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与媒体应对研究
——以“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为例
2020-03-11郭翠玲安淑月
郭翠玲,安淑月
(1.兰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2.上海交通大学 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220240)
近几年来,新闻反转屡见不鲜,它挑动受众神经,也引发了社会和新闻界的思考与讨论,甚至有媒体开始总结年度反转新闻,“无反转不新闻”成为社交媒体时代的真实写照。在反转新闻事件中,媒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为案例,分析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和自媒体平台三种不同类型媒体平台在事件发展不同阶段的表现和所扮演的角色,探究媒体是否在追求新闻真实性,是否坚持了客观平衡理性报道,是否成功引导社会舆论。
一、后真相时代的反转新闻
(一)后真相的时代内涵
“后真相”,初始含义为“当真相被披露后”。1992年美国《国家》杂志在一篇有关海湾战争的文章中用到了该词,并赋予它“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的语义。2016年8月,在英国学者戴维斯的《后真相政治时代》里,“后真相”作为一个政治学概念被再次提起。该文章认为在以往的自由民主社会中,事实居于神圣地位,每当民主跑偏,民众都会诉诸事实,但是在当代社会,事实逐渐失去主导社会共识的地位,这种普遍的感觉让人们意识到我们已经步入后真相政治。同年11月,《牛津词典》将“后真相”列为2016年年度词汇,《牛津词典》对该词的解释是:“在指定环境中,客观事实的叙述往往不如诉诸感情更容易影响公众。”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和出人意料的美国大选结果正是“后真相”新含义的真实写照,自此以后,该词的使用频率呈爆发增长之势。
在后真相时代,信息传播也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特点。一是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复杂。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介组织对传播技术拥有垄断权,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随着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来自各行各业、拥有不同文化程度、知识背景、宗教信仰等的人都可以通过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发布新闻事件或者发表对某一热点事件的看法,新闻只能由传统媒体刊发、传播技术由传统媒体垄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二是传播内容偏向主观。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传统媒体“把关人”作用的削弱,传播系统中的信息内容也容易丧失客观性,感性占据理性的上风。一方面,部分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的从业人员新闻专业素养良莠不齐,他们很容易将情绪和立场作为筛选信息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部分传统媒体为吸引眼球,增加销量或点击量而迎合受众情绪,为追求新闻时效性而忽视对信息的核实等,这些都将直接导致传播系统中的信息偏向主观,加剧情绪对信息选择的影响。三是社交媒体成为主要渠道。目前,网络社交媒体高速发展,新闻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平台、多媒体的态势,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并存,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以其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逐渐占据优势地位,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共享信息、发表评论、转发文章等。四是公众缺失理性。过去,人们会由于信息匮乏而产生不确定感;现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公共舆论空间去中心化,人们置身于这个众声喧哗的场域,没有了“上帝视角”“吾谁与归”的价值缺位和情感缺失给他们带来了另一种不确定感。因此,在互联网的公共领域,很多时候,公众不是在为“真相”辩驳,而是为了寻求共识甚至“站队”。在后真相时代,一个新闻事实是否能被人们选择性接受和理解,最重要或者唯一的衡量标准不再是真假,而是是否符合人们的个人意见或者群体共识。五是“回声室”效应和“沉默的螺旋”效应加剧。“回声室”效应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些信息不断重复,人们就会相信这些信息就是事实的全部。在后真相时代,人们更容易认为大多数人相信的就是事实,而且社交媒体上新闻信息碎片化,信息呈现“病毒式”传播趋势。相较于严肃传统媒体,人们更愿意依赖社交圈获取资讯、分享观点,而社交圈对信息进行了一次“价值过滤”,导致该圈子内的价值呈现相似的特征,呈现“回声室”效应,加之互联网时代“沉默的螺旋”效应日益加强,为了留在社交圈内,相异的声音会逐渐消弭[1],算法推荐技术广泛应用,所以人们很容易进入“信息茧房”。
(二)反转新闻
