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

2020-03-11雷凡郭晓蓓

消费导刊 2020年5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组员工作者

雷凡 郭晓蓓

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学生在社会中属于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其正处于青春期,也是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探寻时期,由于离开了原生家庭的保护,必须相对独立地面对与人交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摩擦,这使得他们迫切需要友情的支持和他人的理解,继而产生强烈的交往需要,而人际交往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互相促进和影响,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帮助小组成员有效解决问题,以达到小组的工作目标。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小组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的工作手法组建小组,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成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使其获得自我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本就属于群体性问题,所以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来介入是比较恰当的。

一、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理论基础

(一)场域理论。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受行为发生的场域所影响也就是会受到所处的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进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与其以前的生活环境不同,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也要做出改变,可能有些人在以前的环境中与他人的相处都是比较容易和活络的,但是因为进入到新的环境中就突然不会或者是不知道该怎么与他人相处。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工作中应该重点关注使小组中的成员能够适应现在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培养小组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镜中我”理论。人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小组就像是一面很大的镜子,组员可以从这面镜子里发现真实的自我,也可以从别人的评价中看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加深自我了解。同时,通过他人这面镜子,也就是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组员可以看到自己的行为、性格上的优点和不足。

二、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模式和类型

交互模式中的小组是一个互助系统,小组中的成员拥有着共同的目标,且在这个互助的系统里面能够得到不断地提升和发展,对于在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目标就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组员内部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互相激励。在交往中通过与小组成员交流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改善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期共同实现小组的目标,对小组中的成员有着积极地影响。在此模式中,社会工作者也能在帮助组员提升他们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提升,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人际交往小组属于成长小组,成长小组通过小组活动,帮助组员了解、认识和探索自己,帮助组员最大限度地运用自身的内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问题,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人际交往成长小组中的组员们都存在恐惧或者不善于与别人进行交往的现象,社会工作者通过一系列“困境”和游戏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和引导组员之间的互动,组员通过相互支持,相互了解,相互激励,建立支援网,使组员在活动中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认识真正的自己,体会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学习到人际交往的一些技巧和方式。

三、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一)准备阶段。社会工作者要明确小组的类型和主题以及小组的目标,进行人员的招募,根据研究的主体来看,是要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属于成长小组,小组的目标是帮助小组中的成员解决在人际交往上的困难,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更好,更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在准备过程中工作者需要注意在小组工作中,尽量给组员们创造一个温暖或者是开阔的场地,让组员能感受到安全感因为个人的成长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人在环境中进行人际交往,环境是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是最大的。制定相应的计划,为了计划的完整实施首先要进行组员的初次评估,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

(二)实施阶段。工作员应向小组成员阐明此次活动内容目的以及活动理念,使小组成员们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并采用一些小游戏让组员在彼此之间形成一个较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先从身边开始然后慢慢向外来延伸,适当的对于表现好的组员进行奖励激励组员积极参与活动中来。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需要多多注意成员在情感方面的变动,观察他们的态度,价值观,并帮助他们更好的接受自己,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的情绪有宣泄之处,社会工作者组织的是一些人际交往有问题的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小组工作。

(三)结束阶段。在小组工作结束时期,小组成员通常会产生离别依依不舍,两极行为(焦虑、逃避、拒绝、愤怒等行为)等特征,然而小组的结束对于小组成员来说既是一种分离,也是一种痊愈、成长与任务的完成。在此时,工作者可以在最终离别前首先进行简单铺垫,使小组成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最后对此次活动要进行总结和评估,并反思在活动中的不足,避免在下次活动中出现。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组员工作者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小组落幕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