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
2020-03-11张潆文张友根刘春艳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内科广东深圳518006
张潆文,张友根,刘春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内科,广东 深圳 518006)
脑梗死通常出现在老年人群中,患者通常会伴随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同时也会伴随不良情绪,这均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当前,伴随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这一疾病发生率也呈现出递增趋势,对于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偏瘫症状单纯用药治疗无法使机体功能得到有效改善[1]。据相关研究显示,针对脑梗死偏瘫肢体需要开展康复训练,这样才能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对脑梗死患者需要强化对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做好护理干预工作[2]。本研究择取60例脑梗死患者,分析在脑梗死护理中应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018年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6~78岁,平均(66.36±10.12)岁;病程为1~6年,平均(3.23±1.12)年。研究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7~79岁,平均(66.40±10.20)岁;病程为1.5~6年,平均(3.30±1.20)年。两组性别、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行以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护理、用药指导、健康教育等。研究组患者基于常规护理行以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以患者病情为依据制定康复护理计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开展,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变换体位,并予以肌肉按摩,以肌肉状况为依据对按摩强度和时间进行确定。同时对患者患肢开展康复训练,从手指开始进行肌肉训练,待患肢功能有所恢复之后可指导患者开展坐位训练;抬高患者床头,方便患者保持坐位练习,之后下床利用轮椅持续进行坐位训练,并以患者实际情况为准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待患者肌力恢复至能够站立阶段可开展站立训练,先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之后逐渐减少协助,并延长站立训练时间。最后开展行走训练,初始阶段由护理人员搀扶,之后逐渐过渡到自行行走。
1.3临床观察指标:通过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估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越高则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Barthel)评估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越高则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评估两组住院时以及出院时的肌力水平,分为1~4个等级。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住院时以及出院时肌力情况对比:住院时两组患者的肌力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肌力均优于住院时,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以及出院时肌力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脑梗死属于脑血管疾病之一,在老年群体中比较常见和多发,通常是因脑部出现缺氧、缺血以及坏死等症状而导致[3]。发病之后,患者通常会出现偏瘫症状,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也影响其生活质量[4]。本研究中针对脑梗死患者行以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并与常规护理作对比,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提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同时出院时两组肌力均得到提升,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效果显著,可以使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得到改善,同时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肌力恢复有促进作用。脑梗死患者脑部动脉硬化是基础,患者临床表现以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眩晕等为主[5]。对脑梗死患者行以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可以对大脑皮层功能感受产生刺激,使脑部对肢体功能的控制作用得到强化,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6]。另外脑梗死患者通常情况下病情相对严重,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定时翻身、变换体位,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肢体长时间受到压迫而产生褥疮等现象。另外对患者予以按摩,可以使患者机体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同时可以使患者肢体肌肉状况得到改善,为肢体康复提供支持[7-10]。
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功功能,同时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患者肌力恢复,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