近几年,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反转新闻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这一现象吸引了学界和业界的极大关注,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话题。但是综观已有的文献,“反转新闻”这一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而权威的定义。学者陆学莉认为新闻反转就是“新闻报道从真到假再到真,或由先从假再到真的传播过程,舆论表征也经历了由矛头指向一方转向另一方的变化态势”[2]。刘航、谢辉将反转新闻概括为“新闻信息经互联网传播,被持续挖掘事实、补充信息,新闻真相扑朔迷离,新闻‘剧情’跌宕起伏,在一段时间内新闻事实、事件情节等内容不断逆转的新闻现象”[3]。笔者认为,反转新闻是指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真相的不断揭露,新闻报道内容呈现戏剧性反差,进而导致公众态度快速转变的新闻传播现象。
反转新闻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事实本身的非完整性和多变性使得追求新闻真实是一个动态和多元的过程。媒介技术的发展将媒体挖掘真相的过程呈现在了受众面前,就产生了新闻反转效果。其次,反转新闻的产生还有其宏观的社会背景和传播技术发展因素。社会处于转型期,民粹主义和犬儒主义带来了互联网场域的众声喧哗,当前我国进入改革攻坚时期,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公民利益诉求更加多样,社会矛盾加剧,部分低阶层群体往往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判断和理解社会问题,因此他们很容易产生急躁、焦虑、不满情绪,或者对官方采取不再信任的态度,或者逃避现实,走向情感营造的乌托邦,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受众群体发生了变革,他们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所以这种民粹主义和犬儒主义的表现很容易通过传播技术在网络上表现出来,使得互联网领域众声喧哗,一味宣泄情绪,从而忽视了真相。最后,新闻各方不同的利益诉求也会增加反转新闻发生的可能性。新闻当事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为获取舆论支持,在公布新闻事实时会对信息有所选择,新闻媒体为吸引注意力,也很容易产生两个错误:一是时效性打败真实性,二是迎合性打败客观性,对信息进行把关,受众往往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基模理解事实,通过自己的信仰、态度、观点、经验来理解、判断、预测事实,同时受“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影响,为了避免被群体孤立,持不同意见的群体容易选择沉默。以上这些都有可能带来反转新闻的发生。
二、“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中的媒体报道
(一)事件回顾
2017年8月31日20时左右,在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榆林一院”)绥德院区妇产科,产妇马茸茸从五楼分娩中心备用手术室坠下,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发后,绥德县公安局对案发现场进行排查,初步排除他杀可能。院方和家属围绕“究竟是谁为孕妇实施剖宫产”各执一词,均认为责任在对方。
9月3日上午,榆林一院就坠楼事件发表声明称,此前建议孕妇家属实施剖宫产,但遭到家属拒绝,产妇因疼痛难忍、情绪失控跳楼身亡,该事件与医院诊疗行为无关。不过家属否认了这一说法,反而表示家属和产妇均两次要求剖宫产,但医生检查后说“马上要生了,不需要剖宫产”,家属还曾托熟人要求剖宫产。
9月4日,院方负责人表示曾三次建议剖宫产,但遭到家属拒绝,还公开了家属同意顺产的签字。
9月6日,榆林一院再次发表声明称家属两次提出“能顺产就顺产”,还公布了监控视频截图,称产妇两次疼痛难忍,向家属下跪,要求剖宫产,表示医护人员不存在监护失位,医院窗台符合建筑安全规范。但是死者家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产妇不是下跪,而是实在疼得受不了而下蹲,之所以同意能顺产就顺产是因为院方表示,即使顺产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也可以改为剖宫产。当日榆林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介入调查。
9月7日,国家卫健委首次发声,发言人表示已责令当地卫生计生部门认真调查核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榆林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发表声明称,该事件与医院诊疗结果无因果关系,但暴露出医院相关人员处理突发问题意识不强、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9月10日,榆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做出决定,对绥德院区主要负责人和妇产科主任停职,责令医院对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9月11日,榆林一院杨院长表示,院方已经和家属达成赔偿协议。
(二)不同阶段的媒体报道分析
1.首发报道阶段(见表1)
表1 “榆林产妇坠楼”事件首发报道
由此可见,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采访不深入,为新闻反转埋下隐患。“榆林产妇坠楼”事件最先由华商传媒集团旗下的四大报社合力推出的一款新闻客户端“华商二三里”报道,但是该报道所引用的消息均来源于“知情者”,在未采访到新闻当事人的情况下就急于发布报道,忽视了新闻所要求的准确性。
