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基层工会职工之家建设若干思考

2020-03-11福建省福州市总工会课题调研组

工会信息 2020年11期
关键词:工会工作职工群众工会

□福建省福州市总工会课题调研组

职工之家,作为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重要平台、增强基层工会活力的有效手段和全面提升基层工会工作水平的综合性载体,在基层工会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福建省福州市总工会最近通过实地考察职工之家、走访企业、访谈工会干部和职工等多种形式,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途径。

福州市目前之现状

近年来,福州市各级工会坚持“三个一批”分类指导,推进基层工会职工之家建设,努力建设职工满意信赖的职工之家,不断增强职工群众对工会改革的获得感。

(一)坚持“三个一批”分类指导。在每年“选树一批、提升一批、转变一批”目标的指引下,福州市总工会全面推进“建家”活动。目前,全市基层工会“建家”活动开展面达92.9%、合格面达84.7%、优秀面达9.5%。转变一批落后单位,截至目前全市开展职工之家建设单位1.4万余个;提升一批达标单位,以非公企业为重点,积极培育各级先进、模范职工之家,联合县(市)区、产业工会已对1000多家职工之家建设工作开展考核;培育推广一批职工之家建设先进典型,打造福州市基层工会职工之家建设品牌集群。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先进(模范)职工之家1209家,其中市先进920家,省模范职工之家213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76家。

(二)开展“会员评家”试点工作。精选百家企业工会开展示范性“会员评家”试点工作,向每个试点单位划拨专项工作经费2000元。在试点工作中细化“会员评家”的主要内容,围绕基层工会的主要职能和业务加以详细说明或具体量化,引导试点工作坚持原则、明确方向。规范“会员评家”程序,以会员评议为主题,结合工会自查、党政评价及上级工会核查,确保评家工作落实到位。通过试点,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提高会员对工会及工会主席(副主席)工作的认可度,建立以职工满意为导向的工作评价机制,推进工会组织群众化、民主化建设,提高基层工会职工之家建设整体水平。

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福州市职工之家建设还存在基础“薄弱化”、内涵“单一化”、考评“形式化”、地位“边缘化”等问题。

(一)工作基础“薄弱化”。随着社会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新业态发展方式和职工群体就业方式发生变化,工会组建和职工之家建设并未实现全覆盖。目前,仍有部分基层单位尤其是非公企业未建立工会,未开展职工之家建设,基层基础仍然较为薄弱。

(二)建家内涵“单一化”。在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加快的背景下,职工的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出现分化,职工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而部分基层工会职工之家建设还只停留在硬件建设上。场馆建筑气派,文体设备齐全,但软件建设却还差强人意,建家的内容太过单一,缺少“家”的氛围,无法真正满足职工的需求。

(三)考评机制“形式化”。上级工会暂未适应企业组织形式、职工队伍结构和劳动关系的变化,仍用一刀切的量化标准,导致部分基层工会职工之家建设沦为形式。一条条建家指标让有条件的基层“依样画葫芦”,没有条件的基层“望指标兴叹”,职工之家建设成效没有落到实处。而实践中,也仍存在上级工会为了完成任务指标、为了“争先进”,向下压任务、定指标,一级推一级的情况。基层疲于应付上级的各类检查,没有精力真正为职工服务。

(四)地位作用“边缘化”。部分基层工会存在感低,职工之家建设作用发挥不明显,职工认可度低。这种现象在小微型企业特别突出,企业职工人数少,老板个人权威极大,在工会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重效益、重结果、轻过程、轻利益的情况,这些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职工对职工之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职工无法产生主人翁意识,不在乎、不参与职工之家的建设,职工不认可工会能够发挥作用。

原因分析

(一)企业主观认识上存在偏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工的诉求也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但部分基层单位尤其是微小非公企业行政方并没有充分认识职工之家建设的重要作用,存在着主观认识偏差,不够重视工会工作,导致职工之家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影响职工的满意度与美誉度。部分企业行政方虽然已经认识到了职工之家建设是重要的群众工作形式,但是也未能意识到工会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基层工会软件建设仍有欠缺。随着80后、90后大量新生代职工的出现,工会服务对象的特点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而目前,大多数基层工会职工之家建设存在注重钱物方面的救助、文体活动设施的配套,而对新媒体技术手段运用不够、对职工精神需求关注不足的问题。有设备,有场馆,但没有人才,没有氛围,这部分基层工会软件建设的欠缺,很大程度上影响职工之家建设工作实效。企业工会大多数未配备专职工会干部,尤其是非公企业,主席通常由中高层管理人员兼任,工会委员通常由中层管理人员、车间班组长或一线职工兼任,繁忙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任务使其应接不暇,难于专心工会工作。工会干部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基层工会干部受制于时间、精力不足,加之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的职工流动性大、变动频繁,难以保证职工之家建设实效落到实处。

(三)基层工会经费保障力度不足。从福州市看,机关事业单位工会经费均可足额拨缴,在经费使用、活动方式等实际操作层面还有很多困惑。一些非公企业也不能依法足额拨缴工会经费,有的甚至没有设置独立工会账户,开展活动所需经费必须过行政批准,使得职工之家建设缺乏经费保障,与职工期盼存在较大差距。

(四)上级工会指导服务不到位。当下,基层工会工作的综合环境日趋复杂,工作内容多样化,对上级工会服务指导的能力、内容、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实践指导基层工会职工之家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指导浮于表面、脱离实际、口号震天响、指标满天飞的现象,这令基层工会苦不堪言。据不完全统计,涉及基层的工会工作大项就有近20项,小项多达70多项。上级工会各个职能部门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重点,让基层工会处于没有时间、精力做好工会工作的尴尬处境。同时,产业工会和地方工会“抓的是一样的工作,用的是一样方式”的重复指导,几十年“念同一本经,干一样活”的机械服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基层工会的工作效率,导致建家成效不理想。

