成为红褐色并逐渐裂开,露出包裹鲜红色假种皮的种子。
测定结果显示,大叶木莲果枝长27.23 cm,果枝径1.54 cm,中空,较脆。聚合果长7.38 cm,宽6.45 cm,厚5.01 cm,鲜重111.94 g,干重80.75 g,由67个蓇葖组成。其中4个无胚珠,41个只有胚珠,22个有种子和胚珠。蓇葖长2.0~3.0 cm,褐色,顶端尖,稍向外弯,沿背缝及腹缝开裂,每个蓇葖含胚珠和种子数0~5粒,以1~3粒为多,共含种子46粒,胚珠89粒。可见大叶木莲结实率较低,只有34.07%。套用种子生产力的概念,胚珠是理论上可形成的种子生产力,种子是实际产生的种子生产力[8]。对比数据,可见大叶木莲种子的理论生产力远大于其实际生产力,存在败育现象且败育率较高。
2.2 种子性状
大叶木莲的种子外面有鲜红色假种皮,在靠近蓇葖腹缝处有白色斑区,形状多为楔形,偶有椭圆形。去掉假种皮的种子形状心形、扁平略弯,外表深灰褐色、有纵刻纹,质地坚硬致密、较厚。
对比大叶木莲种子去除假种皮后的各项数据(表1),可见其种子不同个体之间的形状差异较大,最为明显的是重量。另外,占大叶木莲种子重量的大部分的假种皮,颜色鲜艳,甜美多汁,为鸟类、鼠类喜食,是大叶木莲野外自我繁殖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2.3 播种萌发
在贵州省林科院树木园苗圃,大叶木莲播种的初始发芽时间为40 d,发芽持续时间30 d。从图1可以看出,大叶木莲种子于播种后第49天(5月13日)出现发芽高峰期,当日发芽数量分别达到7粒,发芽峰值和累积发芽率变化比较明显;5月26日已有36粒种子发芽,占总发芽种子数量的92.31%,其后只有零星种子萌发。50粒种子共发芽39株,发芽率为78%。
2.4 幼苗生长
2.4.1苗高生长规律
大叶木莲的幼苗期为5月26日至11月16日,共170 d。分析大叶木莲一年生幼苗的苗高生长规律,可以看到,其生长过程基本为“生长缓慢—生长迅速—生长缓慢”的“S”型曲线。利用 SPSS 19.0 软件对大叶木莲苗高的生长过程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y=18.669/(1+6.714×e-0.30 t),相关系数为0.995,拟合方程的回归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实测曲线与拟合曲线间模拟程度较好,说明利用Logistic方程能较好地表达大叶木莲苗高的年生长规律。根据Logistic方程计算,苗高速生点T=63.47,苗高连日生长量变化速率最快的2个点T1=19.55、T2=107.35,结合苗木生长特性,将大叶木莲幼苗苗高年生长情况划分为4个阶段,即出苗期、生长初期、生长盛期和生长后期[9]。根据表2可见,大叶木莲苗高生长盛期较短,只有87 d,占生长周期的45.79%;生长量为10.97 cm,占总生长量的61.49%。
表1 大叶木莲种子性状分析
表2 大叶木莲苗高生长时期及生长情况
表3 大叶木莲地径生长时期及生长情况
图1 大叶木莲种子发芽动态
图2 大叶木莲幼苗苗高生长动态
2.4.2地径生长规律
分析大叶木莲一年生幼苗的地径生长规律,也基本为“生长缓慢—生长迅速—生长缓慢”的“S”型曲线。利用 SPSS 19.0 软件对大叶木莲地径的生长过程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y=3.959/(1+5.731×e-0.033 t),相关系数为0.989,拟合方程的回归性达到了较显著水平;实测曲线与拟合曲线间模拟程度较好,说明利用Logistic方程能较好地表达大叶木莲地径的年生长规律。根据Logistic方程计算,地径速生点T=52.91,连日生长量变化速率最快的2个点T1=13.00、T2=92.81,结合苗木生长特性,将大叶木莲幼苗地径年生长情况划分为4个阶段,即出苗期、生长初期、生长盛期和生长后期[9]。根据表3可见,大叶木莲地径生长盛期较短,只有80 d,占生长周期的42.11%;生长量为2.41 mm,占总生长量的60.40%。
图3 大叶木莲幼苗地径生长动态
3 结论与讨论
1) 大叶木莲在贵州省能健康生长,盛开花朵,但正常结实较为罕见。分析原因,可能是其开花授粉时是正逢雨季,低温多雨使其不能正常结实。
2) 大叶木莲种子颜色鲜艳,甜美多汁,为鸟类、鼠类喜食;其种子不同个体之间的形状差异较大,最为明显的是重量;理论生产力远大于其实际生产力,存在败育现象且败育率较高,发芽率低。这可能是其在野外自然更新困难,直至在贵州天然分布绝迹的主要原因。
3) 大叶木莲的一年生播种苗的苗高、地径生长过程可以用 Logistic方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大叶木莲一年生播种苗的苗高、地径生长呈现“生长缓慢—生长迅速—生长缓慢”的 “S”型的生长节律,但地径与苗高生长不同步,地径的速生点比苗高的速生点小10.56,地径生长比苗高生长提早7 d结束生长初期进入生长盛期,提早13 d进入生长后期。相比其他木莲属植物幼苗在同一地点的观测记录[7],大叶木莲进入生长后期的时间较早,这与大叶木莲原生环境较贵阳地区温暖有关。
4) 大叶木莲具有较高的观赏、材用价值,在天然分布地受到严重破坏,生境恶化,应加强资源保护。同时,针对大叶木莲天然结实困难的情况,利用扦插、嫁接、人工授粉等手段,开展科学实验,为大叶木莲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