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敏感度不足,在事件发生时缺位。所选首发报道的样本中,仅有两篇原创报道来源于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腾讯网和长沙社区通网站对其中一篇进行了转发,其余原创和转载报道均来源于自媒体,尤其是微博。
自媒体平台对新闻事件敏感度较高,传播力强,但是原创报道片面失衡,转载报道信息核实不严谨。在新闻事件一经曝出,“华商二三里”发布第一篇报道之后,自媒体平台就开始转发,并不断挖掘新信息,报道事件新进展。但是在报道过程中存在着失衡现象,所选样本中,大多数自媒体报道了院方回应,而忽视了家属的第一次发声,没有给予当事双方平等的说话空间。自媒体在转载“华商二三里”的报道时未对信息加以核实就全文转发,扩大了不准确信息的传播。
2.反转报道阶段
所选取的反转期间报道样本中,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原创报道23篇,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原创报道14篇、转载报道15篇,自媒体原创报道23篇。其中,自媒体平台原创报道于9月6日达到峰值(16篇);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也于9月6日当天报道原创内容8篇,转载14篇;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对事件的报道于9月7日发布原创稿件13篇。
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媒体平台在不同日期的稿件数量可以发现,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的稿件高峰值要落后于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和自媒体,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的原创报道、转载报道和自媒体的原创报道高峰值具有一致性,反映出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对新闻事件敏感度、新闻报道时效性要弱于其他两者,这可能与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的属性、审核机制等有一定关系。
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是挖掘真相的主力,在事件全貌未明晰之前,更关注对真相的还原和发布专业报道。在23篇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的原创报道中,除两篇报道没有关注事件本身,其余21篇均对事件作了不同角度的呈现。其中,《财经新闻》所刊发的《榆林产妇坠楼至施救间隔21 分钟?家属提出院方施救不及时》和《山西都市快报》的《榆林产妇跳楼追踪:婆媳关系及夫妻聊天记录曝光》两篇报道中,由于未获得院方回复,只报道了家属回应;剩余19篇报道均能够给予当事双方平等说话空间,表现出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在报道真实性、客观性和全面均衡方面的努力。在新闻反转期间,事实全貌未明晰,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报道内容多为事件最新进展,一少部分会针对已经明晰的事实做相关话题讨论,而且在报道过程中,针对医疗行业的专业内容,多数报道会采访权威专家和学者来保证报道内容的科学准确性。总体而言,23篇报道语言较为平实、客观、理性,不偏激。
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是传播真相的主力,不仅积极进行专业的原创报道,而且发挥平台优势,转载高质量稿件,传播真相,扩大权威信息的传播。在新闻事件反转阶段,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发布原创报道共14篇,其中10篇报道均能够给予当事双方同等的说话空间,报道真实、客观。15篇转载报道中,除凤凰新闻网转载的《武汉晚报》评论性文章《生命健康权何时能让自己做主》之外,其他14篇报道均平衡理性。澎湃新闻的《连线榆林坠亡产妇家属,主治医生停职》转载次数最高,其次是财经的《榆林产妇坠楼事件,谁握有剖宫产决定权?》和《新京报》的《榆林产妇坠楼身亡家属医院各执一词》。总体而言,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的转载报道基本给予了双方平等说话空间、采访第三方权威信息以及就相关话题做深入讨论的稿件所占百分比要高于原创报道,这说明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在转载报道时能够认真谨慎辨别稿件质量,助力正确信息有效传播。
自媒体平台是舆论发酵的主要场所,但同时也是未审先判、情绪宣泄的主要渠道。相比于前两者,自媒体平台的相关报道不关注事件本身、对相关话题深入讨论的稿件所占比例更高。一方面说明自媒体平台有利于互动交流,推动舆论不断发酵;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在真相未水落石出之前,自媒体就急于对事件进行判断和评论,而忽视了对真相的挖掘。23篇自媒体原创报道中,有10篇报道或根据已有事实主观推测真相,或言语激愤,斥责死者家属,仅有3篇报道在叙述该事件时能够给予双方平等说话空间。因此总体说来,多数报道在平衡性和客观性方面有所欠缺。
3.后续报道阶段
所选取的后续报道样本中,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原创报道8篇,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原创报道3篇、转载报道7篇,自媒体原创报道21篇。通过对比不同媒体平台的后续报道可以发现,无论是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还是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抑或自媒体都从不同方面对该事件进行了深度反思,符合后续报道的多角度性和深度性。
