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歌一曲颂南岭
——艺术歌曲《南岭长歌》首唱发布会暨“南岭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

2020-03-12文|

岭南音乐 2020年1期
关键词:韶关音乐学院艺术歌曲

文|

艺术歌曲《南岭长歌》首唱发布会暨“南岭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20 年1月6日在广东省韶关学院举行,本次活动由星海音乐学院、韶关学院、韶关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共同主办,韶关学院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科研处承办。中国新闻社、新快报、《岭南音乐》、韶关市广播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南岭长歌》是由著名词作家郑良文和著名作曲家相西源博士于2019年创作的一首具有中国岭南音乐风格特色的艺术歌曲,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贾双辉演唱。中共星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平教授、韶关学院副校长赵三银教授、韶关市文联主席刘照丁等参加并致辞。

《南岭长歌》是广东省2017年“创新强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岭南地区当代音乐创作研究”团队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新形势下习总书记文艺思想,在“重大项目”全体成员的辛勤创造及团队协作下,创作完成的一首具有岭南地域风格特色的艺术歌曲。

南岭是中华大地重要的山脉之一、也是南岭文化的发源地。歌曲以中国南岭为创作背景,采用浓郁的岭南音乐风格曲调,以抒情优美的旋律主题描绘了中国南北地域的“分水岭”——南岭的大自然神奇。作者采用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以比较直观的音乐描绘手法,通过对中国南部地区高山峻岭的赞颂,也通过对南岭大地的深情歌唱,热情讴歌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作曲家在《南岭长歌》的音乐创作上,高度重视南岭地域民间音乐的特点。在创作歌曲主体音乐旋律的过程中,特地采用了岭南地区汉剧、瑶族的音乐素材进行原始的主题创作,在作品的整体音乐结构框架上,运用了富有特色的抒情性主题旋律及节奏律动交织为主体,采用传统调式的写作手法形成全曲。歌词的创作与曲调相辅相成、以自然的诗意描绘和深情的语言吟唱与主题旋律曲调融为一体。作曲家再通过乐队伴奏的配器润饰与多种乐器之间的相互协作,使得演奏与歌唱产生了丰富的色彩变幻与艺术的想象力,以此来进一步推动主题旋律的发展,让人们在歌声里感受到“五岭”那古朴典雅、优美抒情、富有南国“诗情画意”般的、充满幻想的独特音乐风格。

艺术歌曲《南岭长歌》是一曲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颂歌,是一首赞叹南岭地域的诗篇。让我们在《南岭长歌》的优美歌声里去感受自然、历史与人文交融所发出的天籁之音,也让我们在《南岭长歌》的朴实音乐里去感受我们伟大祖国大自然秀美壮丽的画卷。

赵三银(韶关学院副校长):韶关是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和浓郁的岭南音乐文化。韶关学院作为地处南岭核心区的高校之一,近年来高度关注南岭的研究,成立了“南岭走廊”文化研究所等学术机构,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岭民族走廊——瑶族文化传承研究”等国家级项目,举办了“第二届南岭走廊论坛”等国内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编排了独具特色的瑶族舞蹈。学校长期活跃着一批研究南岭文化,尤其是音乐文化的学术队伍,也为南岭地区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艺人才。

今天,由相西源教授领衔的团队创作完成的艺术歌曲《南岭长歌》在我校发布,大家共同聆听、鉴赏这首具有鲜明南岭地域风格的作品。这是双方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印证,也是我校南岭研究一次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延伸,将对南岭地区音乐界的学术研究、歌曲创作带来深远的影响,对不断推进南岭地区文艺精品创作及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刘照丁(韶关市文联主席):巍巍南岭众景仰,栩栩妙笔写长歌。南岭是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韶关地处粤北,是南岭的重要区域,也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据《广东通志》记载,“岭南文化史以粤北最古老”。《韶州府志》记载,自古相传的“舜帝南巡奏韶乐”相关的古迹就有十多处。故此,韶关山水注定是古今名人不辞辛苦寻访的宝库。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北宋名臣余靖、大文豪苏东坡、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等都在韶关留下了足迹和墨迹,成为岭南文化的千古佳话。近年来,被南岭山水吸引的文化名家接锺而至,他们面对山水作诗赋文,抒发对南岭山水的热爱之情。中国作协副主席蒋子龙、著名作家刘兆林等到韶关采风,蒋子龙亲笔题写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助推岭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最近,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带领主创人员,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的大型人文交响组曲《新韶九章》在广州大剧院举行了首演,向世界展示了岭南文化的精彩与壮丽。今天,星海音乐学院的郑良文先生、相西源先生创作的艺术歌曲《南岭长歌》在这里首唱发布,组成了岭南文化的新篇章。越岭向南风景异,《南岭长歌》是一曲美丽南岭的颂歌。

