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乐奇才何柳堂

2020-03-12文|

岭南音乐 2020年1期
关键词:广东音乐何氏琵琶

文|

何柳堂(1872—1933年),名森,字与卿,号柳堂,绰号大头森,广东番禺沙湾北村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他出生于音乐世家,祖父何博众是清末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多才多艺,精通音律,擅弹十指琵琶。何柳堂自幼深受祖父何博众的熏陶和教育,随祖父学习琵琶,又爱好广东音乐,经常利用闲暇之时勤学苦练。何柳堂与同族的何与年、何少霞,在祖父的辛勤培育下,继承了家族的“十指琵琶”演奏技法,并都成为著名的演奏家兼作曲家,被誉为“何氏三杰”。何柳堂的代表作品有《鸟惊喧》《七星伴月》《醉花阴》《秋江泣别》《醉翁捞月》《回文锦》《垂杨三复》《玉女思春》《晓梦啼莺》等乐曲。广东音乐名曲有《赛龙夺锦》(据传其首稿也出自何博众,后经柳堂反复加工四易其稿才面世)、《雨打芭蕉》、《饿马摇铃》等是从祖父“家传秘谱”到何柳堂,经他整理、再创作,送到广州的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至今广为流传。此外,何柳堂在日寇侵华时期,出于爱国之心,还撰写过一些宣传抵制洋货、反对蓄婢、劝戒洋烟等具有爱国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的曲艺作品。何柳堂育有四子二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生活清贫,其子女失联,更有被日机炸死。为了维持生计,他曾兼职教员和临时帮工,后因积劳成疾,患有肺病久治不愈,逝于故居,享年59岁。

一、广东音乐“典雅派”的开创者

文武兼修,家境优渥的何柳堂被誉为广东音乐“典雅派”之开创者。此极富岭南特色的广东音乐很少反映当时尖锐激烈的重大社会问题,音乐风格总体给人一种优美、闲适之感,恰到好处地表现大自然和人的内心之美,并将二者熔为一炉,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比如《雨打芭蕉》是以岭南的特产芭蕉为题材来借景抒情,借用滂沱大雨打在芭蕉上的情景,来喻意与困难搏斗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又如《赛龙夺锦》,作曲家内心的种种感受并不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旋律、节奏、声部对比等音乐技术手段渗透在对客观事物的生动描绘中。这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正是广东音乐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传统古典艺术风格之一脉相承。

何柳堂经历了清末民初风起云涌的民族屈辱和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时期,加之他武人出身,性情孤傲刚烈、豪爽豁达,所以反映在他的音乐作品之中的典雅是刚劲明朗、雄浑古雅之美。从作曲家短暂的上海访问演出,以及长期在中国香港从事演奏及教学的经历来看,何柳堂的音乐并不因循守旧,而是很善于借鉴和吸收外来的音乐元素及艺术语言组织手法,创作鲜活多变而富于时代气息。比如他创作的《七星伴月》(“七星”意示有七个调、七个调式、七段体的乐曲结构。“月”意示为正宫调,以其为中心轮转七调称之为“七星伴月”。)他主要以多调式、多段体的作曲技法来创作乐曲,在当时是极其罕见,也极具创新性。因调式变化较多,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以致乐曲一经流传,便使“玩家”们争先挑战。

二、创作之路

何柳堂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也是广东音乐典雅派的开创者。因头长得颇大,族人戏呼之为“大头森”。何柳堂不仅天赋聪明,而且勤奋好学,所以继承和发展了何氏家族的音乐艺术传统。其代表作有乐曲《赛龙夺锦》《雨打芭蕉》《七星伴月》《鸟惊喧》《回文锦》《垂杨三复》等。

(一)世家大族,家学渊博

何柳堂家世显赫,属名门望族。何氏宗族始建于南宋的沙湾何氏宗祠留耕堂,现于番禺区沙湾镇中心,虽在南宋德佑元年后几毁几建,但经康熙年间扩建,才得以较好的保存下来。何氏宗族当年是广东省内一个财雄势大、赫赫有名的封建地主集团,家庭居住地占地面积有数千顷,雇工有成千上万,所以在方圆几十里无人能望其肩项。家族每年靠收租税就达六十万元巨资,根据这些年收入,族内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全族里的男性成员。平均下来,何氏家族的男性成员每人每年可分到一百五十余元。在抗日战争前,按照每担谷六元计算,一百五十余元便可买到二十多担谷了。所以,何氏家族成员光靠族内这些分配,生活就足以富裕。

