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汉字看由灵降俗的龟文化

2020-01-19洁,李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龟甲王八男子

刘 洁,李 丽

(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610103;2.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004)

龟类栖息在地球上已有亿万年历史,中国人对它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崇拜到嫌弃的过程。在中华文化中,龟最初是神异、尊贵的灵物,后来逐渐演变为怯懦、无耻的俗物。这种变化在汉语字词、考古实物、民间习俗和文化艺术中都有反映。本文拟从汉语字词入手,搜寻各个方面的信息,追溯龟文化发展的轨迹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一、“龟”字解析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1]在这四种祥瑞神兽之中,龟是唯一一个现实存在的动物。甲骨文中“龟”字有多种写法,从俯视、仰视、侧视多个角度,描摹出龟的各种姿态,突出其头、四肢和背部的龟壳。“”有俏皮的小尾巴,“”“”的龟壳上有漂亮的花纹。在篆体中,笔画更加抽象,尤其是“”,“”是“”的古文,但仍保留了主躯干和龟壳上的花纹。

这种以“它”为雄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很是普遍。古人观测星象有二十八星宿的划分,其中北方的玄武其实就是龟蛇交尾的形状。因为位在北方,所以谓之“玄”;因为身披鳞甲,所以谓之“武”。汉代流行的“四神规矩镜”,背面的四象图也有龟蛇交尾的玄武图案。《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李贤注:“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3]这种以“它”为雄、“龟与蛇交”的认识延续时间很长,或与人们偶尔看到龟蛇相斗的场景引起误解有关,但关于龟无法自产后代的说法,为后世“龟”遭人唾骂,成为无能、胆小的代名词埋下了种子。

汉语中,有以“龟”譬喻长寿的,如龟年鹤寿、龟鹤遐龄;有以“龟”代指高位的,如悬龟系鱼;有体现“龟”卜筮的神秘文化的,如犀顶龟文、凿龟数策、鼎玉龟符、不待蓍龟;有用“龟”进行詈骂的,如龟缩、龟头、龟孙、龟儿子等。这些词语显示出“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变化。那么在传统文化中,“龟”都有哪些文化角色,其角色的转化又从何而起、因何而起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二、占卜神器的流变

人类早期认知水平低下,自然的神秘莫测使其相信有神灵和某种力量在左右和支配,于是求神问卜、叩天问地成了古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人们认为可以通过龟这样的神物提前获知神灵的旨意。在上古时期,龟是人类崇拜的图腾,具有神秘的力量。“在我国古代,无论华夏族团还是东夷族团,都曾有过实力雄厚的龟图腾氏族。华夏族团的黄帝族,东夷族团的有穷氏以及鲧氏族,都是我国上古最著名的以龟鳖作图腾的氏族。甚至曾经融合过众多民族的风图腾氏族中,亦存有龟图腾氏族的印迹。这些龟图腾氏族曾在神州大地上的出现,就证明中国文化存在龟文化的‘基因’及其法则。”[4]刘兆元先生还总结了上古时期神龟的十大功勋:助女娲补天、向伏羲献八卦、决策黄帝战蚩尤、帮尧立德治国、帮禹治水、助仓颉造字、示汤伐夏、助周公作礼、为秦筑城、为中华民族传承历史[5]6。

夏商周三代,占卜之风盛行。《史记·龟策列传》载:“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6]尤其是殷商时期,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女人生孩子,都要事先求神问卜。商人用龟的背甲和腹甲进行占卜,先在龟甲上钻洞,用火灼烧,龟甲因为受热不均匀,出现形状各异的裂纹,然后通过观测裂纹的形状变化进行解释,从而预测吉凶祸福。这一占卜活动又称为“龟卜”。

之所以选择龟甲占卜,主要是因为龟的长寿。许慎《说文解字》:“龟,旧也。”[2]685从音韵学角度看,“旧、久、龟”读音相同,意义相通。在古人看来,龟确乎具有非凡的神力。它寿命长久,具有长时间忍耐饥饿的能力,以铠甲护身且能水陆两栖,这样的神奇能力是人类所企慕的。活得久自然见识广博、神力无边,于是龟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产生了“神龟、灵龟、天下至宝”等说法。在关联思维作用的影响下,偶尔应验的龟卜愈发印证了人们的看法,龟作为卜筮神器也愈发被笼罩上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

