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超越*
——基于实践的维度

2020-03-11胡义清

观察与思考 2020年10期
关键词: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胡义清

提 要:可持续发展思想是西方学者反思发达国家在工业文明下过度增长的产物,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实践上存在狭隘性、知行分离,横向不公等重大缺陷。在批判地继承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于生态文明,依托党的坚强领导,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和如何评价发展等基本问题上对比有了显著超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中国实现了知行合一,生态权利与生态义务的统一,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的统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统一,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必将引领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绿色发展观的核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极富创新性的观点之一,是人类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是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这一理念“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61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走出国门,在国际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引起巨大反响,为人类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带来希望。这一理念一方面传承了中外发展思想的精华比如可持续发展思想等,同时立足新的时代与实践又有显著的超越。以往的学者侧重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承,我们着重从实践维度上探讨前者对后者的超越。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局限性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要义。思想产生于矛盾。20世纪中叶西方为了赢得冷战,通过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增长,凭借大工业、大量使用化学物品的农业大举进军自然,进入所谓的“黄金时代”。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高增长加剧了人和自然的冲突——环境公害事件接连发生,促使了西方环保意识的觉醒。可持续发展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1970年代具有可持续发展涵义的话语从西方进入世界舞台,1980年代正式确立,199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共识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战略。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界定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①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国家环保局外事办公室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6页。它包括需要和限制两部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心是发展,关注的是工业文明下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协同,目标是实现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还提出了七条措施:恢复增长;改变增长的质量;满足就业、粮食、能源、水和卫生的基本需要;保证人口的持续水平;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重新调整技术和控制危险;把环境和经济融合在决策中。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国家环保局外事办公室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6页。这些举措向可持续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可持续发展思想是西方学者对发达国家在工业文明下过度增长的反思,在顾及多数人当下的基本生存同时,着力促进发展的代际公平,缓解人地矛盾,维护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其初衷和主张是进步的。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局限性。发展既是活动又是结果,因此作为一种发展的真理“既是认识领域中的,也是实践领域中的;既是推论的真理,又是伦理的真理”③[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可持续发展战略让数百万人变得富有,但是某些问题变得更加严重。2019年在世界77亿人中,一方面20亿人苦于粮食不安全,8.2亿人营养不良,另一方面20亿成年人和4000万5岁以下的儿童超重;在财富、收入和获取机会等方面存在社会和性别的严重不平等;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到了临界点,适宜人类持续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可逆转地衰退。④the United Nations: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11, September 2019, pp.1-3.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实践方面的目标未能实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它自身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外部因素如世界的无政府状态,自然资源在全球分布不均,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普遍盛行等也削弱了其效果。

(三)在工业文明下可持续发展思想无法避免生态环境恶化。工业化是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始作俑者,但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没能跳出工业文明去推动人与自然和解。大工业曾是西方称霸世界的本钱,出于自身利益和思维惯性他们不可能自我否定。而可持续发展思想出场时很多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关键阶段,无法跨越这一阶段。现代工业是近代西方思维的产物。笛卡儿提出主客二分与心物二分,强调人的主体性。人凭借“理性的狡猾”给自然去魅,进而强势主宰自然。另一方面近代西方思维具有机械性。将自然与人都看作均质的“原子”,用一种形式化、机械化的方式改造自然。以机器生产为主,现代工业、农业实现了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同时带来大量生产——大量排放——大量污染的现象。如果工业文明作为一个整体继续按照以往的思维模式前进,为了短期利益掠夺自然界,则“这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将继续其摧毁地球的进程,而不以任何人的所作所为而转移”①[美]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陈嘉映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248页。。

(四)严重的横向不公让代际公平难以实现。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对发展中国家非常不利。凭借自身优势,西方榨取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国际贸易中剪刀差普遍存在。2019年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人群绝大部分在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不公正的国际秩序是重要原因。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皮凯迪根据近300年来西方主要国家的数据资料指出资本收益率高于劳动收益率,资本收益率过高是产生不平等的首要动因。除了经济社会不公外,还存在生态不公。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环境规则的宽松转移污染。日本已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和拉美国家,美国也将39%以上的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②曾凡银、冯宗宪:《贸易、环境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研究》,《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1991年外商在我国设立的生产企业中,污染密集企业占总数29.12%,1995年高污染企业占比达39%。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普遍存在富人污染,穷人或者其他的弱势群体买单的不公平现象。在国家之间、国内各个群体之间不平等加剧的情况下,多数当代人不太可能重视环保和下一代人的发展。

