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与灵性融合:大学的永恒守持与选择

2020-03-11侯长林

贵州社会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灵性理性大学

侯长林

(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人类社会的组织林林总总,但据美国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统计,世界上寿命最长的组织则是大学和宗教团体。

那么,大学为什么能够基业长青?笔者以为是因为人类将自己天性中最优良的禀赋——理性和灵性,植入了大学组织机体乃至于其灵魂之中,使其成为了推动大学前进和不断修正自己的不竭动力。

一、关于大学理性与大学灵性研究的回顾

我国对大学理性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有学者研究了大学理性的起源,认为大学理性起源于中世纪大学。[1]有学者研究了大学观念理性、组织理性、制度理性等,认为观念理性就是解决对大学的认识问题,组织理性就是构建有利于其目标实现的组织,制度理性就是通过制度构建大学的规范,文化理性就是大学的文化自识、文化自律和文化自觉,学术理性包括学术自由、学术公平、学术道德以及学术传播。[2]有学者研究了大学理性与责任等问题,认为大学只有依据自身固有的理性原则对重要的社会问题给予回应才能适切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3]还有学者对大学理性设计进行了考察,认为理性设计是一把“双刃剑。”[4]尤其是张学文和眭依凡均对大学理性做了深入而又系统的研究,并且集中体现在其各自出版的《大学理性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和《理性捍卫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著作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大学理性的理论体系。

相比大学理性研究,我国对大学灵性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不过,还是对大学灵性作了一定的探讨。有学者对大学生灵性的结构模型及其灵性教育进行了研究,认为大学生灵性与自我和谐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精神成人的根本内涵就是自己灵性生命的觉醒。[5]一些学者对大学灵性的基本概念、特点、价值和意义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大学是充满灵性的共同体,其创造的动力来源于灵性,[6]因而灵性既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7]也需要成为大学的组织特性,并应从教学、科研、管理与环境四个维度着力,积极构建大学灵性的体系框架。[8]还有学者对大学灵性文化及其大学灵性与人文教育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大学灵性校园文化对培养学生发现、认知、理解和反思能力有重要影响,[9]并且大学灵性教育与大学人文教育紧密关联,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范畴体系。[10]

但是大学理性与大学灵性的融合问题,至今没有发现专文进行讨论。

二、理性与灵性是人的天性中最优良的禀赋

(一)理性决定人的灵魂善恶

“理性”(rationality,reason)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逻各斯”,一般是指逻辑推理的能力和过程,还有人认为其原初意义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精神。理性的特点有自觉性、被引发性、可预期性和稳定性等。理性的种类繁多,比较通用的表述就有纯粹理性、实践理性等。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苏格拉底(Socrates)把哲学由天上拉回到人间,并常常教导青年要“认识你自己”[11]。“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就是他关注理性伦理思想的表现。柏拉图(Plato)的“马车之喻”形象地阐释了他的理性观:人的灵魂由欲望、理性和激情组成,如果灵魂是一架马车,理性则是马车夫、欲望是桀骜不驯的顽劣之马、激情是温驯之马,人的灵魂是善亦或是恶,取决于能够控制马车的马车夫,即理性。[12]165-170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善恶是由其理性决定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更加重视理性,他“不仅做到了理性的至高无上还将理性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3]他提出的“人是理性动物”[14]的论断影响深远。既然人是理性的动物,自然其理性就是人与身俱来的天性。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也给予理性以崇高的地位。他在其自撰的墓志铭中所刻的“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15]的“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就代表着康德一生孜孜以求的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他在柯尼斯堡大学关于教育学的讲座中明确指出,人类要运用自己的理性,尤其是“应该将其人性之全部自然禀赋,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从自身中发挥出来。”[16]3这就告诉我们:第一,理性乃人类自己之理性,即是人性中的理性。第二,人类理性是能够将人之全部自然禀赋发挥出来的重要工具。

(二)灵性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

“灵性”(Spirituality)一词,最早出自于拉丁语 Spiritus,其意义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最初的含义为“呼吸”,公元5世纪基督教中的“灵性”(Spiritualitas)则是用来指上帝及其神灵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目前,人们对灵性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灵性,既指人之灵性,也指动物之灵性,甚至包括自然物体之灵性,比如水之灵性、山之灵性等;狭义的灵性,是指人之灵性尤其是指人的“心灵层面中居于高端的、具有超越性且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能够产生智慧的存在、状态或力量,而不是技能、知识和智慧本身。”[6]也即是说,灵性包括三个方面涵义:灵性是人的心灵层面的存在;灵性是居于高端且具有超越性的存在;灵性是能够创造技能、知识和智慧的存在。

