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与俄罗斯(之一):蒲宁
2020-03-11张影
张影
灵动的自然,热烈的情感与真实的人性,在蒲宁笔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俄语面面观”是《留学》杂志2020年开启的新栏目,介绍俄罗斯及泛俄语区的相关知识,包括高校情况、俄语文学、俄语文化等,与“一带一路”倡议主題呼应,向国内准留学家庭及有兴趣学习俄语的同学们介绍新兴留学目的国,提供一条了解其他文化、拓展兴趣的途径。
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1870—1953),俄罗斯散文家、诗人和翻译家,1933年凭借小说《米佳的爱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并曾于1903年(诗集《落叶》和译著《海华沙之歌》)、1909年(作品集第3、4卷)两度获得俄罗斯皇家科学院颁发的普希金奖。
蒲宁的作品有一种“诗化”的特征,在他的散文和小说中,鲜明的人物性格与曲折复杂的情节并不是重点,他将笔墨更多地放在探究细微的感情与展现真实的人性上。在他的笔下,短暂但热烈的爱情处处可见,或许并不完全符合世人的道德规范,但作者仅仅以旁观者的态度去细致地描绘一个个以悲剧收场的爱情故事,展现人类短暂一生中闪烁过的情感火花,保留下它们原始而灿烂的身影。
俄罗斯的广袤国土与寒冷的气候,以及长久以来的文化形成了俄罗斯民族深沉独特的性格,蒲宁的创作秉承俄罗斯文学传统,作品中时常出现略带忧郁的情调,情感如同覆盖冰面的河流,看似平静其下却激流涌动。与西欧国家不同,俄罗斯传统贵族与乡野自然的联系相当紧密,出身于败落贵族家庭的蒲宁亦是如此,在他的笔下,高大的白桦林分列于幽暗的小径两旁,岑寂辽阔的俄罗斯草原上空金翅雀飞过,覆霜的红彤彤的苹果在寒冷的清晨散发出香气……蒲宁的文字直观地为读者展开一幅俄罗斯乡间的优美画 卷。
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家不同,蒲宁并未着意用作品揭露社会现实,也较少在文字中流露强烈的批判或政治意向,而是更多地以文字探讨人性、生命与死亡、文明发展等主题。高尔基曾评价“他的天才,纯美得如同一块未经抛光的白银,他从不将其打磨成利刃,也不将其戳向应该戳的地方”。
十月革命后,蒲宁选择了离开俄罗斯。1920年,蒲宁从敖德萨经黑海前往欧洲,最后在巴黎定居,直到1953年去世,遗体被安葬在巴黎市郊的法国侨民公墓。蒲宁作品入门推荐
《安东诺夫卡苹果》
《旧金山来的先生》
《阿尔谢尼耶夫的生活》
《耶利哥的玫瑰》
短篇作品集《幽暗的林荫道》
普希金奖
十月革命前俄罗斯最负盛名的文学奖,由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科学院于1881年8月17日设立,1882年首次颁发。该奖项每两年(1888—1895期间每年一次)颁发一次,对象是以俄语书写并印刷的作品。知名作家如费特、谢苗诺夫、契诃夫等人都曾获此奖。
普希金奖最后一次颁发是1919年12月6日,奖项存续的时间(38年)刚好与普希金本人去世时的年龄相同(1799—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