(五)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西方色彩浓厚,具有狭隘性和歧视性。可持续发展思想是西方学者提出,由西方主导推广。西方是先发地区,它的经验教训对后来者有相当的借鉴作用。但是当可持续发展思想走向世界时,其狭隘性和歧视性就暴露出来。西方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援助后发国家,往往打折扣而且附加苛刻条件。已有的援助由于夹带了私心及对受援方的需求把握不准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某些国际发展援助规划“对那些受援国来说常常是灾难性的,因为涉及的许多大型工程强行推动工业增长,即使这种增长威胁到环境平衡时也在所不惜……在工业国家资助的工程与第三世界需要之间几乎从未有过像样的平衡……大量的此类工程最终是弊大于利,不但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干扰了社会稳定”③[美]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陈嘉映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248页。。对此很多西方学者不仅没有承认西方的过失反而居高临下,实行双重标准、不信任和低估发展中国家。沃德替联合国起草的报告中暗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土壤贫瘠、气候易变、科学资料不足、资金缺乏因而不宜进行工业化。④[美]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北京:燃料化学工业出版社,1974年版,第60页。

(六)西方等国家选择性地对待可持续发展思想,导致很多目标落空。全球生态危机一方面直接殃及西方,另一方面只有各国共同行动才能避免危机。不得已西方等国家通过联合国来推行可持续发展思想。联合国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并不能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因而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性地对待可持续发展思想。首先,片面地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2012年里约峰会前后,“国际学界对于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关注,已经让位于意涵大大简化甚或片面化的绿色增长、绿色经济、绿色资本主义”⑤UNEP, Towards a Green Economy: Pathway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 New York:UNEP,2011.。由此,可持续发展这一综合性的概念被扭曲为单一的技术性问题。没有政治力量引领,不进行基本制度变革,忽视公平正义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仅仅靠技术改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次,西方无视可持续发展要求,大量消耗自然资源。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一直是世界碳排放的大户。张扬个人的自由与权利,一味追求舒适生活导致西方挥霍了地球大部分的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西方发达国家1940—1980年开采的煤炭超过世界总储量的一半,远高于其人口在世界上的比例。1972年一个美国婴儿平均年龄65岁,每年需要食物100万卡和煤13吨,“他消费地球可用资源的速度比印度婴儿快五百倍”①[美]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北京:燃料化学工业出版社,1974年版,第151页。。美国还产生了海量的垃圾,吞噬了土地资源。20世纪90年代美国“95%的市政废弃物被填埋掉了——每年大约有1亿5千万吨,或者说每人每天大约有4磅的固体废弃物被填埋掉了”②[美]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2页。。2019年美国的固体废弃物更是达到3.7亿吨,人均每天6.8磅是我国2016年人均的3.6倍,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行,我国人均固体废弃物还在继续减少。最后,美国等拒绝签订相关的国际环保公约,逃避国际责任。美国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都居世界前列,是全球重要的污染源,但却在2001年拒绝签署减少碳排放的《京都议定书》,2017年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美国逃避国际环保义务树立了反面典型,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协同,延缓了目标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历史与阶级的局限,它必定会被更先进的理论所超越。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超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方面吸收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合理成分。这表现在依然以发展为主题,全力消灭贫困,追求发展的代际公平,倡导人类合作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等,特别是吸收了关于发展的可持续性观点,并且将其中国化。另一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新时代绿色发展观的灵魂,它对可持续发展思想中有关发展方式和路径等有显著突破,依托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

(一)立足于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什么是发展有新理解。后工业社会全球生态危机加剧,生态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人类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的又一次转型。在生态文明社会,发展是在大力提升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种发展是全面的综合的,真正以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的生态自觉为前提。在经历了——“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与“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两个阶段之后,认识到了“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③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的宝贵真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非常清晰地告诉人们优质的生态环境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的本钱和潜力所在。当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对立时,这一理念深知金山银山换不回绿水青山,明智地选择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与此不同,工业文明下的可持续发展仍然摆脱不了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与物质财富的占有和享受,并为此不惜牺牲资源环境和劳动者的生命健康,盲目地扩大生产规模。生态文明下的发展以生命共同体为基础,追求整体和长远利益,而工业文明下人们往往盯住眼前的资产负债表。生态文明下的发展不仅是物质生产效率的提升,也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效率的提高,人民共同享有的不仅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还包括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安全可靠的绿色产品,生物种群的丰富多样,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平稳有序。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为什么要发展有新认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人民的需求呈现阶段性。改革开放初期多数人是基本的生存需要。经过三四十年奋斗,温饱问题解决了以后,人民的需要由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的需要。“生活在高级需要的水平上,意味着更大的生物效能,更长的寿命,更少的疾病,更好的睡眠、胃口等等。”②[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许金声、刘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页。为此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食品、清新的空气、洁净的饮水、优美的环境的需求非常强烈。但由于我国现代化时空压缩、内容叠加,粗放型增长和大兵团作战在初期在所难免,另一方面部分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对为什么要发展的理解存在偏差。有的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③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有的在环保方面无所作为,消极等待“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长期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方面累积的问题较多,比如雾霾、沙尘暴、水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等。习近平总书记洞察到社会需求的变化:“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相对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些问题更受人民群众关注。如果只实现了增长目标,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没有进展,即便到时候我们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同。”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91-92页。这段话鲜明地体现了不为增长而增长,以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的。鉴于生态文明时代自然的多样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拓展了绿水青山的价值:“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61-362页。,特别强调其民生价值:“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社……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61-362页。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而在工业文明之下生态环境只是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生产要素,外在于人。在工业文明中生态环境从属于发展,但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保护生态环境是前提,促进资源、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已经不仅是手段,也是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被全方位地嵌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大局之中,全面融入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每个环节中,这集中体现为“四个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的一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绿色是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之一。