事件真相水落石出之后,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在关注事件最终处理结果(12%)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追问反思,其中“医患沟通和剖宫产的决定权”(50%)是其讨论的重点话题,同时关注我国医疗制度(13%)并通过分析、评判媒体在该事件报道中的表现(13%)来为其报道把脉。综合而言,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的后续报道:积极引导舆论,话题更具专业性和严肃性,能够站在一定高度反思社会制度层面的社会问题。
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与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的话题分布具有一致性,二者相互配合,扩大真相和主流舆论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与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一样,在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的后续报道中也重点关注了事件最终处理结果(40%)、医患沟通和剖宫产决定权问题(40%)。除此之外,无痛分娩问题(10%)和院方过失(10%)也在其探讨之列。在该类平台的3篇原创报道中,有2篇关注该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而央视新闻的报道《央视独家采访:陕西榆林产妇坠楼事件在场人员还原事情经过》在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上转发次数最多。
自媒体平台在其20 余篇后续报道中,忽略对新闻真相的关注,出现多篇“烂尾新闻”,但是反思话题多样,更加平民化,更具人文关怀。自媒体报道除回顾事件、分析各方责任(19%)之外,关注的话题较多且分散,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呼吁对孕妇多一些理解和人文关怀”(33%)、“生育、婚姻、家庭关系”(29%)等问题。梳理舆情传播过程(5%)、反思网络暴力(5%)、分析院方过失(9%)也在其探讨之列。与前两者媒体平台相比,自媒体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贴近受众心理,报道更有温度。但其忽视了对事件最终处理结果的关注和传播,而是紧追热点发表评论。
4.舆情爆发前后新闻报道分析
蚁坊舆情监测报告显示,从2017年8月31日该事件发生到2017年9月12日该事件平息,媒体关于“榆林产妇坠楼”事件所发布的报道约9400篇[4]。事发后经媒体报道,该事件引发网民持续关注,9月2日网络上形成舆论高潮。9月3日,院方首次做出回应;9月5日,媒体大量报道,医院和家属各执一词,热度持续提升;9月6日,院方公布监控视频,使得热度再次提升,达到制高点。在所选中的舆情爆发前后报道样本中,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原创报道22篇,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原创报道6篇以及转载报道17篇,自媒体原创报道27篇。
通过对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和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在舆论爆发前后,二者报道话题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在事件真相未调查清楚之前,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更多的是在挖掘信息、交代事件最新进展。9月6日,榆林一院公布监控视频,二者均积极跟进报道,针对视频中孕妇是“下跪”还是“疼痛难忍下蹲”进行采访求证。医院先后发布诊疗记录、监控视频等证据来证实自己不是过错方之后,看似医院占据了舆论优势,但是财新网、《新京报》网发布报道分析院方责任,质疑证据不足够充分,如《新京报》网刊发报道《五问“产妇跳楼”事件:榆林一院什么责任都没有吗?》来分析医院方面应负的责任。9月7日,舆论开始逐渐平息,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在继续关注事件进展的同时,开始反思产妇生产方式的决定权归谁所有、医院的家属签字制度是否符合时代潮流等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引导受众和社会反思。同时,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也转载了大量关于事件最新进展和孕妇生产方式决定权的报道。在笔者所选取的样本中,转载率较高的是澎湃新闻的视频报道《连线榆林坠亡产妇家属,主治医生停职》、财经报道《榆林产妇坠楼事件,谁握有剖宫产决定权》。
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在该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即一些媒体平台在转载新闻时对原新闻过度编辑,导致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误读。例如《中国经营报》网在转载《华商报》报道《绥德待产孕妇坠楼死亡院方称曾三次建议剖腹产均被家属拒绝》时将新闻标题改为《孕妇喊疼想剖腹产被家属多次拒绝跳楼自杀身亡》,直接定性是家属拒绝为孕妇实施剖腹产,容易将家属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遭受“网络暴力”。