灵性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偏正结构,“灵”是修饰、限定“性”的。就狭义而言,性,是人之性,而非山川草木之性,也非一般动物之性。灵,是人之灵。在《汉语词典》(第三版)中,可以查到除灵性外由“灵”字开头组成的词汇有“灵活”“灵异”“灵敏”等34条。在这些词汇中,绝大部分是褒义词或接近褒义词,没有贬义词,也就是说,“灵性”所表达的更多的是肯定或赞美等含义。灵性一词中的“灵”,也不例外,甚至更直接,就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代名词。考察现代汉语中与灵性一样属于偏正结构的与“性”相连的词,没有哪一个能够比灵性更能表达人性之美好。比如“惰性”“野性”“兽性”等是贬义,“个性”“本性”“阴性”“异性”等是中性词,属于褒义词或接近褒义词的在《汉语词典》(第三版)中查到除灵性外还有9条,具体是“韧性”“悟性”“天性”“血性”“理性”“良性”“德性”“柔性”“知性”。属于贬义词和中性词的自不必说,在这些褒义词或接近褒义词中,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没有哪一个能超过灵性。

英国学者达纳·左哈(Danah Zohar)和伊恩·马歇尔(Ian Marshall)在其著作《灵商:人的终极智力》中认为,在智商和情商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种“商”,即灵商(Spiritual Intelligence Quotien,SQ)。灵商既是对事物本质的灵感、顿悟和直觉思维能力,也是一种智力潜能。它源于自我的深层中心,并且“植根于量子真空所有无限潜能之中”[17]306,即有着无限的潜能。因此,人类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灵商无限的潜能提出和解决现实生活中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尤其是可以利用它在更为宽广和更为丰富的能够实现人生意义的环境里安排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实现其价值,并最终使自己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总之,智商和情商的有效运转,需要以灵商为基础,灵商“是我们的最高智力”[17]5。其实,灵商还不仅仅是最高智力,灵商就是灵商本身,它已经是独立的阶层,独立的种类,独立的存在,就像灵性不是技能、知识和智慧本身一样,而是超越技能、知识和智慧的客观存在。为此,有学者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人所拥有的天性中,“或许我们就可以认为灵性就是人灵魂中最优的部分,而灵商即是人的‘商’中最优的一商”[18]17。

三、大学是理性与灵性的有机统一体

(一)大学是理性的组织机构

对大学理性的认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读,比如英国高等教育理论家纽曼(Newman)认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19]1,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Whitehead )认为,大学是充满想象力的机构[20]118,美国高等教育理论家赫钦斯(Hutehins)认为,大学是一个独立思想的中心[21],加拿大文化学家雷丁斯(Reading)认为,大学是一个各执己见的共同体[22]172。在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Jaspers)看来,大学就是一个理性王国,其大学宗旨就是在这个理性王国的领地之内,“引导每个人开辟知识的疆土,引导学生无论在作什么决定的时候都能够反躬自省……达到最清晰的自觉。”[23]84在这里,他将大学视为一个理性王国,在这个理性王国里培养理性的人,尤其是培养具有最清晰的自觉理性的学生。

在我国,张学文认为,“大学理性就是大学在其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中对外部世界达到最完全认识的能力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24]22他进一步认为,大学理性是大学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特征,既是大学的历史传统,也是大学的现实追求,还是一种大学哲学观与方法论。正因为他把大学理性看得如此重要,所以,他认为大学是人类长期坚持守护理性的产物,因而大学既是学术共同体,也是 “理性共同体。”[1]他还认为历史上任何一种高等教育机构的产生都是理性繁荣的结果,大学哲学基础中的认识论“就一直是大学理性的核心问题和中心议题。”[24]74眭依凡认为“大学是一个理性的组织”,并具有很大的自我完善的能力,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作用已不仅仅是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已经变为引领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25]在此基础上,他对大学观念理性、大学组织理性、大学制度理性、大学文化理性和大学学术理性等大学之具体理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阐释,揭示了大学理性的运行规律。综上所述,大学理性作为大学的认识能力及其表现,不仅存在大学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且存在大学组织的方方面面,即大学组织就是一个由理性组成的组织机构。

(二)大学是充满灵性的有机体

灵性是大学创造或创新的源泉动力。人性中的灵性或灵商蕴藏着人所具有的无限潜能。人的创造或创新就来自于人的灵性或灵商。在怀特海看来,我们所处的大千世界,包括大学,都是有机体。既然是有机体,就必然与“过程”相联系,而有机体的生命过程又必然内含有生成、目的、创造与享受等内涵,即创造性与人所蕴藏的潜力紧密相连。[26]那么,在大学这个有机体中,能够产生创造性的真正的潜力在哪里?当然,就在大学灵性。何谓大学灵性?也就是指“大学内在具有的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产生智慧的存在、状态或力量。”[6]即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产生智慧的存在、状态或力量不是存在于大学之外而是存在于大学之内,是大学这个有机体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国生物学家高等教育家阿什比(Ashby)曾指出:大学“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27]7即大学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传宗接代的功能。大学生在不断成长并不断进出,大学教师也在一代代更新,而大学则长久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大学有其独特的遗传基因和生命机制。这种遗传基因之一,就是灵性。

