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2020-03-11陆玉馨金秀县职业技术学校

消费导刊 2020年5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校企工业

陆玉馨 金秀县职业技术学校

随着全球工业发展趋势,全球劳动力成本上升,而作为新兴领域的机器人产业迅速崛起,高新技术的发展,产业升级转型,生源变化的时代,工业机器人已是先进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装备和手段,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已经是世界公认的制造大国,随着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及机器人生产成本下降,经济发展模式格局的调整,生产人工智能自动化,发展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必然之路。这就需要中国作为“世界工场”快速进行技术升级,顺应制造技术的向前发展,自动化生产时代已成为必然选择。

我们在未来的几年中,企业对自动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我们加快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的建设,解决目前我国能够掌握机器人操作的技能人才极度缺乏问题。所以,根据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与及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结合制造类企业行业的特点和专业培养方向,对于技术类人才的培养,需要提高合理体系,特色鲜明,促进新技术、新合作、新课程,满足特色化、多样化需求的教学格局,提高素质教育的效率,增强所培养的机器人专业人才的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职业能力素质、专业能力,实现人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又有高超专业技术的人才,培养与时俱进、适应企业技术要求的技能型人才,解决社会、市场之所需。

一、提高工业机器人课程建设研究的专业核心能力

(一)研究“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

以企业工作岗位为需求,体现工作过程为项目化实训和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项目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或模仿企业公司的工作技能,具有应用价值,通过项目教学实训和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模拟真实的工作流程,从项目分析、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实施、团队组成、分工合作、项目的完成等教学环节都模拟职业岗位环境相似完成,通过自主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将企业文化和理念传输给学生,通过项目化实训教学和任务驱动法教学改革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

(二)教学模式对接企业需求

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新型学徒制。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同时结合行业发展方向,真正让学生学习自己想学习的知识,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崇尚一技之长”,努力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能胜任企业的技术岗位,完成技能要求,人才适用于企业。

(三)建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建设项目化教学和任务驱动法教学的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课程考核方案等课程体系,使教学体系合理、开放共享、特色鲜明,形成教学资源,使项目化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法教学在学校及相类似的专业群中得到推广,起到示范和引领专业课程改革的作用。

(四)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培养“双师”队伍,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制造业和智能化水平,建立核心竞争优势

在中国制造2025的社会大潮中,面向智能化发展为重中之中,为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家全面贯彻“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已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在制造领域通过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软件与自动化技术对传统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进行改造,旨在提升制造业和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果及人因工程的智能工厂。“面向机械加工领域的智能工厂”,“实现虚拟一体化、设计制造一体化、过程控制一体化、生产协同一体化”,将生产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建立核心竞争优势,最终建立快速响应、高质量、低成本的精益生产体系。智能工厂紧扣“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先进性,基于软件、硬件模块平台,相关专业师生可进行更深入的自主研究工作。

三、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目标

(一) 根据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既有良好职业素质又有较强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思想共建人才培养方案。

(三)结合学校的实际特点及机器人行业应用的特点和专业培养方向,分析人才岗位,技能要求,企业适用人才。探索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培育技术型人才。

(四)研究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形成教学资源。

(五)形成校企专业合作,共建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与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学校的师资和资金紧缺的问题,培养“双师”队伍,促进职业学校加速发展。

四、研究内容

(一)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围绕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校企专业合作,建构工业机器人专业知识体系,形成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比例,采用项目“做中学”与项目“工程化”实操方式使学生真正掌握关键技能。结合文化与德育课程、专业课程、核心课程、后续课程等培育技术型人才。

(二)校企专业共建与人才培养的研究

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搭建学校、企业、学生、岗位要求、市场信息、教师教学,提高教育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与教学质量,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依托企业技术实力,通过企业的技术实现教学相长与联合人才培养方案。

(三)工业机器人实训室与专业课程共建的研究

根据机器人专业培养的人才方向和专业课程建设的要求,从企业人文文化、职业道德、技能要求,建设合理的、开放的、特色鲜明的教学实训室。

(四)项目化教学和任务驱动法教学课程资源的研究

根据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课程设计标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课为基础,结合职业教育专家、学校教师、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和应用企业等形成教育教学资源。

五、研究难点、拟解决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难点

编写项目化校本教材,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项目化教学和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实施,形成研究论文。

(二)拟解决关键问题

1.校企专业共建与育人平台的合作,紧缺的技术骨干教师,有效探索合作改革教育教学和教研,促进学校职业教育加速发展。

2.在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探索快速、有效,符合人才培育体系,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新以学定教的新型学习模式。

(三)创新之处

1.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项目化教学和任务驱动法教学为模式,实现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融合培养。

2.与企业专业共建人才培养为职业核心能力,实现人品道德的培养。

3.提高专业核心能力,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

4.有效区别普通德育与职教立德教育,结合企业师徒之间关系的德育展开研讨,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下的职业教育将更加完美。

六、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通过企业调查,采用实地调研、进行职业分析和市场信息调查研究,对在校学生、毕业生、教师和企业岗位调查,主要是调查分析工业机器人行业需要的人才特点、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必需的专业技能水平薪资待遇。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质等才符合用人单位的认可,为本研究提供支撑资料。根据调查分析及调查报告,明确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状况,制定项目化实训教学模块,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对项目化实训模块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行动研究法

通过外出参观、交流学习,邀请行业专家到校培训本校专业师资队伍,指导学生技能,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培养骨干教师,结合学校和企业特点,制定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负责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技能实训等,同时与高职院校对接实现联合培养人才,结合行业软件的使用情况,灵活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建设课程及形成教学资源和管理系统。深化研究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三)比较研究法

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我校的专业特点,通过与省内外、周边市、县、高职、中职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在实践教学模式及体系建设进行研究比较,对比优劣势,以至于采取适合我校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完成校企专业共建与人才培养的研究。

(四)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查阅、图书馆等媒体信息技术,搜集行业和市场信息,筛选整理相关资料,借鉴相关经验和理论,不断改进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工业机器人实训室建设的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化教学和任务驱动法教学课程资源的研究。

(五)经验总结法

采用网络平台项目驱动式和行业专业技术领域实践完成研究,针对在研究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验证,形成理论成果,并对研究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推广应用价值。

针对我校与粤桂职业教育,与广东卓瑞科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创真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专业技术共建育人平台,以广西机械行指委理念为出发点,以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为要求进行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与企业专业共建人才培养为职业核心能力的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校企工业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工业人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校企合作五反思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