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三维逻辑审视
2020-03-11刘华景
刘华景
(中共亳州市委党校,安徽 亳州 236800)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永葆初心的政治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全党要清醒认识到,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始终摆在全党面前,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精神懈怠、信仰缺失等突出问题仍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如何才能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个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在不同的历史时空变迁中有不同的时代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在不同会议、不同场合上提出了许多兼具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新论断,从而为研究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此外,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内涵、问题、原因、路径等问题,学界在学理阐释、价值意义、精神实质、实践策略等方面提供了多元的分析框架。然而,仔细考量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有一个不可回避的本源性问题却被忽略,即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应然”与“实然”的逻辑理路的严谨明晰问题,出现了研究不够丰富的现象。因而,遵循理论逻辑、问题逻辑、实践逻辑的三重审视维度,探讨新时代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持、突出问题、路径选择,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针对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逻辑
一般来说,概念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逻辑必须从确定理想信念的概念入手。从语境学上看,理想信念是一个复合概念,是由理想和信念两个概念组合而成。从词义上理解,理想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二是这种想象和希望是从现实出发、合理的、合规律性的,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理想的本质是一种超越现实、超越自我,人类向往和追求的未来远大的价值目标体系。信念,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对某人或某事信任、有信心或者信赖的一种思想状态”。信念,是信和念的合体,前者的要义是坚信客观规律,包括科学、感情和意志;后者的要义是认识,即观念、看法、精神状态。基于此种解析,作为新范畴的理想信念,其实包含两个核心特征:规律性和精神状态。因而,理想信念是指基于客观规律的向往、追求、奋斗目标与观念、看法、精神状态的统一,既立足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是人们对现实可能性的超前认识和心理预期,对人的实践活动能起到引导规范作用。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具有特定内涵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这段论述明确指出了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及其政治要求。2015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这是第一次从“信仰、信念、忠诚”三个视域系统阐明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充实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囊括其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的特定内涵由此衍生形成,共蕴含四个形态的涵义:第一层是理论形态的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第二层是社会形态的信念,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第三层是实践形态的忠诚,是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第四层是精神形态的信心,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勇气。
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立根固本,必须坚定信仰、坚定信念、坚定忠诚,坚定信心。共产党人做到“坚定”二字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共产党宣言》“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理想”,“揭示的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1]4-11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缅怀和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伟大光辉的一生,“马克思留给我们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从而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2]从这两个重要讲话中,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重要判断,即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
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何种理论?众所周知,《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是科学社会主义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头活水。探求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之源,必须从《共产党宣言》中去缕析思路。历史唯物主义是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3]252,“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272。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马克思、恩格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入手,分析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3]278;另一方面,以阶级斗争为分析工具,阐明无产阶级的形成、壮大及其历史使命。“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即现代的工人,无产者”。[3]257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和它的存在是同时产生的”,经过无数反复的斗争,最终汇合成整个无产阶级反对整个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的阶级斗争,从而发展到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政治斗争。这样,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无产阶级的日益发展壮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284当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后,人类将面对的未来新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从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述了共产党人的目标,而且用极为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294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思考集中在三个层次:一是以人为中心,关注焦点是人;二是把人的自由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最根本特征;三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未来新社会的理想状态。纵观《共产党宣言》的文本,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可避免”的规律、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两个自由发展”思想,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终生的奋斗目标,而且也是未来社会的最终归宿,必将成为共产党人奋斗的崇高目标。因此,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根基。
二、新时代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问题逻辑
当前,从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状况来看,大多数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这是社会的主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理想信念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现象和问题,应引起我们全党的高度警醒。
(一)理想信念模糊,政治立场缺乏