陈平(星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韶关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韶关历史久远,有两千多年的沉淀历史,名人辈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著名马坝人的故乡、丹霞文化的发源地。舜帝南巡时曾来此奏《韶乐》;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等大批历史人物都出于此地;佛教禅宗惠能被称为“南宗祖庭”。韶关自然风景优美,民间文化艺术种类丰富。

广州、韶关两地虽然相隔较远,但两地对韶关的爱是共同的。首先要感谢韶关学院、韶关市文学艺术联合会,让我们有机会在韶关举办这次发布会;其次要感谢共青团韶关市委、韶关市广播电视台、韶关青年书法家协会、韶关市商务局以及各媒体的朋友们,你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还要感谢会务组同志的热情和付出;最后要感谢歌曲创作团队,是你们为今天的活动提供了优秀的作品,这是我校多年来开展“艺术党建”活动的又一力作。歌曲选材好、立意好,词好、曲好、唱得也好,让我深受感动。让我们共同为韶关这块美丽的土地放声歌唱。

杨相勇(韶关学院音乐学院院长):由相西源教授团队创作完成的艺术歌曲《南岭长歌》具有浓郁的岭南音乐风格,博彩岭南文化的精髓,为我们韶关学院的音乐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动。多年来,我们学院形成了一批研究粤北岭南音乐文化的学术团队,他们长期到民间、乡村采风,结合口述史、人类学等音乐研究方法,梳理、整理和完善粤北地区音乐文化历史的资源,发表了多篇专题论文,创作了《山的女儿》等一批音乐舞蹈原创作品。今天,“南岭音乐文化”专题研讨会和艺术歌曲《南岭长歌》首唱发布会在我们学院召开,为我们融入“大湾区”音乐文化研究提供了平台,创造了契机。

相西源(星海音乐学院教授):我作为曲作者,也是团队的牵头者,大家为这首作品付出了辛勤的劳作,特别是词作者郑良文先生,他对岭北的文化充满了执着与热情,这无疑也深深地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南岭和我也有契机,因为我是西安人,是秦岭地区的人,所以从北和南的遥相呼应,在2000多年以前的秦始皇时期就开始交往了,所以从文化的大区域来看,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在广东地区生活了近20年,这里也是我的第二故乡,很多来到广东地域的人称自己为“新客家人”,我感觉自己也是新的“客家人”。作为一名新客家人为家乡做点事情是应该的、也是合乎情理的。

中国有很多的丘陵、山脉,如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祁连山脉及秦岭、南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名山,这些山脉构成了我国丰厚的、不同区域之间的“山脉”文化。从大的区域文化来讲,历史悠久的南岭在我国山脉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地位,也是我们国家重要山脉文化的色彩点之一。有意义和有趣味的是秦岭与南岭的关联。秦岭是东、西重要的分水岭,南岭则是南、北重要的分水岭。秦岭与南岭作为我们国家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大精深的。其它的山脉也是相互交融、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但是各地区的地域文化色彩都各不相同。

我作为西安人来到广东,对这里富饶美丽的土地充满着热情,长期工作、生活在这里,并且不断地去学习和领会岭南地区的文化,激起了用美好歌声赞颂南岭的想法。词作者郑良文先生创作的《南岭长歌》是一首热情赞美南岭的诗篇,歌词很有趣味和意境,所以在音乐旋律“灵感”的带动下,创作了艺术歌曲《南岭长歌》。《南岭长歌》把南岭作为一个区域,从一个点到岭南文化这个面的辐射。南岭作为一个区域,横贯中国的四个省份,它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个岭组成,其区域文化色彩非常浓郁,瑶族、壮族、客家、汉族等各民族在这里交融。如何打造和写作这么一首音乐作品,这是一个难题。我在这部作品中融合了瑶剧、汉剧、客家山歌等一些音乐素材。《南岭长歌》这部作品表现了南岭的文化契合点,通过这首作品让它放射到更宽的一个视野,由《南岭长歌》推动我们岭北音乐创作的不断繁荣,这无疑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需要积极地去践行讲话精神。