虽然何氏宗族家世显赫,但特别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为了使家业繁荣兴旺,鼓励何氏子弟努力读书,考取功名,但凡取得功名者,不仅在经济上给予丰厚优越的待遇,而且在何氏大宗祠中建立旗杆石,以示为光宗耀祖和毕生荣耀之事。比如中秀才者每年在族内所分配到的款项就比一般的男性成员多一倍,举人就是秀才的两倍,以此类推。自何氏家族推行此政策时,何氏子弟们更加奋发图强,博取功名利禄。但何氏长辈担心仕途险恶,所以只希望自己子弟们博取功名学位,无需外出做官,这就导致何氏不少子弟游手好闲,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形成了一个悠闲阶层。长辈们为了避免成天无所事事、放荡不羁的现象继续发生,便给他们请一些琴师教授音乐,用另一种健康而又文雅的生活娱乐方式来消遣,于是在这过程中有很多人便对音乐和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艺术的熏陶和教育下,久而久之,培养了不少的音乐名家。

沙湾何氏家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从未间断。早在南宋年间,定居沙湾的何氏第二代何起龙便是进士出身,官居太常寺正卿,掌管整个朝廷礼乐,精通音律,擅奏琵琶。第十九代何博众(何柳堂的祖父)毕生潜心研究音律和戏曲,多才多艺,将家传琵琶演奏技艺升华为“十指琵琶”新阶段,确定了沙湾何氏琵琶的特有技法,为其后辈在演奏技巧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咸丰至宣统年间,正是广东音乐孕育时期,何博众开创了广东音乐创作之先河,他创作的《雨打芭蕉》《饿马摇铃》等作品,成为广东音乐形成期的名曲。以何柳堂为首的广东音乐作曲家群体“何氏三杰”,是在祖辈们积累和开创的音乐基业中,一步步地走向了创作的巅峰。

(二)天赋资禀,文武双全

何柳堂出生于1874年,其父是何博众第六子何厚淇。后因父亲英年早逝,何柳堂便遂过继给八叔当儿子。祖父何博众对年幼丧父的何柳堂钟爱有加,常带在身边亲手教他学习琵琶及其他音乐知识。前文介绍过,祖父何博众是清末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多才多艺,精通音律,擅弹十指琵琶。加上何柳堂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有了祖父的手把手的传授,很快继承了家族的“十指琵琶”演奏技法,可以说是深得祖父真传。七岁时,开始跟随家塾先生阅读四书五经,精通文学。在他十四五岁时,便对习武产生了浓厚兴趣,前往了广州东山桂香街沙湾何氏太公所的武馆习武,学习舞大刀、举石锁、骑马射箭等。

光绪二十年(1894年),广州府召集所有爱好习武者在广州东较场举行乡试,其中有一项考试项目为骑马射箭,当轮到何柳堂应试时,他便背对着箭靶,疾驰到百步之外,举臂拉弓,只见那箭嗖嗖地朝箭靶红心飞去。然而全场寂静,而无鼓鸣,他继续一箭、两箭、三箭射出,全场依旧寂然。主考官感觉此事有蹊跷,何柳堂动作利索超群,本应该得到全场欢呼赞叹,但见他连发三箭也不见鼓鸣,便不由的抬头往箭靶望去,果然发现此事蹊跷之处,原来是箭靶歪了。他上前查问缘由,才得知是有人妒忌何柳堂,买通了考场士兵,把靶放歪了。主考官勃然大怒,申斥了那些受贿的兵勇,便破例重拿三箭给何柳堂,令他再射,所以他再次跃马拉弓,连中七箭,这时全场才金鼓齐鸣,欢声雷动,最后考取了武秀才。