相比于前两种平台,自媒体平台类型较为丰富:传播载体更为复杂,包括微信公众号、搜狐号、百家号、新浪微博等平台;传播主体也更为多样,从事母婴行业、美容行业、孕妇瑜伽、医疗行业等人员加入话题讨论中,发表言论;新闻报道的话题分布更为多样,他们不仅关注时事本身,讨论孕妇生产方式决定权,还有报道理性、全面分析各方责任、普及孕产知识、呼吁对孕妇的关爱,同时也有报道谴责家属冷漠无情。9月5日,许多自媒体的报道对家属进行批判,当6日院方公布监控视频之后,自媒体对于事件进展的报道和关于谴责家属、产妇生产方式决定权的报道数量相当;7日舆论稍微平息之后,自媒体依然不停地谴责家属冷漠无情,同时也开始反思该事件中各方责任,普及孕产知识等。通过对比前两种平台的新闻报道,可以发现自媒体在院方公布监控视频之后,盲目地被医院带节奏,相信家属是这起悲剧的主要责任方,对死者家属进行谴责批判。
与此同时,笔者还在微博、贴吧、论坛以及新闻网站的评论区查看网民在9月5日至9月6日针对该事件的讨论内容。通过文本分析,笔者发现,许多网民会通过引用自己或者身边人的生产经历来发表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医护工作者、准妈妈、女性等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对该事件进行解读。在9月5日,贴吧、论坛里几乎一边倒地谴责家属,质疑家属冷漠无情,为了省钱或者继续生二胎拒绝剖腹产,甚至出现“渣男”“蠢”“不要脸”“垃圾”“丧心病狂”等带有侮辱性的字眼,同时也有少量网民提出疑问为什么孕妇自己无法决定是否剖腹产,而让家属决定。9月6日,医院发布事发现场的监控视频之后,尽管网民仍然对事实主观猜测,一边倒地认为是家属拒绝剖腹产,对家属实行“语言暴力”,选择相信医院说法,但是对于医院提出的“下跪”的说法,许多网民持“不是下跪,是体力不支”的观点,也有网民分析无论怎样,医院也有一定责任。极少数网民持“真相在水落石出之前不发表言论,不听信谣言”的态度。
通过对新闻报道和网络舆情的分析,笔者发现,尽管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和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一直致力于挖掘更多细节,随时报道事件最新进展,并引导公众反思孕妇生产方式决定权等社会问题,但是自媒体在关注事实的同时,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谴责家属方面,报道语言情绪化严重。网民态度与自媒体呈现一致性,在事实未明晰之前,主观臆测,将死者家属置于舆论漩涡之中,进行人身攻击,甚至出现“不能嫁给农村人”等极端言论。许多女性结合自己经历抱怨自己的老公、婆婆等,医护工作者借此机会发泄对一些“医闹”事件的不满情绪等,而对于该事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公众则关注极少。
三、结论
为了探究后真相时代媒体在反转新闻中的表现,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和自媒体平台三类媒体平台的首发新闻报道、反转期间报道、后续报道和舆情爆发前后报道四个阶段的新闻报道进行抽样并做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在首发新闻阶段采访不深入,敏感度不高,为反转埋下隐患;在事件发展阶段全力挖掘真相,报道最新进展;在事件明晰之后引导舆论,反思事件背后的社会根源问题。但是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在舆论引导力方面存在不足,网络舆情与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所引导的舆论出现偏差。
其次,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在首发新闻阶段敏感度不高,事件发展前期缺位;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以及舆论平息之后,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紧跟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的步伐,二者相互配合,挖掘更多信息,引导舆论,并利用平台优势积极转载有价值的稿件,扩大有效信息的传播范围,传播真相和事实。
其三,自媒体平台在事件初发阶段敏感度高,传播力强,但是报道片面失衡,忽视信息核实,扩大不准确信息传播;在事件发展阶段是受众互动交流、舆论发酵的主要平台,但是也是未审先判、宣泄情绪的主要渠道;在事件明晰之后从多个角度对事件进行反思,报道话题更具有大众性、平民性和人文关怀,但是忽略了对真相的关注,一味追求热点,导致“烂尾新闻”;在舆情爆发前后,自媒体平台的报道引导力强,网民舆情与自媒体报道具有一致性。
总而言之,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相互配合,尽力追求真相,引导舆论,使得后真相时代的负面影响得到抑制;而自媒体平台的一些属性使得后真相时代的负面影响得到强化,加之自媒体平台的便捷性、交互性、平民性和娱乐性等,使得它在受众中影响力更大。因此,后真相时代的这种负面影响传递给了受众,推动了受众情绪走在事实之前,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和网络媒体及其衍生平台应该不断改革创新,在发布新闻报道时深入采访、客观写作、谨慎编辑,借鉴自媒体的长处,贴近群众,创作出更具人文色彩和平民性的报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自媒体平台应该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积极与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合作,关注真相,引导主流舆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