龟卜在殷商时期颇为流行,巫师用龟甲卜筮,观测龟裂预测吉凶,用龟甲记录占卜过程和结果,并用龟甲陪葬逝者,可见当时龟确实是高高在上的神异之物。然而自周以来,人们卜筮的工具、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掺杂了一些科学运算的方法。《周易》即是周人的卜筮之书,但它不是用龟甲卜,而是用蓍草筮,通过一些奇偶的运算法则得出一定的结果,然后通过卦象的分析来比附人事。周人对龟的态度由“顶礼膜拜”到“敬而远之”,这种宗教思想上的变化也反映了龟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地位的下降。

当然从神坛掉落的不仅仅是龟这一种祭祀物。神灵、神物总是伴随着宗教行为而滋生,对人事的坚信则使得人们对天的神力产生了怀疑。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探讨社会治理,孔子对“怪、力、乱、神”一概不感兴趣,荀子更是从科学的角度旗帜鲜明地否定鬼神的存在。没有了云山雾罩的膜拜土壤,龟作为卜筮物的神秘自然也就无法生根发芽了。汉代,在沿江地区,人们开始食用龟,并且认为吃龟可以延年益寿,甚至在一些坊间,人们用龟来支撑床脚以保持床的平稳。《抱朴子·对俗》:“江淮闲居人为儿时,以龟枝床,至后老死,家人移床,而龟故生。”[7]

三、缩头譬喻的衍生

春秋战国以后,随着人类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8]306,大自然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一些自然现象的出现,并不是神灵的力量,应该被清醒地认识。荀子说:“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8]316这段话的意思是,祭神求雨就下雨了,这没有什么,就像不去祭神求雨而下雨一样。占卜算卦然后决定大事,古人并不认为这些做法能得到所祈求的东西,而只是用它们来文饰政事罢了。所以君子把这些活动看作是一种文饰,但老百姓却把它们看得神乎其神。荀子在这里明确地指出,自然的怪现象不是百姓认为的神力,只是统治者实施统治的手段。

殷商以来神权迷信思想的衰落,使得上至帝国下至民间的卜筮活动也日渐稀疏,人们对于南方进贡而来的龟的生活习性的了解也日渐细致,龟身上的神秘光环逐渐消失。宋代郭印的《咏龟》:“泥涂曳尾行,自适幽闲性。不食本无营,畏人长缩颈。”人们注意到,当龟遇危险时,喜欢缩进龟壳里躲避灾祸。唐代韩愈在《月蚀诗效玉川子作》中,更是以缩头乌龟来譬喻社会上那些尸位素餐、胆小怕事的人,“乌龟怯奸,怕寒缩颈,以壳自遮。终令夸蛾抉汝出,卜师烧锥钻灼满板如星罗”。现在我们还把那些胆小怕事、退缩畏惧的人称为“缩头乌龟”。

另外,由于乌龟头部伸缩的行为跟男子阴茎的伸缩活动非常相似,乌龟头部的形状和男子阴茎顶端的形状也非常相似,所以汉语中把男子阴茎头部叫作“龟头”。“龟和男根联想而及的出现使男子和龟有了脱不开的干系。这种联想大约在乌龟怯奸的说法流行以前就出现了,因为人们之所以认为它怯奸就在于龟颈软而易缩的缘故”[9]106。从考古情况看,江苏刘林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年龄16 岁左右,随葬龟甲2 副,其中的一副就置于墓主的裆部,覆盖着男性的阴器,龟甲的头与墓主的头同方向。龟甲的前半部分钻有两大两小的四个圆孔,成方形排列。有学者从龟甲覆阴的状况分析,认为是把男根放入“神屋”内(龟甲的学名为“神屋”或“漏天机”),使龟甲完全套住男根,再用绳索穿入四个孔中与人体拴牢,使人根永远不离龟甲。古人把人根放入龟腹是期望它能得到龟的护佑,并受到龟灵的感应,保其后代人丁兴旺,永远昌盛,与龟同寿[10]。龟缩头的生理特征由此跟男性性器官的生理变化建立了联系,于是“龟与蛇交”、无法自产后代的认识也就被安放到了那些无能、懦弱的男子身上。

