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推进普法模式社会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20-03-10徐亚娟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社会化依法治国

徐亚娟

摘  要:普法模式社会化就是法律的社会化过程。作为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法模式社会化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自1986年开始,我国先后经历了六个五年普法规划,现在正处于七五普法规划的实施阶段,30多年的普法宣传教育,各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普法模式社会化在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普法模式社会化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通过多种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宣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阶段,探讨普法模式社会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普法模式;社会化;依法治国

一、现阶段普法模式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一是普法模式有些单一。2011年以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单靠司法行政部门推动法制宣传工作,已很难适应法治建设发展的步伐。据统计,我国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已达上万余件,而目前我国专职从事普法宣传的人员不足。长期以来,普法工作都是依法治理等政府部门组成的普法小组承担,没有专门的普法机构。普法领导小组及其下设的办公室都是临时性机构,人事变动快,无法真正负起责任。

二是普法宣传力度不够。实践中,多数普法宣传更加侧重单一法律条文的宣传,忽略了对法律自身价值的全方位宣传。近年来,普法宣传工作的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用现代法律理念去审视我们现行的法制宣传教育,可以发现宣传的方式方法力度还不够。

三是普法模式缺乏生机和活力。实践中,有许多地方普法宣传工作不能与时俱进,忽视了大众的需求,普法宣传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目前的普法宣传工作过于注重简单一贯的说教,缺乏双向交流的渠道及潜移默化的观念渗透和主体引导。政府推动成为唯一方式,社会的其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普法宣传的覆盖面相对来讲还比较窄,缺乏对人民群众法制需求的引导和探索。

四是普法宣传的受众面不平衡。特别是青少年、村(居)民、流动人口的普法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当前,我们对中小学生普法方式也仅仅是停留在发放宣传手册和单页等传统方式上。法制教材内容过于单一。编印的法制宣传手册和单页,在内容上多为法制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不够生动具体,比较空洞,无法调动群众学法的积极性,普法宣传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五是普法模式社會化保障机制不够。现行普法机构中普遍存在设备缺,经费人员不足等保障问题,给普法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如何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如何把普法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晋职晋级、政治荣誉挂钩起来,还没有从制度上根本解决,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的有机结合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积极推进普法模式社会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普法模式社会化需要确立“四大”理念

1.要确立“服务大局”的理念。要进一步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紧紧围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利用多种形式开展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法制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积极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为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改变传统宣传理念,树立以受教育者为根本的思想。从受众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人民群众需求,宣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3.要确立“培育法治环境”的理念。法治环境的形成,仅靠普及法律条文,宣传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更高的层面,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构建有利于培养公民信仰法律,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的社会环境。

4.要确立“注重实效”的理念。普法宣传存在着形式陈旧,缺乏标志性宣传载体,实效性差等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宣传教育形式必须改进,要加强市场化运作,开辟法制宣传的新途径,吸引公民自愿、广泛参与,逐步形成互动式、双向式的宣传教育模式。

(二)普法模式社会化需要创新思维

法制宣传教育者要勇于在工作思路上、内容上创新,用创新精神探索法制宣传教育新途径。通过创新,形成灵活、高效的工作方式,巩固拓展法制宣传教育载体建设,进而有序开展各项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1.要围绕主体需求进行普法。普法应遵循由现象到本质再到价值的人类认识规律,既要帮助普法对象掌握法律知识,更要激发不同层次的普法对象的内在精神,通过对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传播与渗透,最终达到普法教育的目的。

2.要区别不同对象开展普法。普法要产生良好的效果,必须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特征,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手段使其在主观意识上产生需求感。这样才能使普法对象理解、接受和固化特定的理念和价值观。

3.要运用科技手段开展普法。普法必须以人们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要适应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普法手段要向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网络。

(三)普法模式社会化需要制度保障,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积极推进普法模式社会化还要有文化底蕴做支撑。要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与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突出发挥本地特有优势,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大胆创新普法模式,创新普法宣传形式,以更为直观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寓教于乐的法制宣传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十九届四中全会读本[M].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2]十九大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

[3]罗勇.健全普法社会教育机制研究 法律科学[M].法律出版社 2016:35.

[4]贾刚.提升全市普法依法治理水平.大众网,2020.

猜你喜欢

社会化依法治国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立良法 谋善治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对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若干思考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镜头·中国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聚焦“依法治国”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