若干思考

通过长期对基层工会职工之家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推动基层工会职工之家建设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思想引领,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1.改进企业观念与认识。企业行政方是企业发展的引领者同时也是决策者,当企业行政方充分认识到工会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并给予很大的支持,那么才能顺利的开展工作,构建良好的企业工会环境。

2.带领基层工会保持政治定力。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成为追随核心、拥戴核心、捍卫核心的中流砥柱,百折不挠、忠实可靠地履行引领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

3.引领职工把握正确方向。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在职工文体活动中强化思想性、教育性,引导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汇聚起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二)激发内在动力,满足职工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满足职工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是基层工会职工之家建设的重要目标。工会如何始终同职工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需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就要求始终强化职工之家建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始终重视调动工会干部的积极性,激发基层内在动力,破解职工之家建设软件欠缺问题。

1.健全完善“会员评家”机制。职工之家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归根到底还得生活其中的职工最有体会、最有感触,也最有发言权。要以职工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拥护不拥护为标尺,健全完善“会员评家”机制,尊重会员的主体地位,以职工需求为工作导向,努力建设职工信赖的家;要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建设,激发基层建家内在动力与活力,保持常建常新、蓬勃发展,努力建设富有生命力的家。

2.落实基层工会主席工作津贴制度。津贴制度的落实,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基层工会主席的职业荣誉感,促进基层工会主席有效履职,促进职工之家建设迸发活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从2017年起,福州市试行在非公企业先进(模范)职工之家中试行兼职工会主席、副主席发放岗位津贴制度,充分调动非公企业工会干部积极性。

3.推动网上工会打造。通过建设“网上工会”方便职工群众,达到“职工尽量不要来,最多来一次,服务并不少”的水平。同时要加强打造“虚”“实”结合的工会服务网络,鼓励各基层工会在职工之家建设过程中,开设工会微信公众号或在企业微信公众号上设立工会工作栏目,即时推送各类工会活动信息,开通各项服务功能,让职工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工会的关怀、享受到工会的服务。实现“点对点”的精准服务,突破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

(三)深化工会改革,推动改革创新向基层延伸。

1.以“转职能”为切入点,巧用“加减法”,做实资源整合。避免工作打散枪,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重点,统一各个职能部门的资源,形成合力,将涉及基层的工作整合到职工之家创建当中,打造基层工会的综合品牌——职工之家。首先要做好“减法”。减去职工不拥护的事项;减去不是职工要求最迫切、企业不支持的事项;减去不是基层工会所能做的、不应当列入工会“责任清单”的事项。其次要做好“加法”。增加基层工会结合实际开展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为职工之家建设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增加上级工会推动职工之家建设的“干货”,真正做到人往基层走、心往基层想、物往基层使。

2.以“转方式”为着力点,上下联动,突显集群效应。从“我要基层做什么”发号施令式运作模式,转换为“我们究竟能为基层做什么”。首先要在“带”字上下功夫。带动基层用法治思维谋划工会工作、用法治方式推动工会工作、用法律武器维护职工权益。在“中层设计”上,发挥设(区)市一级工会的辐射引领作用,为基层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可借鉴的典型和可延伸的范式,带动基层创造性的打造工会品牌,形成上下联动、上下互动的产业链条,将上级工会的工作通过职工之家建设延伸到职工群众当中去。其次要在“代”字上做文章。基层工会无力解决的问题,上级工会通过依法监督、代理协商等方式,代表基层履职尽责。例如,基层无力解决的经费问题,上级工会就要加强“源头参与”,代表基层提请同级党政或上级工会帮助解决,力求通过完善经费使用与管理的实施细则、建议逐步提高工会经费在基层的留存比例、加大项目化定向补助等渠道,为基层工会职工之家建设争取更多的经费保障。同时尽力“协调配合”,代表基层工会与企业行政方加强沟通,根据不同所有制企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加大工会经费使用和管理的培训、指导和监督力度,让基层工会敢用、会用、用好工会经费。通过依法“代理”,不断提升基层工会的战斗力,进而形成共生共赢的“集群效应”。

3.以“转作风”为落脚点,竭诚服务,做真“娘家人”。落实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职工之家做实、把“娘家人”做真。首先要校准服务标准。从根本上、整体上实现向服务型工会方向的转变,把服务确定为工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在工作理念上突出服务,工作重心上转向服务,政策措施上聚焦服务,检验评比上彰显服务,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创新服务载体、建立服务机制、构建服务格局、落实服务责任。其次要致力创新发展。根据基层变化了的实际,审视工会的体制与机制,破除几十年“念的是同一本经,干的是同一样活”的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思维定势,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大胆改革创新。第三要做职工最可信赖“娘家人”对标服务标准,提升工会工作质量和效能,最终决定因素还在于人。广大工会干部要时刻把职工群众利益挂在心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要从职工群众立场出发,把职工群众意愿作为工作的“风向标”,把职工群众评价作为工作的“试金石”,自觉把群众工作的“软任务”转化为“硬责任”,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干部是最可信赖的“娘家人”。

猜你喜欢

工会工作职工群众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工会
把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会的使命担当
工会工作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对工会工作领导的思考
浅析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的能力
如何提高做好职工群众工作的能力
新形势下做好工会工作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