四、绿帽娼夫的讽刺

既然“缩头乌龟”被用来譬喻那些胆小怕事、不敢担当的人,那么妻子红杏出墙的男子更是缩头乌龟的典型代表。那么,娼妓之家的男子,何以被冠以“绿帽子”来羞辱?“龟”和“绿帽子”之间又有什么关联?

今人的帽子是由古人的头巾发展演变而来的。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奇政》记述:“李封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随所犯轻重,以日数为等级,日满乃释。吴人着此服出入州乡,以为大耻,皆相劝励,无敢僭违。”[11]可见,当时在延陵一带,也就是现在江苏一带,通过裹绿头巾来代替杖罚,即主要通过身体的特殊标记来达到道德羞辱惩罚的目的。这种裹绿头巾与刺字、黥刑、膑刑等肉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一样的,只是它更强调道德层面的处罚,而非肉体的折磨。当然在封氏的记载中没有看到是因何罪而须裹“碧头巾”。

为什么李封用这种方式处罚人呢?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辩证类·绿头巾》中认为,李封这是借鉴了春秋时期同类的事情。他说:“当时李封何必欲用绿巾?及见春秋时有货妻女求食者,谓之娼夫,以绿巾裹头,以别贵贱,然后知其来已远,李封亦因是以辱之。”也就是说,李封借用了史籍所载春秋时期“娼夫”戴绿巾的例子,而用绿头巾让犯罪者感到屈辱。应当说,这属于临时起意,并非常态,而此后竟在吴地渐成习俗了[12]54。由此可见,“绿帻”“绿巾”“青巾”“碧头巾”等从一开始就是卑微者、下贱者、娼妓家、犯错者、奴婢的标志性衣着装束。

到元代,绿头巾的贬义被国家制度确定下来。元朝明文规定乐户、倡优家男子必戴绿头巾,以作这类卑贱人家的标志。绿头巾自此成为世人周知的贬义词。《元典章·礼部服色》:“至元五年,准中书省札,娼妓之家,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巾。”《元史·顺帝纪》:“禁倡优盛服,许男子裹青巾,妇女服紫衣,不许戴笠乘马。”宋代尚无贬义的“青巾紫衣”,到元代则成了低贱乐户特有的服饰[12]54。《御定曲谱·诸家论说》引赵孟頫关于戏曲曲谱的论述,也提到“院本中有倡夫之词,名曰‘绿巾词’”。倡夫与绿巾相关联,这是元代才流行起来的[12]55。

明清时期,这类人的装束更是有了特别的规定。刘辰《国初事迹》记载:“太祖(朱元璋)立富家乐院于干道桥,男子令戴绿巾,腰系红褡禣,足穿带毛猪皮靴,不许于道中走,只于路边左右行。或令作匠穿甲,妓妇戴皂冠,身穿皂褙子,出入不许穿华丽衣服。”《清稗类钞·鉴赏类四》记载:“金奇中尝藏明秦淮旧院教坊规条碑拓本。其文曰:‘入教坊者准为官伎,另报丁口赋税。及报明脱籍过三代者,准其捐考。官妓之夫,绿巾绿带,着猪皮靴,出行路侧。至路心被挞勿论。老病不准乘舆马,跨一木,令二人肩之。’”[13]

娼妓由于其职业特点,难免与其他男子有染,作为娼妓之夫,忍辱吞声缩头不敢言。“戴绿巾”是这类男子的重要外部特征,因此成为挖苦、讽刺、嘲笑这类男子的重要词汇。这些人的性格特征又刚好契合了“龟”喜缩头胆小的生理特性,加之龟壳上常因潮湿生长绿毛,恍若着青巾之怯懦男子,因此,“缩头龟”与“绿头巾”就有了如此的关联。