通过重奖鼓励子孙读书上进求取功名传统的何氏宗族,给予了这位武秀才每年双份的“太公银”(普通何姓男丁每年150两白银)和“花红金”(一次性奖励120两白银),有了这些固定的收入,青年时期的何柳堂便可以衣食无忧地专心潜于音乐演奏与创作了。

(三)承前启后,杰作纷呈

在上世纪20至30年代,何柳堂曾在香港“琳琅幻境话剧社”当音乐教员,任教琵琶和粤曲。这一时期何柳堂跟宋三、丘鹤俦、吕文成、尹自重等名家名伶合作,从事广东音乐的创作和粤剧研究。是年,该社因上演进步戏《外江战士》被港英当局停牌三个月。之后,他参与筹划成立香港“钟声慈善社”,并长期担任社内广东音乐和粤剧教师。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何柳堂一生中成就最辉煌的时期。正值壮年的何柳堂可以说是才华横溢、杰作纷呈,肆意挥洒着自己在广东音乐乐坛夺目光彩。首先,他从祖父何博众手中接过乐曲《赛龙夺锦》进行了再创作,花尽心思,反复推敲琢磨,加工处理,四易其稿才面世。此曲都是从民间习俗中吸取生活素材,具有刚劲有力、浑厚亢奋的特色。后经何柳堂加工整理后,此特色变得更为突出,感染力更为强烈。除了《赛龙夺锦》外,何柳堂还整理加工了乐曲《雨打芭蕉》《饿马摇铃》,他在这两首曲上署名为“何氏家传秘谱”,送给广州的唱片公司灌制唱片,是广东音乐的名作,至今广为流传。同时,他还创作了《七星伴月》《醉花阴》《秋江泣别》《醉翁捞月》《回文锦》《垂杨三复》《玉女思春》《晓梦啼莺》等名曲,为丰富和夯实广东音乐曲目基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如《赛龙夺锦》和《雨打芭蕉》,都是大家生活中所亲身经历的,所以当乐曲一奏,就能引起听者强烈的共鸣。并且所用的音乐语汇刚强有力,鼓励人们奋发向上,追求美好的生活。他的创作无论从作曲方法还是在旋律结构上,都别出心裁,独具一格,为广东音乐打开一条全新的道路,可谓是音乐奇才!

(四)歌以咏志,家国情怀

出身于世家的何柳堂为人刚直不阿,富有正义感,和那个时代大多数敏感而热烈的艺术家一样,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曾为一些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思想谱曲填词,例如《平沙落雁》中的词:“中山先生,国民领胄,超然古今世无俦,曾将革命历史来研究,志图奋斗,不遗余力运筹谋。推翻满奴后,国民从此乐悠悠,河山依旧,势将普化遍全球。功比伊周,永垂不朽,千载英名冠五洲……”给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九·一八事变时,他又写了一曲词,叫《瞽者抗日救亡南音》,是专为瞽目乐师陈鉴和南音歌者作的词。后经社会上所传唱,作为抗日宣传之歌。曲长一共有一千六百多字,开篇第一句是:“闻警耗,觉心惊,亏我一生最偾事不平。早料得倭奴有意来吞并,知佢立心挑衅借事兴兵。你睇佢兽心人面豺狼性,始终有日将佢碎迟凌……”最后一段是号召人们要奋起救国,捐躯济难,誓死保卫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外,何氏在日寇侵华时期,出于爱国之心,还撰写过一些宣传抵制洋货,反对蓄婢,劝戒洋烟等具有民族民主主义思想的曲艺作品,也对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劝人向善的教育意义。

广州毗邻港澳,地处各种思想交锋、革命斗争最尖锐最激烈的前沿。出身武人而又饱读诗书,对音乐艺术矢志不渝的何柳堂面对着百姓的疾苦,民族的危亡、世道的炎凉,不可能无动于衷。他勇敢地用自己的音乐作为武器,向外族的来犯开战,向人性的愚钝开战。利用自己在广东音乐领域的影响力,在创作中旗帜鲜明地拥护革命,讴歌领袖。