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是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第一个环节。一种思想的产生、发展、变化必定要经历一个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互相矛盾和彼此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正确思想占主导地位,就可以战胜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相反,就会出现立场不稳,随波逐流,理想信念模糊的状况。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党员干部队伍中一些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一知半解,随之抱着严重的怀疑姿态。最典型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化论”等现象。有的认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谈信仰太虚、谈理想太远、谈信念太空,存在淡化政治信仰、回避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倾向;有的发出“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社会的理论,诞生于一百多年前,时过境迁,马克思主义指出的问题是否还存在,那一整套思想理论对新社会出现的新问题还有没有解释力”等杂音;有的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缺乏信心,怀疑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认为共产主义是遥远的、渺茫的难以实现的幻想,甚至对其冷嘲热讽;有的在涉及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旗帜鲜明地抵制、回应、亮剑;有的虽然在心理上认同坚定理想信念,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不能予以践行或者只能部分选择性地践行,出现理想信念与实际行动“两张皮”现象,等等。凡此种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理想信念存在模糊认识,其结果势必会使一些党员干部经不起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的侵蚀和诱惑,最终导致立场不稳、信仰迷茫、初心迷失。
(二)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薄
理想信念的动摇是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第二个环节。认识上不到位,思想观念上就会出现不适应,行为上就会出现不自觉。“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党员干部一旦理想信念出现松动,不仅会越过作为共产党员的底线,而且会把党的宗旨抛之脑后,淡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
一是精神懈怠、为官不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取决于良好的精神状态。党员干部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保证。一个共产党人,如果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失去了信仰、目标和斗志,就会迷失方向,萎靡不振、碌碌无为,沦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振聋发聩地指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复杂性”。精神懈怠的危险是“四种危险”之首,反映到党员干部身上,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现象。关于“为官不为”,一般认为其主要表征为思想动力缺乏的“不想为”、知识技能缺乏的“不能为”、责任担当缺乏的“不敢为”等,导致党员干部在履行工作职责时呈现消极的思想状态,最终造成懒政、庸政、怠政、误政等现象。
二是特权思想、特权行为。任何形式的特权思想、特权行为都是同党的性质和宗旨相悖的。特权思想,实质就是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扭曲,把权力当作地位、权势的资本,无视法规的权威性,追求权力的放纵使用和享受独占。应当看到,党员干部对特权思想、特权行为没有天生的免疫力,如果不能坚定理想信念,它就会在某些时期或领域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乃至滋生泛滥。比如,有的党员干部任人唯亲、唯钱,提拔使用干部搞“一言堂”,不允许他人有不同意见;有的党员干部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人生信条,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把个人利益置于党和人民利益之上,把公共权力当成中饱私囊的工具;有的党员干部眼睛只会向上看,一心追求个人升迁,把群众利益抛至脑后;有的党员干部当官做老爷,高高在上,官气十足,不深入群众、不深入基层、不深入调查研究;有的党员干部刚愎自用,在重大决策上全凭心血来潮或出于个人利益,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漠视群众利益和损害公共利益。
三是热衷迷信,不问苍生信“鬼神”。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坚定理想信念,不搞封建迷信是对一个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然而,现在有个别党员干部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精神空虚,笃信鬼神,超自然崇拜,热衷风水、算命、相面、烧香拜佛、求神问卦,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大师”等,花样百出,愚不可及。甚至直接参与和纵容一些邪教活动, 直接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容易引发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混乱,影响社会稳定。
(三)理想信念丧失,违纪违法频现
理想信念丧失是思想领域最严重的问题,也是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终极环节。“从那些落马领导干部的忏悔录中不难看到,他们都是理想信念先出了问题。”思想的防线一旦松动,私心杂念占了上风,曾经严格遵守的纪律和规矩就会被打破,在“糖衣炮弹”面前便无还手之力,最终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一是个体层面而言,最高的廉洁源自人的心理,党员干部对腐败的宽容度是衡量其是否廉洁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经常说,欲望、权力、机会是引起党员干部腐败的三大因素,大多数党员干部都有一定的显性欲望和潜性欲望,手中也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各种诱惑、算计都冲着你来,各种讨好、捧杀都对着你去,往往会成为‘围猎’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行使公权力的人一旦掺杂私人欲望,再加上遇到腐败的机会,无论是显性欲望,还是潜性欲望就会膨胀并流露出来,理想信念的防波堤就会发生崩溃,一失足终成千古恨。
二是家庭层面而言,家庭、家教、家风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然而,不少党员干部管家治家“宽、松、软”,家风不正、家风不严。有的过度迁就、溺爱子女,不惜动用公权为子女的个人升迁、经商谋利等铺路护航;有的无节制地纵容、包庇配偶及其家人幕后收礼敛财,搞利益输送等,导致了诸如“受贿夫妻档”“贪腐父子兵”等“家族式腐败”的出现。
三是组织层面而言,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是规避腐败的有效环境载体。由于受历史上“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的影响,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现象沉渣泛起、滋长蔓延。从近几年查出的案例看,有些领导干部喜欢拉关系、找门路,热衷搞“小圈子”“小山头”,培植亲信和个人势力,企图打造“政治上互依、经济上互利”的利益共同体,严重污染了党内的政治生态,也是导致“塌方式腐败”的重要原因。
三、新时代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实践逻辑
解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问题,首先要依赖于党员干部的内心选择和价值坚守,注重提高内在的精神境界,形成一种重要的自律力量。然而,思想认识问题一时解决了,不等于永远解决。保持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还需要外界的引导和制约,构建外在约束的长效机制,形成一种重要的他律力量。
(一)内源性实践路径:自觉满足“精神需求”
人类生活可划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个组成部分。物质生活对应“客观世界”,是自然界的事实和事态的世界;社会生活对应“社会世界”,是主体间的交往和规范的世界,精神生活对应“主观世界”,是自我的体验和意愿的世界。精神生活自身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心理生活、文化生活、心灵生活,而心灵生活是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其实质是一种心灵生活,是一种超越物质需要和功利需要的人类精神需要。精神需要一般有四种基本样式:求知的需要、怡情的需要、成德的需要、终极价值的需要。因此,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内源性实践路径,我们可以引入“精神需要”的概念和样式进行探求。
1.强化理论武装,练就共产党人“金刚不坏之身”,满足求知之需
理论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概念系统。理论修养是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来自于理论的坚定,理论的自信、理论的自觉。学和知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和基础,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科学认识和认清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厚植理论根基;思和信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和深化,要强化理论思维, 多思多想,强化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增强理论自信;用和行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目的和落脚点,从理性自觉的高度,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联系实际用、针对问题用,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把理论内化为政治信仰,升华为思想灵魂。