罗涛(韶关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这部作品抒情、优雅,回顾历史、歌颂历史、赞美南岭。作品在作曲技法上有非常好的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在调式、调性上的布局也有新的特点。韶关学院作为粤北地区的地方高校,近年来致力于研究粤北地区的音乐舞蹈,也在挖掘民族民间音乐。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能够加强与星海音乐学院的联系、交流,以此推动、带动我们韶关学院在粤北音乐方面的研究,把粤北音乐素材更多地挖掘出来,创作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孔亚磊(韶关学院音乐学院教授)今天听到相老师的《南岭长歌》也深受启发,因为我们有一些教授也深入地方很多年,也创作了一些音乐作品。比如赵继超教授走访了大量当地的作曲家、民间艺人,创作了一些声乐套曲、器乐曲、协奏曲等不少的作品。这也是扎根于岭南地区,特别是粤北地区的根基上进行创作的。希望星海音乐学院的专家、学者们给我们带来更高、更深层次的作品。

杨正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主编):我也是这个课题组的核心成员之一,一直跟着相老师组织多次作品发布会,每次的活动反响都比较热烈。我们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把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在地方上进行发布,一方面与当地不同的文化有着很好的交流,另一个方面也是把我们的作品流传得更广。相老师和郑老师合作过很多作品,在词、曲的相互沟通上是非常充分的。相老师生活在青藏高原,他的性格当中有着豪迈、大气的气概。作品的旋律有一些特定设计,以保证不失岭南音乐的“味道”。作品的调式整体是羽调式,中间有徵调式倾向,有种粗犷、豪迈的西北风格,这有可能是作曲家的有意设计,也可能是作曲家血脉里流淌的潜移默化的“风格”影响所带来的。

王振龙(惠州学院音乐学院教授):相老师在专业上非常精深,通过这一首小歌作品也可以看出。惠州学院音乐学院有一个东江流域音乐文化研究所,针对东江流域的文化进行挖掘,创作了一些音乐作品。今天我是抱着一种研究、交流的态度来进行学习的。

刘德波(韶关学院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南岭长歌》运用了一些汉剧、瑶剧的音乐素材,结合了西方的作曲技法,相互融合做得非常好。结尾的音调上非常有新意,羽调式穿插徵调式,结束在“3”这个音,“3”按民族调式讲是角调式,非常有新意。

王晓平(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南岭是岭南文化的一个起点。韶关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有近代的“红色”文化。在这个地方进行创作,进行音乐学研究,有很多值得探索和挖掘的地方。《南岭长歌》的立意高,紧扣时代主题,抒发时代强音,用音乐讲述广东故事、讲述韶关故事。

赵旭超(韶关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聆听了各位专家对艺术歌曲《岭南长歌》的分析深受启发。我们这里的研究和创作相对比较薄弱,想借这个机会恳请相教授以及在座的同行专家能够对我们学院尤其年轻老师,在创作、在民间音乐文化的挖掘上给予更多的指导,以创作出更好的具有粤北风格的音乐作品。

谭辉强(深圳中金岭南公司高管、管理学博士):我现从事党风廉政建设和督导巡察工作,也是一位坚定的音乐爱好者、支持者。聆听了《南岭长歌》非常感动。作品以南岭为创作背景,构思巧妙,站位高远,主题鲜明,气势磅礴,旋律优美,内涵丰富。歌曲以崇高的艺术表现形式突出了“书写伟大新时代,热情赞美南岭大地和祖国大好河山”的主旋律。衷心祝愿也热切期盼相教授带领的优秀团队,在新的一年里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新时代主旋律作品,唱好中国故事。

赵勇(韶关学院音乐学院舞蹈教师):第一是作品运用了粤北地区瑶族音乐元素;第二是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第三方面是文化脉络的融合。歌词中的“千年古道”指的是我们的西京古道,“南宁贯长虹”让我想到“大亚湾大桥”。这是一首带有情怀创作的音乐作品。

王志远(广东省学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对于践行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音乐创作这一点上,我的感受非常深。歌词充满正能量,与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非常契合,把“红色”基因融入到歌词创作中,既有生活意境,又有精神引领。郑老师学的是学声乐专业的,他的歌词与文学家所创作的歌词有所不同,节奏韵律、节奏的把握更准确。从相老师的作曲家来说,作品蕴含着交响乐的创作思维,恢弘、大气。作曲家生活阅历丰富,从秦岭走到南岭,从《亲吻沱沱河》到《南岭长歌》,真实地反映出了他豪迈、大气的音乐创作风格。

