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崖逶迤疏林木 银装素裹锁寒江
——赏曹知白《雪山图》
2020-03-11□语蘋
□语 蘋
《雪山图》元·曹知白 绢本墨笔 97.1cm×55.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曹知白(1272-1355),字又玄,贞素,号云西,人称贞素先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元代画家。曾任昆山教谕,后辞官隐居,读经书,好道教。曹家为江南富族,庄园宽敞豪华而清幽,曹氏结交赵孟、邓文原、虞集、王冕等名流,与倪瓒、顾瑛并称为“江南三名士”,与倪瓒、黄公望交往最密,常以书画相唱和。且其家富收藏,“所蓄书数千百卷,法书墨迹数十百卷”。
雪景题材历来受到画家们的推崇,由于其创作难度较高,要使用空白来表现雪的厚度和质感,能自如驾驭雪景题材的多是艺术功力深厚的名家。传统山水画通常以“留白”来表现白雪,仅偶尔使用白粉。雪山是雪景山水画的主体,它的塑造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整幅画的成败,在基本画法上,它所使用的勾、皴、染等方法与画普通山水是一致的,只是因为山顶积雪,山体上使用的皴擦数量大为减少,造成了疏朗空旷的效果。雪山轮廓通常以中墨或淡墨勾勒,也有不勾而外染天空,借天的重色衬出山形的。山顶用重墨点苔或勾画密林,以黑映白,恰当地表现出积雪的光彩夺目。皴擦多施用于山体下端,沿着层峦的内侧面向上皴起,到山腰中上段徐徐陷去。也有反其道而行的,只在山体中上部略施勾皴,山脚空出,以淡墨烘染,造成水雾空蒙的迷幻景象。远山往往空勾无皴,与近山在质感上区别开来。
雪景寒林是曹知白擅长的描画题材之一,不同于传统的“鹿角”“蟹爪”等模式化的绘画手法。他在描绘雪景时大多在观察后融入自己的想象、理解,能赋新意于笔线之中。其笔下的景致往往于俊秀疏朗中不乏遒劲挺拔,儒雅中洋溢着浓重的书卷气。
这幅《雪山图》画的是深山雪景,图中白雪皑皑,江山银装素裹,曲折的寒江两岸,岩崖逶迤,山峦延绵,老树槎砑,苍松傲然。江岸树石间点缀着紧闭门窗的房舍,静守孤舟的渔翁和身着寒装冒雪而行的挑担者,给画面增添了寒荒萧瑟的氛围;山石以老硬简率的笔法勾皴,以秃笔浓墨点苔,形成浓淡交错、疏密有致的韵律;林木则用双勾法,以淡墨皴染其中,全以北宋郭熙笔法出之;构图宏阔,笔致挺劲凝练,豪放雄逸,形成浑厚之势;前景有空旷感,后景有幽深感,高景有崇高感,师郭熙法犹明。
元代山水画放弃对南宋传统的直接继承,转从五代及北宋的传统中寻找发展依托。以纸本为主,以书法性线条令画面形象情韵俱盛的画风,使元画面目一新。曹知白的书法造诣相当精深,年届八旬尚能“手书细字,精致可怜”。他的山水画,从早期到晚期,其间风格变化比较明显。早年,他的笔墨倾向于粗实腴润,颇有李成、郭熙的痕迹和味道,而他后来的作品虽然仍不免有前贤遗影,但基本上确立了自家面目,用笔施墨讲究细、淡、枯、疏,富于简净苍秀的意蕴,也就是说,与元画的总体风貌相融共通。何良俊认为:“吾松善画者,在胜国时莫过曹云西。其平远法李成,山水师郭熙。盖郭亦本之李成也。”何氏之论,客观地道出了曹知白对后世松江画家的影响。曹氏的风格、技巧及其文人气质,藉着整个有元一代画风的嬗变因素,袭领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开松江画派之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