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情,教学方式“班本化”
2020-03-11郭添浩
郭添浩
学情理论告诉我们,本质学情是指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客观认识过程,具体学情是指学生个体学习过程中具有特殊性的认识过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也要把本质学情(共性)与具体学情(个性)科学地结合起来,才能切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而“班本化”就是把握学情,改革教学方式的有益尝试。
一、课堂资源“班本化”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国家、社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教师也面临着一个问题:统编教材是以全国的普遍情况来安排内容的,如果没有把握学情,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度钻研、开发,很可能会束缚教师的思维,限制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放性,使其能兼容各地不同的自然景观、社会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每个学生的不同心态、心智、心理则是活的课程资源,如能充分洞察、发掘,实现教学方式“班本化”就不是一句空话。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1课《我是独特的》第2个话题“我能变得更好”中的小健因踢球打碎了教室窗户玻璃,以及语文考试成绩不理想,觉得没面子,开始讨厌自己,产生自卑心理。但是,小健“会背很多唐诗宋词”“想象力丰富”“活泼可爱,运动能力强”,其实小健也是个很棒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能不能变得更好呢?只要“足够自信”“始终相信自己是很棒的”,就会越来越棒。自信使人奋进,这是共性,是本质学情,是学生群体学习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如果能与本班具体学情结合,那教育的成效就更大了。
笔者想到本班学生小雪,她是留守儿童,由于隔代抚养,缺乏关爱,她学习松懈,成绩不好,产生了自卑心理。要让她变得更好,就要让她自信;要自信,就要让她看到自己的长处。于是,笔者让同学们说说她的优点,有的说她做值日生特别认真;有的说她经常做家务,获得爷爷奶奶的赞许;还有的说她特别愿意帮助人……这么多的亮点,让小雪的脸上泛起了微笑。从此,小雪上课专心听讲,成绩也提高了。小雪的变化,使学生渐渐明白:每个人都有缺点,只要你勇敢面对,扬长避短,你就会越来越棒!可见,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课程资源“班本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二、教学活动“班本化”
教学活动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方式,是教与学双方的共同媒介。教学活动“班本化”应注意“三要三忌”。一要认真钻研教材编写意图,领会本质学情的教学规律,忌丢开教材,违背教材的系统性;二要认真探索班本活动与教材范例的无缝对结,忌两者貌合神离,若即若离;三要符合本班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现有思想状况,忌生搬硬套,不切实际。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4课《同学相伴》的第1个话题“同学相伴的快乐”,教学时,针对教材中的“春游、课间玩耍、运动会、学习”的例子,笔者让学生看图想象,体会“集体的温暖”“同学相伴的快乐”。范例勾起了学生对往事的回忆。于是,笔者根据本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把上课地点从教室转移到操场。笔者先组织学生玩最近班级流行的“跨步”游戏,15分钟的活动结束后,学生的快乐都洋溢在脸上。于是笔者让学生说说同学相伴的快乐。大家畅所欲言,童心童真溢于言表。
然而一贯内向的张涛同学却沉默无语,因为这节课没有一个同学和他玩游戏。笔者请班长询问他原因。他说自己渴望和大家游戏、交往,可是由于性格内向,不主动,大家也就忽视了他。于是笔者因势利导,让全班学生达成共识:同学结伴玩耍,除了自己开心外,还要顾及他人的感受。这节课,高效地达成了“体会与同学相伴的快乐,愿意和同学在一起”的教学目标,群体意识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个课例,结合共性与个性,从正反两面解读课文主题,教学活动“班本化”丰富了教材内涵。
三、教学评价“班本化”
按照控制论的观点,任何有目的的活动都必须通过反馈来实现。读书笔记、交流心得等方法可以检查课外阅读的效果。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达成与否,要通过不断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的信息来判断。根据这个教学评价规律,笔者特别注意捕捉学生在言谈举止中所闪现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并加以评价,让其刚刚萌发的思想火花越闪越亮。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将记录袋作为教学评价“班本化”的载体。“成长记录袋”的内容有:学习成果资料,如第12课《慧眼看交通》中“我的设计”、第6课《我家的邻居》中“自己印象最深的温暖”;探究活动记录,如第3课《我很诚实》中的“出主意”;还有老师发的小奖品、自己的读书笔记;等等。“成长记录袋”记录了学生在一个时期里的成长“故事”,留下了进步的“足迹”,这是评价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方法。“成长记录袋”一般一个月展评一次,为期末终结性评价提供依据。
这种方式,结合共性与个性,把“碎片化”的评价方式,变成全面的“班本化”评价体系,重视了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四、课后实践“班本化”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性要求我们课后实践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品德得到发展。而课后实践活动也要“班本化”,切合乡情、校情、班情,符合儿童生活实际。
例如,三年级下学期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教材要求学生课后观察:售票处排队买票时,人们是否守规则?如果发现他们不守规则时,该怎么办?笔者认为这个要求已经滞后了,现在网络发达,绝大多数乘客会选择网上购票或在网上办理其他业务,窗口排长队的现象大都已成为历史。因此,这个课后实践应当改革。取而代之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生错峰上学进校,放学回家离开学校时必须严格保持间隔距离,严格佩戴口罩,严格测量体温。这些规则能不能严格遵守是一项新的课后实践。
这个课例,结合共性与个性,推陈出新,让“班本化”课后实践更有时代感,更有生活气息。
综上所述,基于本質学情,结合具体学情,“班本化”教学方式,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又切合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化的发展;既促进课程目标达成,又丰富立德树人内涵,值得我们探究。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县双溪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