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
——记霞浦核电工程设计攻关团队
2020-03-11□
□
清晨,郑州,一座外墙斑驳的小楼内。
简单的会议室里,长条形会议桌两边端坐了近20个人,投影仪的光影跳跃在一面白墙上。
“开口项前置的问题……”“今天这几张图纸的关键……”“现场施工进度情况跟踪……”
沿会议桌顺时针方向,每个人都有条不紊地发言,笔者在这里感受到了“和谐”的气息。
这个霞浦核电工程设计攻关小组由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两家设计单位人员组成。
此时,霞浦核电工程正在福建长表岛上热火朝天地展开,而设计攻关工作在河南郑州紧锣密鼓地推动。“海滨邹鲁”霞浦和“九州之中”郑州虽远隔千里,却犹如被一根无形的纽带连接在一起,同呼吸,共前进。
同一个目标
他乡遇故知,无疑是件快乐的事。曾经在田湾共事、现在中国核电工程公司郑州分公司工作的朱敏不仅帮着笔者安排好了行程,还在空余时间带着我一个办公室一个办公室地熟悉环境。“和他们共事很舒服,一点都不像一个临时组成的团队,倒像是合作了很多年的老朋友一样,默契十足。”她边走边说着自己的感受。
“人生能有几回搏!”虽然早就知晓设计人员表面冷静、内心火热的性格特点,然而当项目设计经理、工程公司李占全说出这句话时,还是一下子触动了笔者的内心。新中国第一位体育世界冠军容国团的这句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此时,李占全用在工程设计攻关工作中,既说明工作之艰、之难,也体现了攻关团队成员的信心和决心,因为这句话的下句是:“此时不搏待何时!”
与李占全对话更像是在上课,一个个专业术语、一段段工作模式脱口而出,让外行人应接不暇。“我们借鉴 ‘华龙’设计经验,制定项目设计工作‘不等’原则,将开口项前置。”李占全耐心地向笔者讲解出图前需要解决多少问题,开口项管理平台软件如何开发,怎么实现管理信息化……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有几句话让笔者印象深刻:“做这个项目会留下更深的印迹。”“困难是困难,但办法一定会比困难多。”“责任担当、团队合作、迎难而上。”
面对同一个目标,攻关团队全体成员用一个“搏”字作为攻克设计难关的利器;因为同一个目标,来自不同设计单位的人走到了一起,共同绘制中国快堆事业的设计之路。
刘林顶,团队原子能院方设计总工,已经攻关快三个月了,他的精气神仍然很足,每句话都说得诚恳且有力。
“大家劲儿特足,都觉得一起共同完成这样一项重要的任务,不仅有成就感,还能学习其他单位的长处。”刘林顶说,多家单位人员在一起工作,大家必须遵从“木桶原理”,不能只顾自己,而要学会互相取长补短,用他的话说,就是“有套路和没套路是有区别的”。
为了“有套路”,刘林顶在攻关工作开始之初,便用心编制了“郑州集中攻关管理办法”,其间还根据工程公司的工作时间相应地进行了一次调整。“解决问题的时候,整个团队要相互替别人考虑,才能有效果。”提到团队其他成员时,刘林顶爱用“特”字——“人特别好”“特热情”“业务水平特别高”,一个虽是临时组建却又无比温馨和谐的“大家庭”形象立现。
同一个梦想
与工程公司刘虎微信沟通已久,到了郑州后才知道,他又回北京了。正遗憾于无法见面,“我今天晚上到郑州!”在微信群中刘虎的头像旁出现。
“终于见面了,真不容易啊。”一见面,彼此之间却没有一点陌生感,好像认识了多年的老友。“去年的攻关工作我就参加了,今年的攻关必须不能掉队啊。”总是带着笑意的刘虎特别容易接近。从朱敏口中早就得知,刘虎不仅担任项目设计总工一职,还要操心团队成员的生活等事项,经常是郑州、北京两头跑。
“集中攻关的优点是大家聚在一起,全心全力地投入到一件工作中,不仅沟通顺畅,还极大地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误差与时间,效率自然也高。”刘虎介绍道,集中攻关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对提升团队成员责任心特别有效,“经过几次攻关,大家的意识已经完成了从‘要你完成——我想完成——我能完成’的转变。”所以,即使条件艰苦,任务艰巨,团队成员仍然甘之如饴。
作为力学方面的负责人,兰麒是本次攻关团队中的重要一员。家中的母亲因重病常年由兰麒和父亲轮换照顾。今年5月下旬,母亲病发入院。6月初,兰麒就要随团队出发。“爸爸妈妈很通情达理,劝我要以工作为重。一边是至亲,一边是工作,真的很为难。”兰麒心情复杂地随团队来到了郑州。白天工作忙碌无暇多想,一到夜晚,便不由自主地开始担心。“领导和同事们很照顾我,在一个阶段结束后让我回家看了一下。平时只要有时间,周末也尽可能不安排我加班,让我可以抽时间回趟家。”兰麒说,在这个“家”里,感受到的是温暖和感动。他说,等工作结束,会带着这份温暖与感动,好好照顾爸爸妈妈,好好工作。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攻关团队全体成员克服远离家人的孤寂,克服郑州夏季如火的高温,克服生活条件简陋的不适,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条自己选择的“筑梦之旅”中。
同一个家
“牛大姐”,这个称谓标志着工程公司牛艳颖在团队里公认的地位,而这位“牛大姐”也是刘林顶口中“专业水平特高”的一位成员。甫一见面,笔者也被“牛大姐”爽朗的性格与灿烂的笑容折服了。
然而一转脸,坐到会议桌前的牛艳颖立即换了副面孔,一连串专业名称清脆地从她口中说出,与上下游专业人员分析讨论问题犀利到位,“大姐”秒变“女强人”,令人咋舌。
“之前我觉得自己这个专业很难,但加入到这个团队后才发现,没有哪个专业是不难的。”“在这里工作,真应了 ‘快堆’这个词了,快到了极致。”牛艳颖说话的声音很温柔,听着特别舒服。作为布置专业的成员,她在工作中要考虑整体设计的布局、进度和各种跟踪项;作为团队中的老大姐,她会主动关心年轻成员的情感与生活。“团队加班到深夜是正常的,就连一些小姑娘也跟着一起加班到很晚,赶都赶不走。”每每遇到这种情况,牛艳颖总会安排几个男同事陪着,直到他们将女同事安全送到住处才放心,妥妥的一位贴心大姐。
在之后对团队成员彭博、林兆娣、葛爱民、宋思京、牛坤、李方、郑华敏等的采访中,“熟悉”“责任”“协同”“成长”等词汇不时出现,宋思京更是以自己独创的“聚爆”一词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就是我们大家聚在一起,爆发出来的能量与速度是原来的方式无法比拟的。”
因为同一份事业,他们从不同的地方走到了一起;因为同一个梦想,他们放弃了小我,融入团队,形成了“1个团队+1个团队=一个家”的格局,更收获了“1份力量+1份力量>2份力量”的优秀成绩。
初秋的郑州,微风习习。回顾采访的点点滴滴,感觉始终有种力量在团队中涌动。那种对事业专注、专心、专一之情,让整个团队始终沉浸在一种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氛围之中。在这种氛围中,他们共同驾驶着事业之舟,无惧迎面而来的狂风巨浪,坚定地驶向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