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2020-03-11潘思宇
潘思宇
(河南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肾内科,河南 南阳)
0 引言
为探讨研究引起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感染因素以及预防对策,实验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0例长期滞留导管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对于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综合探讨了各个因素对于留置导管患者发生感染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0例由于尿毒症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龄55~90岁,平均70.52岁。其中55例为糖尿病患者,35例为非糖尿病患者。
1.2 方法
依据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其中感染组22例,非感染组68例。利用回顾性调查分析,对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以及部分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从而分析引起导管滞留感染的因素。
1.3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以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则使用秩和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感染率以及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90例留置导管患者中,22例发生导管感染,感染率为24.4%;55例为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的20例,感染率为36.4%;感染组的血红蛋白、糖尿病、年龄以及血清白蛋 白 分 别 为(76.4±12.4)g/L、20例、(76.4±13.5)岁、(24.3±12.2)g/L;非 感 染 组 为(90.4±19.4)g/L、35例、(62.4±12.5)岁、(37.3±14.2)g/L,对于两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微生物检测结果显示,共有病原菌90株,革兰阴性菌8株,占总病原菌8.9%;革兰阳性菌82例,占91.1%,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表皮葡萄球菌,未培养出真菌。
表1 两组患者的感染率以及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表1 两组患者的感染率以及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项目 感染组 非感染组 P年龄(岁) 76.4±13.5 62.4±12.5 <0.05血红蛋白(g/L) 76.4±12.4 90.4±19.4 <0.05血浆白蛋白(g/L) 24.3±12.2 37.3±14.2 <0.05糖尿病(例) 20 35 <0.05
3 讨论
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导致的肾脏功能不可逆转的减退,至肾脏功能丧失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综合的临床综合征,简称慢性肾衰[1]。尿毒症是各类肾病的终末期表现,尿毒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晚期肾脏疾病共有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常以代谢性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最为常见[2]。
对于尿毒症的治疗,血液透析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血液透析是指将患者的血液经血管通路引入透析机,在透析器中透过透析膜与透析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再把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至体内,以达到排出废物、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目的。如能长期坚持合理的透析,不少患者能存活10~20年以上[3]。血液透析由于需借助血透机,须每周到医院2~3次,优点在于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回到医院进行治疗,如有病情变化,可得到及时的处理,透析过程中有专业医疗人员操作,更加安全[4]。血液透析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透析前后血压会受影响,每次都需要扎针;对糖尿病病人较不利;对饮食需要严格控制;透析时间固定;感染血液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5]。
本研究表明容易引起导管滞留感染的因素包括高龄以及糖尿病患者,调查中显示,由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项脏器功能下降,各个器官老化,长期进行血液透析,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感染[6];糖尿病患者的机体长期处于血糖高的状态,蛋白质的合成减少,但是分解加快,会导致免疫球蛋白、抗体减少,从而容易引发感染[7]。本研究显示,高龄、糖尿病患者以及低蛋白血症患者均容易引起导管滞留感染。
对于病原菌的分离情况来看,引起感染的病原菌多为革兰阳性菌,常以葡萄球菌属为主要致病菌,病原菌对于青霉素,头孢菌素具有一定的耐药性,耐药性可能与患者的免疫力低下有关。
为了减少导管滞留感染,科室需要做好各个方面的防范。作为医生,导管放置的位置会影响到导管流经血流量是否充足;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加强无菌意识,应有专业的护士进行导管的维护;对于血液室的环境进行定期的消毒、清洁,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导管滞留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