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隶更适合初学者
2020-03-11王守华
王守华
篆书和隶书是出现较早的两种书体,是楷、行、草书演化的源头。因此,书家往往把篆书和隶书所体现的精神称为“古意”。学习中国艺术讲求取法乎上,所以篆隶得到了书家的极力推崇。
为什么我们说从篆隶入手对书法的学习非常有益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线条均匀,书写难度主要在结构的把握,相对简单;二、字比较古,上追甲骨,下承楷行;三、习气较轻,适合转型。
秦篆对书体发展的贡献不仅改变了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还在书法线条、结体、章法等方面有所创新。与甲骨文、金文相比,秦篆的结体存在明显的规律,结体严谨统一,布白匀称。字的外形基本为长方形,高与宽的比例约为三比二。结构对称,有适当的疏密对比。章法上排列整齐,横竖布局,行距、间距具有一致性,规整而不死板。清汪维堂《摹印秘论》中曰:“空处可以走马,密处毫不容针。”充分体现了秦篆精彩之处。
按照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先有篆隶,后有楷行。篆隶的学习,强调线条的质量。若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书体,有助于提高笔画的力度。比如年龄小的学生,学隶书的效果比篆书要好很多,原因是:年龄大的孩子具有抽象思维,而且知识面比较广,记忆力比较强,从篆书入手的话可以记字形,并且可以联系记忆它的简体字是什么,而不是一味地机械书写。而隶书相对接近现代的简体字,笔画如波浪起伏,比较能吸引孩子和老年人的注意力和兴趣。在此我推荐《曹全碑》,《曹全碑》的秀丽飘逸,是比较适合转型的,习气也不是很重,可以让初学者在转型之后手法依旧灵活。它是我国汉碑中的经典之作,不会把手“练坏”。习《曹全碑》之后,可以转型欧楷或褚遂良,行书、草书也可以传承下来,不会有“接触不良”的情况发生。
至于篆书,本身即是一种很好的入门字体,不过它更适合有自学能力的人学习。因为它的字形比较古老,现代人难以分辨它到底对应着哪个简体字。所以,有自学能力的人就会有意识地去对照、去记忆。这样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知识面,何乐而不为呢?篆书在初期带给人最大的好处就是线条和空间!尤其是铁线篆,讲究粗细一致,空间分布均匀。这两点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简单的是好像丝毫没有技术含量,难的是,这需要对手和笔有精确的控制,需要眼和手完美地配合,也需要足够的空间感。当我们具备这几点的时候,临帖也就有了一个巨大的进步,再进行其他碑帖的学习也会易如反掌。所以,我们推荐有自学能力的初学者,从篆书入手,一定会对将来的发展有一个好的铺垫。
《说文解字序四条屏》清·赵之谦
总之,我认为篆隶对中国书法的影响功不可没。大众学习书法多从楷书入手,然后写行草,处于实用字和艺术作品兼顾的审美状态,这样我们首先重视的应该是结体。因为笔法由篆隶始,发展到行楷已经很成熟很复杂了。如果直接学行楷,我们面临的结果很可能是入门很慢,空有整齐的结体,而在笔法上却容易有“不入纸”的轻浮感,特别是对艺术成就很高的二王手札的临习。即便坚持不懈取得了一定成功,若没有篆隶的丰厚给养,写出来的作品也是“多妍而少质”的。赵孟頫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很多书家都深研过篆隶,只是由于朝代的主流所限,他们一般不以篆隶示人,而是将其作为深厚的基础融入其他书体中去了。如启功作品中纤细柔韧、使转流畅、笔力刚健的“筋书”,一定有小篆的功底。沈延毅论书诗中说:“十年磨墨墨磨人,费纸千张未得神。索本求缘还上溯,方知隶篆是前身。”这些都表现了历代书家对篆隶极高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