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020-03-11秦怡
摘要: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的培养提升,不仅有益于其美术情操、美术思维的启蒙,还可以激发其美术主观思维及艺术敏感性,为学生美术知识理解能力、美术作品感知能力及美术创新思维的提升提供坚实助力。本文将基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展开分析,以供广大小学美术画教师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培养;学生;感受美;能力
引言
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思维能力,可为其树立正确美术审美观、艺术价值观夯实基础。因此美术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感知美能力的激发提升创设锻炼条件及空间。美术教学过程蕴含着浓郁的艺术美,美术教师须借助美术教学特点及属性,将学生感知美的能力的培养渗透融进美术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艺术美感知敏感性,促进学生形成美的主观理念及对美的审视判断标准。
一、创设生动多彩的美术课堂情景
小学生对多彩、动感的事物及情景有着极为强烈合理的求知心理。美术教师可基于小学生该心理特点,为其创设生动、多彩的美术课堂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感知认知美术教学,并在美术教师的课堂思维引导、主观思维调动下,对美术元素进行识记探究,在该过程感知体会美术乐趣及美觉享受,提升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深度。例如,美术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渲染延伸教材中的美术情景,给予学生图文并茂、全方位美的美术课堂,学生会下意识的跟随美术教师的引导,积极认知色彩线条、探寻美术元素、感知美术美感。
二、借助问题锻炼学生美术学习主体性
学生美术教学的主体思维意识及主动学习态度,是其感知美能力培养提升的内在动力及关键因素。美术教师须正式并尊重学生的美术学习主体位置,可借助美术课堂问题互动,激发学生的美术审美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美术学习主体性。进而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发散思维能力及感知美思维能力提供发展助力。值得注意的是,美术教师设计的互动问题须打破常态机械性、局限性课堂问答的思维桎梏,注重课堂问题设计的体系性、关联性及互动性,以此实现学生美术主观思维的活跃及对学生美术认知感知思维的引导。例如,美术教师展示讲解美术作品时,可先提出“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对这幅画的哪部分最感兴趣”这样直观性、浅显性的问题,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美术课堂互动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线条、色彩等进行分析识记,该过程中可锻炼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基于此,美教师可提出“你觉得这幅画想表达什么?”等主观性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美及意境进行感知。
三、借助生活美培养提升学生感知美思维能力
美术美感及意境是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体现,美术教师须秉持艺术与生活交汇合一的教学原则,构建可感可知的生活化美术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生活美的感知能力及欣赏水平。美术教师在教授学生美术技巧或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时,可将美术作品与现实场景或事物关联,激发学生对艺术美、生活美的感知积极性及感知深度。例如,美术教师组织学生对《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感知时,引导学生将作品场景中的草地、 树林等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感官感知关联结合,调动学生的场景代入感,吸引学生下意识的探究感知《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美术作品,美术教师要给予学生恰当的思维引导及自主感知、自主欣賞的空间,确保学生自主认知思维、美觉感知思维的延伸发展准确性及深入性,进而切实提升学生感知美思维能力。
总结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有益于学生美术知识理解能力、美术作品感知能力及美术创新思维的提升,同样也是小学美术素质教学理念的落实途径。美术教师可基于小学生该心理特点,将学生感知美的能力的培养渗透融进美术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认知美术教学,感知美术教学所蕴含的浓郁艺术美。美术教师须正式并尊重学生的美术学习主体位置,借助问题锻炼学生美术学习主体性,活跃及学生的美术认知感知思维。美术教师可将美术作品与现实场景或事物关联,构建可感可知的生活化美术教学课堂,提升学生对艺术美、生活美的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敏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浅谈[J].才智,2019(33):72.
[2]李羽卉.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传统文化教育新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164-165.
[3]周芸.生活一一看皆“美”,自然人文画不尽——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5):15.
作者简介:
秦怡,女, 汉族 ,1979-2 ,广西桂林人, 本科学历, 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小学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