(三)以新发展观为指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怎样发展上开辟了新路径。在我国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以来面对经济的新常态,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观。新发展观实现了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观的灵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融入主体功能区等空间格局划分、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之中。一方面保护好绿水青山。通过建立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等对生态环境进行生命全周期保护,特别是环保督察制度有力地遏制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势头,让这一理念从思想变为看得到、闻得到、摸得着的活生生现实。另一方面通过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努力探索有效的平台、手段和技术,拓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多种业态,延伸产业链,增加绿色经济的增长点,从而实现自然资本的保值增值,让生态效益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大力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社会更趋公平。若城乡居民收入分开统计,贫富差距逐步缩小。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正义让所有人公平地占有、使用、分配自然资源和生态利益。一是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对河流、森林、山地、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确权登记。二是生态管理中实行权责统一。“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3页。,逐步形成自然资源的市场价格,征收资源税等。三是实行生态补偿制、赔偿制和责任追究制。此外,在国际环境治理中主张“共同但有差别的原则”。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合作,签署有关的生态公约,并努力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力所能及地支持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环保事业。我国的正义之举维护了国内外弱势群体正当的生态权益,形成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强大合力,有利于保护后代的发展权和生态环境。这就超越了西方在横向严重不公的情况下空喊代际公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对于蕴含丰富自然资源和优越生态环境,同时面临脱贫任务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通过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作用,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挖掘自身资源禀赋,变资源为资产,变农民为股民,打造绿色品牌,把优质的生态环境转化为社会财富。

(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标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评价发展上更全面。发展的目的与发展的成效是一体的。马克思指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3页。。在马克思的语境中,人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全面体现在发展的主体、内容、时间、空间等方面。为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评价发展时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中心评价发展的成效。摒弃资本主义以物为中心看待和评价发展,强调一切发展都应尊重人、解放人、为了人和依靠人,坚持历史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统一。“发展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必须明确经济发展不是最终目的,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才是终极目标。”③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二是在发展的主体方面坚持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的事业。“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发挥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制度优势,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④《习近平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新华网,2019年4月8日。增强全民的节约、环保和生态意识。同时绿色发展成果实行人人共享,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或者部分人享有。推动绿色发展的目的是造福全体人民。坚持优质生态环境的公平性和公共性,公园绿地等要成为人民共享的生态空间。三是在发展的内容方面反对片面坚持全面。反对把发展评价简化成以GDP增长率论英雄。“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不是经济发展速度高一点,形势就‘好得很’,也不是经济发展速度下来一点,形势就‘糟得很’”。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34页。坚持综合评价发展的成效。“衡量发展质量和效益,就是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特别突出生态环境在社会经济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①《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1月22日。他将这一理念一以贯之,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将生态环境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强调绿色GDP。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实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终身追责。四是在发展的时间方面强调可持续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传承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中的可持续性主张,并且进行中国化。比如强调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的可持续性包括经济与生态环境两方面发展的可持续性。从经济来看既考虑产量又考虑资源存量,“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②习近平:《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人民日报》2017年5月28日。。从自然界看,要让可再生资源能自我更新,环境能自我净化,生态系统能保持平衡稳定。“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③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 共建美丽家园》,《人民日报》2019年4月29日。五是在发展的空间方面促进均衡协调。突出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在空间上的均衡,“既要促进地区间经济和人口均衡,缩小地区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也要促进地区间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缩小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间的差距”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1页。。以上分析表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发展的评价比可持续发展思想更丰富,更全面,更科学,提高了生态环境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它不仅包括了人类内部的代际公平,还包括了生态环境承载的公平;它不仅有纵向公平还有横向公平,通过横向公平确保纵向公平的实现。这是更高水平,也是更有可能实现的持续性发展。

结 语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西方学者反思发达国家工业文明下过度增长的产物。它促使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发展的内涵,告诫世人要注重发展的代际公平,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统一。但是,受制于主、客观因素,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实践中存在重大缺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于生态文明,在有关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和如何评价发展等基本问题上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有了显著超越。新时代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依靠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集中力量办大事等优势,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在绿色发展中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一理念在中国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生态权利与生态义务的统一,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的统一,人的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已经并将继续引领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猜你喜欢

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用清廉守护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绿水青山
疯狂的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