尽管灵性是人的与身俱来的天性,但由于每个个体在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其拥有灵性和灵性拓展的可能性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而言,知识水平与灵性指数大致成正比,即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社会群体,灵性指数也相对较高。婴幼儿天性明显,有丰富的灵性潜能,但是由于智力有限,灵性拓展能力相对不足,其灵性指数偏低。大学教师及其学生则不一样,由于在人类社会群体中知识文化水平最高,因而其灵性指数相对较高,所以,无论是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还是行政管理,都会赋予大学校园中的文化生态及其环境以更高的人性意义与灵性光辉,反之,大学师生灵性的唤醒与拓展也会受其校园文化生态环境所蕴含的灵气或灵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共生共容关系让灵性在大学中无处不在。”[6]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大学校园其实也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场所。

大学既是由理性组成的组织机构,也是一个充满灵性的有机体,因此,大学是理性与灵性的有机统一体。

四、理性与灵性的融合才是大学的永恒守持与选择

(一)理性与灵性共处于大学的统一体之中

由于过去对大学理性与大学灵性的研究是分别进行的,大学理性的设计与大学灵性的培育也是分别实施的,因而在人们的印象中,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两者本来就共处于大学的统一体之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同的大学由于各自的办学定位及其办学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其所拥有的理性与灵性指数也确有差异,但是只要是由具有理性与灵性的大学教师及其学生组成的大学,就一定有理性与灵性存在,比如前面讨论到的大学观念理性、大学组织理性等也均有其对应的大学观念灵性、大学组织灵性等存在。可以说,大学就是理性与灵性的结合体,并且更多地是一一对应地存在于大学之中的,就大学的学科来说,如果说大学学科的科学精神更多地体现理性,那么,学科的文化精神则更多地体现灵性,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多地体现理性,人文社会科学则更多地体现灵性,如果说社会科学更多地体现理性,人文科学则更多地体现灵性,如果说哲学更多地体现理性,文学艺术则更多地体现灵性……用“更多地”进行限定,就在于其中任何一个“更多地”体现中也都包括着另一方面,这另一方面只有多少和程度的差异。比如数学、物理等是自然科学中比较典型的理性色彩很浓的学科,但没有人敢否定数学灵性和物理灵性的存在,如果没有数学灵性和物理灵性的存在,就很难出现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发现与创造。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最具理性特征的学科,但同样有激情充盈其中,有灵性充盈其中,比如哲学中的惊奇、顿悟、灵感等,就是哲学之灵性的具体体现。若非如此,哲学就不会超越论证的干瘪而走向丰盈,就仍然会把具体经验和科学的研究与灵性等当作毫无相关的东西加以拒绝或排斥,也就不会有哲学的快乐发生[28]II-III。

(二)大学之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内含理性与灵性的融合

理性有很多优点,也有诸多不足,属于哲学中那些本质上充满冲突的概念之一。随着理性的工具化、机械化和实证化等表现日益明显,作为以攻击理性这些缺陷的非理性思潮也就相应诞生。所谓非理性,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世界中混沌的无序的精神现象,包括人的情感、意向、潜意识、欲望、本能、信念等精神力量,以及人的感觉、直觉、表象、灵感、顿悟、想象等能力。非理性就是为了弥补理性之不足才产生的。比如前苏联出版的《简明哲学词典》就将非理性定义为“理性思维所不能理解的、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29]307力量。所以,非理性尽管是作为理性的对立面而产生的,但是非理性与理性又是统一的,即“是人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反映和表现。”[30]正因为如此,从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关注非理性对于理性的补充作用,到英国的霍布斯(Hobbes)和休谟(Hume)强调人的意志、欲望对理智、行为的影响,法国的帕斯卡尔(Pascal)和卢梭(Rousseau)对人的本能、情感和意志的肯定,到德国的康德对理性解决不了人的有关灵魂、道德和信仰等问题的质疑,以及黑格尔(Hegel)的“辩证的思维就是理性--非理性的思维”[24]50的观点和叔本华(Schopenhauer)的“理性只不过是意志所雇佣的向导”[31]等生存意志论观点的提出,都可以看到理性的局限,并肯定非理性对于理性的补充甚至主宰作用。所以,我们的理性活动“不是要排除非理性,而是要理性地说明和运用非理性因素……它在与非理性因素的有机互补中构成生命理性的完整性。”[32]195大学亦如此,不能只强调大学理性而忽视大学非理性,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24]53,要坚持走理性与非理性融合之路。[33]而非理性中的顿悟、灵感、灵魂等均与灵性相似或相近,即灵性属于非理性的范畴。既然灵性属于非理性的范畴,大学灵性也当然属于大学非理性的范畴。所以,大学理性与大学非理性的融合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理性与灵性的融合。