(五)宗族传承,何氏三杰

沙湾古镇不光孕育了粤乐奇才何柳堂,同族的何与年、何少霞在音乐上的造诣和贡献同样不容忽视,他们三人一起当时被誉为“何氏三杰”,形成了独特的广州宗族式音乐文化传承现象。直接受教于祖父何博众的何柳堂发挥的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没有祖父长时间的耳提面命,口传心授,就不会有何柳堂的坚实传统音乐技艺的功底,也不会有如此鲜明而丰腴的家学艺韵。榜样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没有何柳堂在音乐上的提携熏染,堂弟何与年和族侄何少霞的音乐技艺也不可能达到如此高度,音乐创造层面也不可能获得如此丰硕的创作成就,自然也就不可能形成蔚为壮观的广东音乐的“何氏三杰”宗族传承的独到景观。

何与年(1880-1962年),名树人,字汝年,何柳堂的堂弟,是广东音乐的多产作曲家,平生对粤曲唱腔很有研究,并为粤剧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瘦峭且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何与年生性比较浪漫。他穿着黑色胶绸,说话阴声细气,慢条斯理。他钟爱音乐,钟爱自然的美景。每当夕阳西下,云彩缤纷之际,他便独自坐在家中的花园,弹一曲《晚霞织锦》,怡然自得、悠扬动听。

何与年对演戏素有独到的见解与研究。他认为演员必须把握分寸,演绎人物性格时要声情并茂,拖腔要恰如其分。同时他又觉得传统的粤剧里的音乐缺乏“匠心”,以致在静场时使观众觉得淡而无味。所以他强调根据剧情的气氛加入器乐演奏,用音乐手段解决静场问题,从而奠定了广东音乐在粤剧中的地位。何与年自1950年初去香港后,一直从事音乐工作。1962年在香港病逝,享年八十二岁。

何少霞(1894-1942年),名振渠,字乾调,号少霞,何柳堂之族侄,是广东省著名的作曲家。现流传于世的名曲有《陌头柳色》《将军试马》《夜深沉》《白头吟》等十余首。他对粤曲也颇有研究,古典文学修养亦较深,为人正派耿直,有学者之量,为乡人所尊重。

图为何柳堂和何与年合编的《琵琶乐谱》及沙湾新建的音乐厅和文化部门出版的《何氏三杰:广东音乐曲集》。

何少霞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诵读诗书,为人聪明好学,领略书中要义甚快。在广州读书四年,毕业后回沙湾本善一女子小学教音乐课。教学之余,常到大厅、翠林等地与何柳堂、何与年研究音乐,共同创作。创作《赛龙夺锦》时,他就曾和何柳堂、何与年、陈鉴一起推敲过。该曲第三稿中很多花音,就是他经手整理的。

从20世纪20—30年代的十多年,是何少霞从事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将军试马》《陌头柳色》《桃李争春》《吕宫戏水》等曲都是这段时间创作的。由于他古典文学修养较深,何与年经常和他一起研究唱词。而他自己写的粤曲唱词《一代艺人》(张月儿唱)、《游子悲秋》亦十分精炼独到。他为人谦逊,常向人请教。他对唱词认真雕琢,力求简练,从不拖泥带水。

何少霞不仅琵琶技法精深,演奏其他乐器如二弦、南胡亦十分娴熟。在二十年代中至三十年代初,何少霞与何柳堂、何与年、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麦少锋、李佳等人合作灌唱片,把《赛龙夺锦》《雨打芭蕉》《七星伴月》《回文锦》《饿马摇铃》等曲灌入唱片。在灌片中,何少霞多用南胡、二弦参加演奏。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何氏三杰”的另外两位何氏音乐家在艺术上绝对不是何柳堂的简单翻版或者附庸。他们在音乐上虽然都经过何柳堂的提携和熏陶,但是各有所长。在创作风格上虽然都有典雅派的共性,但各自侧重点方面并不相同,创作个性方面也是迥异。“何氏三杰”无论是音乐演奏技能上,还是艺术创作水准上,都到达了相当的高度。唯有如此,“何氏三杰”才能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形成广东音乐创作史上让人叹为观止的井喷态势。

