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
2020-03-11陈煜
陈煜
一、经世致用——张晋藩先生法律史学教学与研究的落脚点
张晋藩先生的法律史学教学与研究,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特别强调经世致用,这是他学术的落脚点。“经世致用”,还是我国传统学问强调的重点,如在明末清初,经历过天崩地解的那一代知识分子,都对此念兹在兹。在他们看来,经世致用的核心内涵有两点:一是黜空谈,尚实学。如顾炎武所说“务当世之务”和朱舜水所说“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即指此义;二是心怀天下,奋志不移动,也就是说做学问得有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扶助危定顷之心”,亦是此义。对照这一涵义,再来看先生的学术研究,我们发现其数十年如一日,学以致用,强调要发挥法律史的史鉴价值和智库功能,为当世服务。其以此为名的著作至少就有三本:一是1988年群众出版社出版的《法史鉴略》;二是2012年鹭江出版社出版的《镜鉴心语》;三是2016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法史钩沉话智库》。此外,他在写作时,也每每倡导经世致用,如在《论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一文中,他写道:“有清一代几度兴起的的经世致用思想早已潮落平息,但其代表人物气吞山河的历史使命感和脚踏实地的刻苦学习学风,至今依然给我们以激励和启迪。”这历史使命感和刻苦学习学风,实则亦是夫子自道。
二、张先生法律史学经世致用的典型——给中央的三次讲课
除讲学和写作之外,张先生发挥法律史学的史鉴价值、学以致用的典型,表现在他给中央的三次讲课当中。第一次讲课是在1986年8月28日,先生在中南海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讲授法制课,时任总书记胡耀邦同志等在场,讲课题目为“谈谈中国法制历史的借鉴问题”,讲课要点主要有三:一是讲述中国法制历史的悠久与演变;二是讲中国古代法的体系与内容的丰富;三是讲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尤其是历史经验部分,先生分别从盛世与法治、改制与更法、礼乐政刑综合为治、治法与治吏这四点阐发。第二次讲课是在1995年10月31日,他在人民大会堂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做第二次宪法和法律知识讲座,报告名为“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化的开端”,先生首先介绍了中国法律的传统,诸如农本、专制、儒家导向等等,接着谈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历史必然性,特殊动因等,最后给出了历史借鉴,指出要继续近代化,但也要吸收优良传统,同时不忘反思。时任委員长乔石同志等聆听了报告。第三次讲课是在1998年12月22日,他在人民大会堂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法制课作讲座,题为“中华法制文明的世界地位与近代化的几个问题”,这个报告第一次将法制文明作为一个名词提出,介绍了中国法制文明的历程和近代化的几个问题,同样给出了得失借鉴。时任委员长李鹏同志等聆听了报告。
三、从三次讲课看法律史学的经世致用——史鉴价值
从张先生三次给中央的讲课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最后均立足于“史鉴”这一根本上,这也是法律史学发挥经世致用精神的落脚点。那么这一史鉴价值如何体现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使人增长智慧,如同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提到的“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学习中国的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有益于坚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法律史同样是可以给人提供智慧和营养的。二是发挥警世钟的作用,也就是法律史学提供了一种反思的模板,要求后来者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三是发挥资源库的价值,历史是前人轨迹的记录,总有一些好的经验方法可以跨越时空,我们需要克绍其裘,继往开来,促进今天向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张先生三次为中央讲课,正是书生报国,学以致用的典范。我们深信,发挥好法律史学的史鉴价值,必定会为当下法制建设提供具体的经验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