(三)大学之理性与灵性可以优势互补

由于大学理性是关于大学运行及其发展的本质、目的和规律的科学思考与正确认识[34]48,因而大学理性强调逻辑思维、重视科学研究、尊重客观规律、主张冷静思考以及自主慎行、持守价值。正因为如此,大学才成其为大学。理性不足或理性失范,大学的发展会受影响,但如果过度强调理性也会对大学造成伤害,甚至会侵蚀大学的根基,具体表现在:一是理性的自负使大学知识日趋碎片化;二是理性的自负使大学组织科层化现象更加严重;三是理性的自负使大学管理过度精细化。[4]不过,如果引入大学灵性管理理念,管理者就会富有灵性并构建充满灵性的管理体制机制,即大学制度在具有科学性的前提下“兼具文化与灵性。”[6]如果能够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就既能体现理性坚守,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又能体现人文关怀。

大学灵性既要体现在有灵性地开展大学教学,激活技术、知识和智慧,“彰显课堂的灵性,点燃学生潜藏的灵性”[6],又要体现在有灵性地开展科学研究,有灵性地探索技术、知识、智慧,以及打造灵性的管理团队等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发挥灵性之作用。但是由于技术、知识和智慧更多地属于理性,如果没有技术、知识和智慧等理性的基础,就很难会有灵性的产生,因为“在风格之上,在知识之上,还存在某种东西,一种模糊的东西,就好像主宰希腊众神的命运一样”[20]18,即这个神秘的模糊的“力”才是灵性,也就是说,灵性是建立在风格和知识之上的,没有一定的知识等理性基础,就难有灵性的出现。事实上,也应该是这样,比如要培养充满灵性的学生,如果没有一定技术、知识和智慧等理性基础,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要想开展好充满灵性的品德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创造力教育、想象力教育和适应力教育[35],也是不可能的。

五、促进大学之理性与灵性融合的策略

(一)要客观地评价大学之理性与灵性的作用与价值

从大学理性之于社会以及之于大学本身来看,怎么评价大学理性都不为过。因为没有哪一所大学敢说其不需要理性或没有受到过理性的影响,因为理性是大学的根本属性,如果根本属性都没有了,那还是大学吗?但如果要想推动大学之理性与灵性的融合,就必须要客观地评价大学理性,即在充分肯定大学理性作用与价值的同时,也要充分地认识大学理性的不足。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理性自觉地朝与大学灵性融合的方向发展。大学灵性,虽然也是大学的客观存在,但由于人们对其认识较晚,且研究不够,其对社会及大学本身的影响远不能与理性相比。但是要想推动大学理性与灵性融合,也需要对大学灵性做出客观的评价,既要看到大学灵性的作用与价值并充分地肯定,也要看到大学灵性的不足,才能促进大学灵性自觉地朝大学理性融合的方向发展。对大学之理性与灵性有了客观地评价,就能够促使其双方朝对方靠拢,这就能为大学之理性与灵性最终走向深度融合奠定基础。

(二)要将大学之理性与灵性融合的理念贯彻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及各个环节之中

大学是非常复杂的组织,既是理性的,也是灵性的,是理性与灵性的统一体。所以,大学之理性与灵性融合发展本来就是其内在发展的必然选择,即是其本质要求。但由于对其认识不够,需要学校首先在顶层设计中植入大学之理性与灵性融合的理念,并将其贯彻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及各个环节之中。因为大学之理性与灵性的融合,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及各个环节,比如人才培养中有理性与灵性的融合,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也有理性与灵性的融合,以及学科、专业、课堂,甚至大学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木的栽培与保养也都有理性与灵性的融合。与此同时,每一项工作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等各个环节也都离不开理性与灵性的融合。因此,仅仅在学校层面提倡和推动理性与灵性的融合,还远远不够,需要全方位推进,只有浓厚的氛围形成了,大学之理性与灵性才能真正走向融合。

(三)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大学之理性与灵性融合的制度机制

任何一项工作,要想抓落实,仅仅有好的理念还不够,还需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机制,比如大学之理性与灵性融合体现在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机制等。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需要尽可能使这些制度机制成体系,并不断提升广大师生员工的认识水平,促进其对大学之理性与灵性融合理念内涵及其精神实质的理解与把握,不仅使大学理性精神得到进一步张扬和大学灵性天赋得到进一步拓展,更重要的是使大学之理性与灵性进一步走向融合,优势互补,成为推动大学发展与进步的不竭动力,成为促使大学作为世界上最长寿组织的独特基因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灵性理性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借助电子白板构建富有灵性的数学课堂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灵性”
理性的回归
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初论“灵性文学” 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