朱明(《岭南音乐》执行主编):首先祝贺相教授艺术歌曲《南岭长歌》成功发布。我想把“南岭”和“岭南”这两个名词解释一下。首先,南岭是中国山脉中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南北山脉分水岭;第二,南岭文化丰富了岭南文化;第三,南岭文化也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岭南文化的范围更广,既有山脉文化的特点,又包括水乡文化、海洋文化。“长歌”既可以是一个动词,指放声高歌,同时又是一个名词,是一种诗歌的含义,一种带有历史故事性质的诗歌,比如《贞观长歌》。《南岭长歌》不仅是一首艺术歌曲,更可以写成一部组曲来赞颂南岭,甚至可以写成表现南岭音乐的一幅长卷。期待以《南岭长歌》为契机,创作出更多与南岭相关的、富有南岭文化特点和内容的音乐作品。

周宁波(惠州学院音乐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南岭长歌》,民族情怀,大气磅礴。我是相老师的学生,回想2010年在星海音乐学院交响音乐厅观看星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排练相老师的《第三交响曲“宗”》那时候,就明显地感受到相老师作品的大气磅礴,有着西北人那种浓浓的民族情怀和宽阔胸怀。词作家郑老师也是大气豪放。今天这样的情怀、这样的风格也是我们这辈人所学习和追寻的一个目标方向。

朱云(韶关学院音乐学院艺术指导老师):《南岭长歌》既有民族的气概,又融合了交响乐的背景。在我参加工作这两年的时间里,我看到粤北地区民族元素的这些内容,如何进行再创作,这是我该学习的地方。今天看到音乐家们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和辛勤付出,深受鼓舞和启发,要向各位前辈看齐,不断学习和研究本民族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郑良文(星海音乐学院发展规划办公室主任):刚才朱明老师讲过“南岭”和“岭南”的区别,岭南文化涵盖了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海南文化、桂系文化等,是一种大背景下融合过来的文化。歌曲的创作从“千年古道穿南岭”的开门见山,到“连同中原接大海”的开放,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歌词的创作立意就是从这样的大环境下入手,来写南岭人民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

韶关历史文化名人辈出,从“舜帝南巡奏韶乐”到苏东坡写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自古以来岭南人具有敢干敢拼的精神。1979年“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引领中国开启了41年的改革开放,到2019年中央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纲要》(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项目),我们作为广东人、岭南人,实干践行,义无旁贷。所以,我当和相老师商量,一定要写一首歌颂岭南精神、广东精神的音乐作品。经过团队的商讨和研究,写出这部艺术歌曲《南岭长歌》。

王少明(星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中心主任):听了《南岭长歌》后很有感触。我站在美学的角度来谈谈对艺术歌曲《南岭长歌》的个人看法。音乐美学上有四种美,第一是作品的形态美。从作词的角度来看,它吸收了古老诗词的韵味;从作曲的角度来看,吸收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尤其是羽调式,还掺杂着其他的调式。第二是情态美。艺术作品可以把我们的情感变成美感,这种美感是优美和崇高的。《南岭长歌》不仅优美,而且崇高,大气磅礴的风格也映射出两位作者的性格。第三是意境美。弹琴有弦外之音,唱歌也是如此。为什么战国时期的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为什么孔子闻《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这就是意境美、意态美,它是超越时空、超越世俗,是“大美”。没有对哲学的探究、思考,艺术的修养是很难达到那种境界的。第四是风格美。风格美让我产生相处感。听这首作品就有一种相处感,好像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南岭长歌》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部组歌。希望以此为引子,创作出更多带有南岭地域文化的艺术作品。

相西源(广东省政府督学、星海音乐学院教授)总结:今天,大家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南岭音乐文化,对《南岭长歌》这部作品的创作方面的讨论,大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我作为作曲者来说,听到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无论赞扬也好,期待也好,我和词作者会把它发扬光大。大家从不同的区域文化谈到岭南音乐文化的一些观点,比如赵勇老师从舞蹈创作方面的看法,无形之中扩大了这次研讨会的层面,提高了这次研讨会的含金量。来自海南省的专家对歌曲的看法和一些观点,内容有学术性。这次研讨会太有学生参与,谈的也非常好,他们是未来的希望。最后向韶关学院所有的领导、老师和同仁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良好的祝愿。

猜你喜欢

韶关音乐学院艺术歌曲
韶关新丰县城第一小学
浙江音乐学院举办2021新年音乐会
恋幽兰
韶关札记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一树花开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Astor piazzolla and his new Tango
中国艺术歌曲的近代发展及其风格特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