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探究

2020-03-11许常艳

牡丹 2020年2期
关键词:冷食寒食节寒食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同时是中国丰富文化的载体。本文以韩翃《寒食》为例,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从《寒食》中探寻文化的印记,验证文学本身就是文化。

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对文化的概念一直处于探究和摸索当中,文化的概念有多种解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和社会历史的积淀。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文化最突出、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文学,文学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关于什么是文学,它的界定意义相比文化更为明确。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戏剧、小说、散文等形式,抒发作者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文学本身就是文化,这是对文化与文学关系最恰当的阐述。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而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更是数不胜数。本文以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为例,探究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容。

一、韩翃的《寒食》

(一)韩翃《寒食》析渊

《寒食》有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漢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诗的大致含义是,晚春,长安城的柳树飘红。寒食节的东风吹着皇城的柳树。晚上,汉宫送上蜡烛,赏赐诸侯,烟飘到皇帝最宠幸的朝臣家。在众多关于寒食节的诗作中,韩翃的这一首诗可谓是独具特色。因为这首诗,成就了韩翃官场事业中的一段佳话。根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名韩翃,所以中书省同时以两人的名义提交。德宗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但它显示了《寒食》的广泛传播和人们对他的欣赏。

(二)韩翃《寒食》析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话描述了春城花开柳树飘扬的景色“无处”是指花儿多而广,“飞花”是指盛开鲜花的盛况。春天到了,长安城到处都是飞花飞絮,一派绚丽多姿的景象。“东风”是指春风,“玉柳斜”是指故宫里柳树摇曳的姿态。这是寒食节期间京都的白天景色。接下来写宫殿的夜景,“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据记载,天黑的时候,皇上送给太监的蜡烛在皇宫里传递。烛光燃烧,轻烟升起,卷起,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二、寒食节

寒食节是农历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一两天。节日开始,不生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追悼、郊游、秋千、蹴鞠、铅钩、斗鸡等习俗。寒食节有2 000多年的历史,一度被称为中国人的第一个祭祀日。寒食节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

(一)寒食节的来历

1.远古“改火”说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百五节”,是古代“变火”的传统。初春时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储存的烧火材料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也容易引起山火。在这个季节,古人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禁火”的火种全部熄灭,然后再钻火石把新火取出来,作为新的一年生产生活的起点,称之为“变火”或“求新火”。

2.“介子推”说

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也被认为是寒食节的起源,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记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其中,《新论》记载:“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病缓急,犹不敢犯。”《后汉书·周举传》称:“太原一郡,每冬中辄有一月寒食,莫敢烟爨。”古代生产力低下,绝火一月致使“老少不堪,岁多死者”,周举为此亲临介子推庙,献上祭文说因禁火而有损生命健康,并不是贤者的本意,借此声明将一月寒食改为五日。曹操《明罚令》记载:“冬至后一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

(二)寒食节习俗

寒食节期间,有参观陵墓、禁烟、祭祖、寒食、栽柳、郊游、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宴请等活动。

1.禁火

寒食节在古代也被称为“禁烟节”。每个家庭都禁止生火。所有人都吃冷食。百姓因为寒食习俗,每年都要病死不少人,老人小孩尤甚,后赵的石勒、北朝的元宏都曾下令禁断寒食,但由于人们对先人的不懈追求,从东汉到南北朝,它屡禁屡盛,唐朝皇室也承认寒食节并参与其中。在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正是诗人在冷食后沏茶的行为。在山西,禁止烧火和冷食的习惯主要是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禁止三天生火。

2.拜祖

南北朝以前到唐代,寒食节被视为“野祭”。唐朝时,它被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正式承认和提倡的吉礼之一。后来,它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圣贤,百姓上坟等。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圪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饮食

冷食包括冷食粥、冷食面、冷食糖浆、清净米饭等;冷食供应包括面燕、蛇锅兔、枣糕、青稞、神驹等;有春酒、新茶、春甜水等几十种饮品,大多意义深远。如祭祀蛇和兔子,俗话说:“蛇兔必富。”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意为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在寒食节期间,民俗以蒸燕子、花果等庆祝。燕子、花果等都是面粉做的。蒸好后上色,插在枣树的针叶上,可以作为室内装饰,也可以作为赠礼。

三、“五侯”

韩翃《寒食》诗中的“汉宫”是指唐宫,正如“汉家”“汉帝”是指“唐家”“唐帝”一样,那么汉代的“五侯”自然是指唐朝的“五侯”。关于“五侯”,《文选·鲍照》:“五侯相饯送,高会集新丰。”李善注:“《汉书》曰:成帝悉封舅王谭、王立、王根、王逢时、王商为列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有《水经注·易水》为证:“五公,犹王兴五子也。光武初即位,封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喜侯,显才蒲阴侯,仲才新市侯,季才为唐侯,所谓中山之五王也。”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世急转直下,皇帝的权力相对弱化,贵族亲属、近臣、太监等势力的权力日益膨胀。这些贵族、朝臣、太监在普通朝臣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受到皇帝的宠爱。因此,唐朝的“五侯”应指的就是这些人。

通过对禁火禁烟的“寒食”习俗和“五侯”的分析研究,人们不难理解韩翃《寒食》的深层含义。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关于寒食节的一般场景描写。烟火是这个节日最大的禁忌。而第三、四句中又有“传递蜡烛”“轻烟”的出现。与前两句寒食节场景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蜡烛来自“汉宫”,轻烟弥漫在“五侯家”,说明“五侯”的特权以及来自“汉宫”的纵容,此诗是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五侯”的深刻讽刺。

(淮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许常艳(1994-),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猜你喜欢

冷食寒食节寒食
冬季吃姜正当时
夏天为何不能用吃冷饮、冷食的方式消暑?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冬季适当吃冷食
寒食节,踏春去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4月3日寒食节
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寒食帖》漫谈
寒食节吃冷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