2.锤炼党性修养,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满足怡情之需
理想信念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增强,党性修养也不可能随着职务升迁而自然增强。“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4]62党员干部应自觉把党性修养作为终身必修课,根据 《党章》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作风建设作为切入点,大力弘扬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久久为功祛除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以榜样为镜,向榜样学精神、学境界、学品质,尤其是学习革命先烈、革命领袖的坚定信念和人格风范,做坚定理想信念的标杆。
3.陶冶道德情操,彰显共产党人的品格操守,满足成德之需
道德问题是做人的首要问题,“德才兼备”“德高望重”是对党员干部的最高道德评价。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与道德人格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夯实道德根基。党员干部要常怀律己之心,坚守道德理想、道德标准,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人、以德化人,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熏陶,培养道德定力、涵养良好品德,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崇德修身的示范者、引领着、维护者。
4.践行为民宗旨,赢取共产党人最大政绩和百姓口碑,满足终极价值之需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政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终极价值目标。“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5]116,因此,要把坚定理想信念落实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要“定位”,正确处理好党群之间的鱼水关系、血肉关系、舟水关系、种子与土地关系,时刻牢记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要“定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对群众身怀感激之情,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以造福人民作为最大政绩;要“定行”,把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扶贫帮困等问题,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安全感。
(二)外源性实践路径:注重外在机制设计
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和方式构成的整体,各构成要素的功能状况及其组合方式决定着整个机制的功能程度,各要素功能的发挥通过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实现整个机制的运行。坚定理想信念要注重外在机制设计,用教育、制度、政治生活、监督等要素,构建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机制来规范引领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
1.理想信念教育是前提
理想信念教育是主体与客体价值互通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不仅需要教育内容的科学合理,而且取决于教育的具体方式能否激起广大党员的心灵共鸣。从内容上讲,理想信念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做到“两围绕一坚持”,即围绕党员干部在现实中关心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党员干部自身的内在需要,在坚持党性的前提下开展教育,同时可以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民主法治、人文素养、心理健康教育等统一起来,有机整合教育内容。从方法上讲,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大胆创新,要注重灵活性、多样性、针对性,充分运用各种文字、图片、影像、数据库、网站、微信等资源开展现场体验、主题辩论、情景模拟、案例剖析等教育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做法转化为“精细化”操作、从单向灌输转化为双向互动、从枯燥说教转化为鲜活人物事例感化。
2.制度建设是基础
制度建设主要解决的是规矩标尺、行为规范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颁布修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例如,《党章》第四章第三十六条规定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二十字”好干部标准,要模范遵守党员的各项义务,还必须具备六项条件,其中,信念坚定是“二十字”好干部标准中的第一位标准,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六项条件中的第二项;《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导语部分强调全体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做到廉洁自律的前提和基础是“四个必须”,其中第一个必须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了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十二个重点举措,其中第一点就是坚定理想信念,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2019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出台,围绕党的政治建设就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等四项重点任务分别做出部署,其中坚定政治信仰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四项重点任务之首,提出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实施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计划等具体要求。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党内法规不少,主要问题在于执行不力,有的是缺乏执行能力,有的是缺乏执行底气。要强化法规制度执行,不能打折扣”。[6]要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做到令行禁止,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稻草人”。
3.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关键
历史和实践证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与党内政治生活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有关。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大熔炉”长期不生火,或者生了火却没有足够温度,那是锤炼不出坚定初心、信仰、信念的优秀党员干部的。首先,必须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要真正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等。其次,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党员干部要积极主动参与,对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虚心听取和接受他人的批评意见,对理想信念方面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剖析原因,认真整改。要实事求是,出于公心,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严肃认真提意见,不能把自我批评变成自我表扬、把相互批评变成相互吹捧,坚决克服知错不改的错误倾向。再次,必须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干部选拔任用的核心理念。要破除论资排辈的资格论、家庭背景的出身论,淡化年龄、学历等色彩,完善干部推荐考察办法,用好用活动议提名、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任用等程序原则,真正把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的好干部选拔出来。要建立和完善干部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坚持关怀与教育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既要鼓励干部干事创业、大胆作为,又要正确对待和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真正让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勇于担当在党内成为一种风气。
4.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监督体系是保障
监督是防止党员干部犯错误的重要措施。党员干部作为人民公仆,要正确对待监督,把监督当成一种组织的关心、爱护和保护,把监督视为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考核是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要把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状况作为干部日常考核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严格党员干部培训期间的考核,对理论学习、遵守纪律、实践锻炼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考核监督,及时向相关组织部门和所在单位进行反馈;另一方面,注重对党员干部在岗工作中各方面表现特别是坚定理想信念方面的考核监督,从细节着手考察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状况,激发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