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继发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探讨
2020-03-11高朋彬王慰邵石祥
高朋彬,王慰,邵石祥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河北 石家庄)
0 引言
肝衰竭患者的免疫防御能力下降后,很容易导致继发性细菌与针灸侵入感染,在感染后又会导致肝脏损害加重,最终导致患者死亡[1-2]。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有超过80%的肝衰竭患者存在细菌或者真菌感染[3]。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肝衰竭继发性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肝衰竭继发性感染患者169例,其中男性116例,女性53例,年龄23~86岁,平均(50.35±11.93)岁。其中可分为急性肝衰竭6例、亚急性肝衰竭8例、慢加急性肝衰竭76例、慢性肝衰竭79例。经过相关检查后,符合肝衰竭继发性感染相关诊断标准。
1.2 方法
由我院检验科细菌室进行细菌与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与药敏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记录。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纳入SPSS 23.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衰竭患者原发感染灶分布情况及感染率
经过统计后发现,169例肝衰竭继发性感染患者总共发生186次感染,其中17例患者存在2个部位感染情况,5例患者存在2个以上部位感染情况。其中腹腔感染率最高,为25.27%,其后依次为肺部、其他部位、胃肠道、上呼吸道、胆道、泌尿道、皮肤,这些部位的感染率分别为23.12%、18.28%、13.98%、11.29%、3.76%、2.15%、2.15%,如表1。
表1 肝衰竭患者原发感染灶分布情况及感染率(n, %)
2.2 不同分型下肝衰竭继发性感染患者感染部位及其感染率对比情况
经过统计后发现,在急性肝衰竭继发性感染患者中,其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亚急性肝衰竭继发性感染患者中,其主要感染部位为腹腔;慢加急性肝衰竭继发性感染患者中,其主要感染部位为腹腔;慢性肝衰竭继发性感染患者中,其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经过对比后,四组患者感染部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表2。
表2 不同分型下肝衰竭患者感染部位及其感染率对比情况[n(%)]
2.3 不同预后患者感染部位占比情况
经过统计后发现,经过对症治疗后,有75例好转,有79例未完全治愈,有15例死亡。在治疗好转患者中腹腔感染率最高为29.3%;在未完全治愈患者中腹腔感染率最高为26.6%;在死亡患者中呼吸道感染率最高为40.0%,如表3。
表3 不同预后患者感染部位占比情况[n(%)]
2.4 肝衰竭继发性感染患者的真菌感染情况
在169例肝衰竭继发性感染患者中,有22例存在真菌感染情况,其中口腔感染有12例,肺部感染有8例,肠道感染有2例。在肺部感染中有3例经过临床诊断后确诊为曲霉菌感染,经过对症治疗后尚无好转情况。真菌感染中有13例患者存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情况,其中6例患者入院前接受过地塞米松治疗,有3例存在合并糖尿病情况。
2.5 肝衰竭继发性感染的临床特点
经过统计后,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可分为:①在169例肝衰竭继发性感染患者中,有109例存在发热情况,其中有73例存在体温升高并超过38 ℃,有36例存在体温低于38 ℃情况;有12例患者伴随有畏寒情况。②在169例肝衰竭继发性感染患者中,有110例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超过10×109/L。有41例患者的外周白细胞计数正常,有18例患者的外周白细胞计数低于4×109/L。在169例肝衰竭继发性感染患者中,存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情况的患者有146例。
3 讨论
肝脏具有解毒、分泌、合成、代谢、免疫防御及生物转化等功能,属于人体内的重要器官[4]。当肝脏在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下受到严重损害后,可导致肝细胞出现大量坏死情况,致使其各种功能性出现严重障碍,进一步导致腹水、黄疸、凝血机制障碍及肝性脑病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临床上将其称为肝衰竭[5-6]。该疾病的临床症状较多,通常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乏力、呕吐及神志改变等相关症状[7]。肝衰竭的病情进展迅速,整体治疗难度较高且治疗费用高昂,导致其整体预后情况较差。
由于肝衰竭患者自身存在机体微生态环境失衡、肝功能障碍、脾功能亢进导致的白细胞下降、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等情况,因此该疾病患者对于外界环境中病原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继发性感染情况出现[8-9]。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肝衰竭患者的感染率较高,并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10]。经过推测后,判定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临床检测技术的进步,导致检测准确率更高;也可能与肝衰竭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后,其死亡率降低、存活时间延长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11-12]。
在本次研究中可发现,在亚急性肝衰竭、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及慢性肝衰竭的各感染部位中,以腹腔感染最为常见,其中感染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为主,其主要原因为:这些类型的细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当人体免疫防御功能出现障碍或者抵抗力大幅度下降时,就会使其成为具备耐药性与致病性的菌种类型[13]。当这些细菌侵入至腹腔或者血液后就会导致较为严重的腹膜炎与败血症[14]。近些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对患者肺脏与胃肠道的侵入性强,当肝衰竭患者抵抗力下降后,这些真菌生长后会形成病灶,并会扩散至周围组织,这种真菌感染是临床上导致肝衰竭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5-16]。
本次研究中肝衰竭患者腹腔感染发生率最高,经过分析可能与以下因素具有相关性:由于肝衰竭患者体内的肝细胞出现大面积坏死情况,导致其中单核巨噬细胞出现严重受损情况,导致巨噬细胞与白细胞的血清补体功能及黏附功能作用降低,在肠道通透性增加的情况下,会导致多种肠道细菌穿透肠壁后直接侵入腹腔,导致腹腔感染情况发生[17-18]。
综上所述,在肝衰竭继发性感染中,条件致病菌属于主要感染病原体,当患者出现多部位感染后容易导致死亡率升高。因此积极有效的预防与感染控制是促进肝衰竭患者存活率提高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