五、“王八”等的詈骂

有了以上这些由头,“龟”作为詈骂词就很正常了,凡是坏事都用龟来做比。天旱地裂叫“龟裂”,鸡胸病叫“龟胸”,驼背叫“龟腰子”,妓院老鸨叫“龟头”,家风不正叫“当龟”。甚至《史记》上记载的八种名龟“八王龟”,当年是被人们作为求之不得的“官星”“财神”,此时亦被颠倒为“王八龟”,进而出现“王八蛋”“王八羔”等骂人的脏话[5]11。

这里重点说说“王八”这个与“龟”有关的詈骂词。“王八(蛋)”指的是那些没有廉耻、行为不端的人,它与“龟”有何联系?《史记·龟策列传》载:“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一曰‘北斗龟’,二曰‘南辰龟’,三曰‘五星龟’,四曰‘八风龟’,五曰‘二十八宿龟’,六曰‘日月龟’,七曰‘九州龟’,八曰‘玉龟’。”[6]3226司马迁的记载,表明了当时龟是财富的象征。第八龟名曰“玉龟”,玉、王近似,由于排行第八,因此有说法认为,当龟的地位一落千丈之时,第八龟就被称为“王八龟”“龟王八”,“王八”与“龟”就这样建立了联系。至于“王八蛋”“王八羔子”,更是针对雄龟性无能,需以龟蛇交配产下“杂种”的詈骂词。四川当地的詈骂词“龟儿子”也是这个意思,可见恶毒至极。

还有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王八”就是“忘八”,即和古代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联系起来。传统儒家强调的道德主要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第八种是“耻”,“忘八”即“无耻”,后“忘八”谐音“王八”并由此流传下来。“王八”的“无耻”亦谐音“无齿”,人们也确乎发现龟口中“无齿”。“无耻”和“王八”就由此联系起来。“王八”既有“无耻”的意思,那么这个詈骂词就不单单限于男性,在《金瓶梅》中“王八”也被用来詈骂无耻淫荡的女性。

另外,也有解释说“忘八”就是失去“八”。“八”像女阴的形状,这里代指的是妻子,那“忘八”就是失去了自己的妻子,连自己妻子的忠贞都失去了,那这样的男子还有何颜面,当然是最无能可笑的了。

关于“王八”的附会还有很多,比如,有人解释“王”指的是姓氏,“八”指的是排行。《新五代史》记载排行第八的王建,年少无赖,常做鸡鸣狗盗之事,人称“贼王八”,这里就和“龟”毫无关系了。

龟成为詈人之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大环境(神权和迷信的衰落、贞操观的演进、人对龟的熟悉等),也有小背景(龟的生理特点、官方对服饰的规定等)。没有大环境,龟的尊贵无由失落;没有小背景,龟虽平庸而难成贱货。所以只有把大环境和小背景联系起来通盘考虑,才能使我们对龟由贵返贱这一民俗现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较为圆满的说明[9]109。

六、结语

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重意义,从神物到俗物再到詈骂之物,经历了几多变化。在早期的龟文化中,它是帮助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仓颉造字、周公治礼仪,并能预知未来的高贵无比的神物。然而随着南方龟引入中原,人们对龟逐渐熟稔,距离的拉近使得神秘感消失,以前人类眼中的龟甲护身的强大也变成胆小缩头、没有担当的代名词,龟头伸缩的动作和男性生殖器的伸缩也联系起来,连龟壳上生长

的绿毛也被用来譬喻娼妓之家男子的绿头巾,甚至于龟蛋也被用来詈骂无耻之人,龟的地位从高高在上的神坛跌落。在当今的龟词语和龟文化中,神圣、长寿、胆小、无耻等概念交错融汇,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对龟的矛盾态度。

猜你喜欢

龟甲王八男子
商朝——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商朝
———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2019年下半年男子棋手等级分
从男子力保卫战开始
龟兔赛跑新编
年轻男子
一只王八
一只王八
爷仨钓王八
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