三、学术主持

何柳堂先生以及他所代表的沙湾何氏音乐家群体对于广东音乐的孕育、形成乃至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世纪之交,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民众心理结构都在经历痛苦的转型和嬗变。广东音乐这一新生乐种之所以能风靡全国,蜚声海外,实际上是经历史嬗变后的中华民族音乐的一个典型代表,抑或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真实的缩影。何柳堂的贡献体现如下:

(一)从演奏和创作两方面看,琵琶音乐丰富了处于形成期的广东音乐音色和表现手法。

如果说处于广东音乐形成期的几位重要奠基人中,严老烈带来的是扬琴,吕文成带来的是粤胡,那么何柳堂毫无疑问带来的是琵琶了。而且何柳堂是从幼年时期就潜心追随祖父研习的家传琵琶,其根基之扎实,浸染之深刻,可以说是其他几位大师不能比拟的。琵琶所独有的刚柔相济,颗粒性与连续性可以兼顾,力量对比的可控性,大大丰富了广东音乐的表现手法和音色层次。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音乐家年少时期的所立之美,会贯穿于音乐家人生的始终,对他成年后的审美,立美再创造(这里指的作曲创作和音乐教育)产生不可替代的深刻影响。炉火纯青、信手拈来,琵琶所特有的刻画音乐形象、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优势在何柳堂的音乐创作中清晰可见。

(二)何柳堂的家学渊源、音乐素养,事实上为广东音乐奠定传统之根基。

这里所指的何柳堂的家学不仅仅是音乐演奏技艺,而是整个沙湾何氏家族上千年来积淀的爱乐传统和从乐氛围。众所周知,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学科的概念是近代才建立起来的。三稔厅(又叫沙湾大厅)里金声玉振,高朋满座,在祖父亲手种下的三稔树下,何氏音乐家群体像一块魔力石,吸引着四面八方带着朝圣般虔诚而来的名家名伶。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何氏家族的上千年的音乐传统事实上弥补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学科系统上的不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何氏家族的音乐传承生态既是提供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宝库,又是研习、展示、交流高雅艺术的殿堂,也是新乐种应运而生的产房。

(三)文武兼备的学历背景为广东音乐形成期注入丰厚的人文内涵。

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从业者大多数都是文化层次有限,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苦苦挣扎谋生于社会中下阶层的人。相对于我国其他地方乐种形成草根性而言,何柳堂以其世家大族的出身,文武兼备的学历背景,为广东音乐形成期注入了丰厚独特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内涵。跟昆曲在元杂剧基础上形成过程类似,有了文人群体的倾情参与和精心打造,广东音乐的一出身便自带有匠心独具、卓尔不凡的气质。

(四)依托家族音乐传统的专业级别创作,为广东音乐奠定非凡艺术品位。

图分别为三稔厅大门、三稔厅内部、沙湾何氏总宗祠留耕堂。

如前文所述,何柳堂们聚集研习广东音乐的三稔厅就像一个音乐沙龙,它见证了广东音乐从孕育期、形成期到发展期的整个过程。吕文成,宋三、丘鹤俦、何大傻、尹自重等名家名伶都曾交流或受教于此,他们与何氏音乐家群体一道肩负着推广广东音乐、振兴民族文化的重任,自觉自发地倾注各自心血和智慧。何柳堂们并没有像其他地方乐种那样仅仅停留在演奏推广挖掘复兴层面,而是一开始便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创造意识。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丰厚的家学和开放的心怀,让何柳堂们具有跟这种创作意识相匹配的创作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的说,在现代学科意识还没有形成的年代,何柳堂们所做的就是专业级别的音乐创作。广东音乐正是因为有如此大量的肩负人文使命的音乐家的倾力创作、演奏、推广,才逐步成长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棵独具品位的参天大树。

最后,沙湾何氏音乐家现象让我们重新审视宗族文化传承在整个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介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历代内忧外患,战乱频仍,每一场战争与动乱对于文化的传承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和伤害。没有“太公祖产”的荫护,何柳堂们如何能做到衣食无忧,潜心音乐创作?没有祖父的耳提面命,口传心授,何氏音乐家们如何达到如此高超的音乐技艺?何氏宗族儒家经世致用的家风和雄厚势力、财力支撑起一座坚固、稳定、耐用的大厦,为后世子孙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和物质的食粮。正是源自如此坚实丰厚的家族支撑,才能孕育出何柳堂为代表的何氏音乐家们诚挚而浓烈的家国情怀。

