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维度中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2020-03-11马抗美
马抗美 高 莹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0088)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工作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和政治优势,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生命线”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153“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1]12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现实特征相结合,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对于深入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历史维度:总结历史经验,夯实传统底蕴
中国共产党独创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能够契合中国的时代发展条件,不断整合社会新思想,成为引领时代精神的风向标。由此看来,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需要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洞察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纵观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而不是简单地局限于某一个特定时刻,要有全局眼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判断与结论。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之时就开始有了思想政治工作,其间经历了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终才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历史发展实践相关,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1)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时期我们党建立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部等组织,开办工人夜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各种报刊等,开展了多种贴近群众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时期党的工作重点是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制定政治工作文件和规章制度,如1929 年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奠定了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原则和理论基础,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时期党的工作重点是抓党内思想政治工作和建立抗日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制定了许多重要文件,如《关于新阶段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报告》等等;同时还加强了党校建设和各类军校的建设,注重干部的教育和培训。(4)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紧密结合党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在创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策略性、发挥激励机制等方面独具特色,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执政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八方面:一是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科学概念;二是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三是提出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四是提出了培养又红又专和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五是提出了要把转变世界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六是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时期必须坚持批评与表扬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和方法;七是提出工、农、商、学、兵、政、党,都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八是提出在全国要普遍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以及专门的政工机构和宣传网络。毛泽东强调,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要坚定政治立场,就必须进行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2]1038-1040。由此看出,坚持思想教育的政治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调查研究、说服教育的方法是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际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指出:“我们一定要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2]1038-1040)强调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上,邓小平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要服务服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思想环境。邓小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立场,不搞争论,只能说服,用事实说话,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3]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也做了比较充分的论述,集中主要精力抓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创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会,阐明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诸如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指导,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等等。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新的理论突破,在新时期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在总结我党长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式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开始走上科学化道路,同时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67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新任务,习近平同志依据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在积极吸收以往的优秀经验成果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形成了创新性的理论体系,蕴含着深刻的逻辑理路,推动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由此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延续的过程,它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党的工作的“生命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紧密结合不同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反映中国现实,扎根于人民群众,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与需要,并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打动人心,凝聚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绝不局限于纯粹的理论灌输,也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而是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并且在实践基础上,自身的理论逻辑日益清晰,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内在的特点。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成为支撑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石,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理论维度:拓展理论视野,凸显当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4]10新时代,不仅蕴含着我们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且也意味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依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而变化,不断推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回应中国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全面系统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创新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建设路径,由此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促进人才自身成长成才需要的实践功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极大的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指南。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新定位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赋予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新内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新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指社会群体对其成员施加的一种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方向性、导向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但最能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则是政治教育。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目标在于塑造人的政治灵魂,使之成为符合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坚定政治方向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5]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又强调,“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6]因此,一支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能够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才队伍是必不可少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都在按照自己的政治标准培养和选拔人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坚持鲜明的政治原则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7]为此,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显得极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这“四个服务”不但是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而且集中体现了当今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只有坚持这一目标,才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把人民群众凝聚在伟大的事业中。
(二)思想政治素质的新要求
在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中,思想政治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方向和政治观念的综合体现,既决定了人才基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为人才确定服务对象和确立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提供方向,又对促进国家政治文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人才成长和发展中最强有力、最持久的内在动力。因此被称作是人才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指南针”。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的政治品德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向性问题。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纵然知识再多、能力再强,一旦缺乏坚定目标和正确方向的指引与规约,将难以发挥人才应有的正能量作用,相反可能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是祸国殃民的危害者。[8]只有方向正确,人才的战略资源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就人才个体而言,只有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民族振兴的宏伟事业结合起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才能爆发出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反,政治素质一旦缺失,人才队伍就会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十九大报告关于选人用人要突出政治标准的论述,在理论上明确了政治品德是对人才品德的首要要求,确立了政治品德在人才“德”中的统帅和灵魂地位,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不断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素质的内涵、功能以及形成规律等问题,构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新机制,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拓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诠释了对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以实事求是的理论态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不仅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而且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从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9]等十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行动路线;提出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始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重要的理论内涵和显著的实践成果,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丰富和生动的内容,对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凝聚人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新模式
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10]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服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目标。那么,在新时代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这一育人目标呢?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着对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的新概括。
一是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现代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服务社会发展,但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才培养。新时代中国大学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关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11]5大学要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要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二是要在“贯通”二字上下功夫。“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12]94育人和育才是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多方面,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机融入到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环节,才能产生实效。首先,要实现组织领导的“贯通”。高校党委要统揽全局,“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次,要实现理论指导上的贯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要把这一成果贯穿于每一个课堂、每一项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第三,要实现工作内涵的贯通。按照人才品德的形成规律,既要把握住政治品德塑造这个根本,又要注意到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培育,最终达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目的。第四,要实现工作方式上的贯通”[13]。简单生硬的说教、单向度的强行灌输,是不会产生效果的。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13],按规律办事,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三、实践维度:立足当代实践,体现时代特征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4]2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每一个观点和理念,无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新特征、新矛盾的新判断紧密相连,紧紧扣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充分体现出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一厚重基础,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一)紧扣时代脉搏
习近平总书记说,“既要着眼长远,打好基础,建好制度,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扎实工作。”[14]中国共产党独创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一刻也不能脱离中国国情。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每一个创新,也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新特征、新矛盾、新判断的深刻理解和概括。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要继续保持生命力,就必须把准时代的脉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善于发现和总结人民群众关心和关切的热点问题,并作出积极有效的回应。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如果脱离群众,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喜怒哀乐,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根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面对千变万化的国内国际形势,人们的思想也是处于高度活跃状态,会随时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困惑。当问题出现或矛盾激化时,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是不可缺位的,但更需要的是主动作为。因此,只有在与各类群体的密切接触中,才能了解人们的所思所想,发现其兴趣点和关注点,及时回应其内心的困惑和期待,才能与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形成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在平等对话中求得共识。
二是要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发掘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弘扬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艰苦探索和宝贵经验,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解释力、说服力、感召力,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从而调动人们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25。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而科学的发展既包括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过程是人的各种文明能力尤其是精神文明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15]。区别于经济建设等其他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思想政治、道德法治上不断引领人的思想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一方面要将个人的需要与多数人的需要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将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提高人民对社会进步的收获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有机结合,只有激发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从人的尊严、权利、需要和发展出发,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尊重其个性发展,为人才施展才华搭建舞台,为人才全面自由发展铺平道路,在平等的前提下与人才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在潜移默化之中,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化为人才自身的动力,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重要作用。
(三)分类指导,提高针对性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计划经济下人员的单位终身归属已为合同、契约所取代,利益分化越来越明显;人才流动日益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调节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8]人才的成长成才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也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变化都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注重市场规律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研究,并自觉运用规律性认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思想行为特征。习总书记曾在不同的场合深刻阐释了新闻人才、政法人才、军事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校人才、青年人才等不同人才的素质要求,特别强调了思想政治素质培育的侧重点。因此,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分类实施,在准确掌握不同群体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新情况、新问题,细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切实增强实效性。
(四)在实践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诸多挑战,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尤其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肥沃土壤,而不断推出创新性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特性和价值性的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的共同使命。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再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也必须遵循这一方法论原则,把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经验总结提炼出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同时,在对思想政治教育重大问题的研究中,促进理论创新,以创新性理论成果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基础,因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立足国情、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以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为原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新时代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