四、匠心赏析

何柳堂是广东音乐典雅派的开创者。粤乐名曲《赛龙夺锦》是何柳堂于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代表之作。据考证,此曲原旋律是何柳堂祖父何博众所传《龙舟竞渡》,口授给何柳堂时还没有形成记谱。

番禺地界自古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端午节的岭南水乡,龙舟竞渡,两队健儿随着锣鼓节拍,口中呐喊,奋勇争先,发起冲刺,结果沙湾获胜,一举夺得锦标,一河两岸顿时响起了欢呼之声。何柳堂目睹此情景深受感染,尤其是夺锦那一刹振奋人心、扣人心弦的时刻,灵感如泉水般涌上心头,回到家依照祖父所传的旋律梗概,重新写下了《赛龙夺锦》。《赛龙夺锦》这首乐曲在何柳堂的一本“账簿”作为曲集写作,曾四次更改,曲名先定为《龙舟竞渡》,第二稿改名为《龙舟攘渡》,第三稿也是这名,到四搞才定名为《赛龙夺锦》,每一搞的旋律都有改动,从这里可以看得出他对待作曲的态度是非常严肃的。这一本手稿是在何柳堂逝世之后,由钱广仁(又名钱大叔)去他家乡吊唁时,何氏家属送给钱大叔,后来这稿本由钱大叔送给了陈德居。

《赛龙夺锦》为4/4、2/4复合拍子的多段体的广东音乐。该乐曲表现的是我国珠江三角洲龙舟竞渡夺锦的热烈场景及夺锦后的喜悦之情。它属于小调的七声音阶,2 1 3 5 6 -| 2 6 4 3 5 -是乐曲的引子部分,这两组音包含了调性、音型与和声。2音是该小调的下属音,导出了主七和弦音为第一句:2 6 4 是下属和弦音的分解,引进了富于活力的属和弦音3 5。由此可以看出,整首乐曲中除了在不很强处或弱处出现主音6保持其调性外,尽量让属和弦和下属和弦交替式的推动整首乐曲的进程和发展,给人留下了欢快活泼且刚劲有力的印象,让赛龙夺锦也赋以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在乐曲中出现最多的是小三度3 5和大二度1 2,以及小三度7 2,这三个音型组合一直贯穿在整首乐曲当中。其中用3 5 和1 2两个不同音高来代表两艘龙舟在竞赛时的情景。3 5代表一艘龙舟,1 2则是另一艘龙舟,那么7 2其实是3 5的变化模仿,又含该调的下属音2,这应该是龙舟竞渡于一江的集体形象。在节奏上动用了单拍上的半休止符,模仿的是赛龙舟中的鼓点节奏 0 X X 0 X X 0 0 X X X X X X | X 0 0 X | X 0 0 X 。如0 3 |5 0 3 | 5 0 3 | 5 6 |2 3在一拍里用半休止符节奏产生出了切分的效果,在全曲中出现了60次。并在乐曲中后部运用了17次X X X 切分音的处理,让前后对比更为强烈,乐曲也由此扩大了张力。

纵观全曲,赛龙舟热闹激烈的场景描述栩栩如生,扣人心弦,让每一位听乐者都仿佛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曲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广府音乐特有的韵味,结构紧凑,节奏明快,具有极强的内在张力。没有强大的艺术场景捕捉能力和艺术形刻画能力,以及深厚的音乐语言驾驭能力,是难以创作出如此经典的作品的。何柳堂先生的成长所积淀的人文素养,高雅的音乐审美情趣在此作品中得到了完美诠释和充分体现。

猜你喜欢

广东音乐何氏琵琶
新时期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论广东音乐的发展和与中国钢琴音乐的交融
学校管乐团对传承广东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害羞的年
广东音乐中的拉弦类乐器
何氏“十全大补粥”
野餐记
“琵琶”和“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