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风险分析及对策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A县为例
2020-03-10刘燕华
刘燕华
(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生计”概念。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拥有和获得的、能用于谋生和改善长远生活状况的资产、能力和有收入活动的集合。拥有可持续生计能力就拥有了持续摆脱贫困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技能。因此,更多的学者都在探讨可持续生计问题,是什么原因容易导致贫困?什么因素可以影响生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关怀国际(CARE)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和DFID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都从诸多侧面揭示了生计内外环境构造及生计可持续策略。2020年是中国脱贫工作的攻坚年,要消灭绝对贫困,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自2015年明确提出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以来,经过七年的努力,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去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今年的52个[1]。然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识到缓解相对贫困将是长期任务,要逐步分阶段地解决”。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三区三州”之一,是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相叠加,在绝对贫困消除以后,相对贫困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关注这里的可持续生计以及可持续生计的风险因素,进而控制风险的产生,予以必要的管理,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甘南藏族自治州A县可持续生计风险分析
A县海拔在2600~3600m之间,属高寒阴湿地区。人口2350户11135人,其中汉族7049人、回族2791人、藏族1295人[2]。来自社会和自然的双重风险使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脆弱性,而且当风险来临时,他们不具备充足的抵御冲击的能力。为了深入了解A县贫困村的农户可持续生计状况,本研究选取了三个村的103个家庭开展了入户访谈。
调研时正值盛夏时节,因此,48%的人是留守农村的人和假期放假回家的学生,在外地打工者均未在调查之列。贫困农户的文化程度普遍很低,限制贫困农户们脱贫致富。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占调查户数的70%,三个贫困村道路还没有完全硬化,一到下雨天,乡间道路泥泞。另外,三个样本村的道路都比较狭窄,且无路灯和路标,绿化水平低,公共环境卫生欠佳,文化娱乐场所也很少。调查也发现,有些村地势较高,造成冬季用水不太方便。最重要的是,村里农户生计结构单一,主要包括药材种植、非药材农作物种植、家禽家畜养殖、外出务工、非农性商业经营、低保等,且多数农户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
2.1 内部连接密度大于外部沟通导致宏观社会资本存量不足
社会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厄迪(Pierre Bourdieu)提出的,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根据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概念,A县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社会流动性不强,外界人难以融入区域内,区域间的居民也很少与外界发生联系和关系,并不是他们排斥,而是难得有一些社会资源和力量进入,2013年扶贫干部进驻乡村,也仅仅是与乡村干部交流多,自2015年至今,扶贫干部带着扶贫专项走进农户家中,才逐步缓解了农户与外界的隔离,不仅是乡村干部与扶贫干部双向交流,而且也扩展到农户和扶贫干部交流,扶贫干部与农户建立“连心卡”关系,互相告知电话号码,以便于有困难能够及时得到帮扶,然而,这种帮扶仅仅停留在表层,更深层的比如:子女就业、缺乏资金、留守学龄儿童的教育等提高生计能力的问题并未依靠扶贫干部得到解决,帮扶5年后,一部分人已经脱贫,但是,更多的与外界的商贸交流、务工的组织化和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销环节链条化等并未建立起来,与外界的交流仍停留在步履蹒跚阶段,自我社会资本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2.2 自信心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导致心理资本缺失
心理资本是一种虚拟资本,可以帮助个人明确“我是谁”的问题。它是一种内在驱动力,能够使人进行自我管理和调节,从而将个人的潜力转化为实力,是个人把握和可控的对自我的开发力量。扶贫同时也要“扶志”,“志”就是人的自信心、驱动力。A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自2012年起就享受国家的专项扶贫资金,对于特困户、五保户、低保户救助有专项,然而,专项扶持成为一种惯例,许多农户依赖心理极强,不愿意主动作为,一味地被动等待救济,也不主动发现和创造致富机会。“农户没有资金、主要以打工挣钱,在乡村里面没有可以做的事情,我们已经给留守家里的妇女培训了,她们都有培训证明,但是,没有挣钱的门路”A县某乡C村一乡村干部如是说。可见,从乡村干部到贫困农户都没有办法解决留守妇女致富现状,表现出无力、无助和无所谓。这种等待、消极的心理从村干部到老百姓产生了弥漫效应,因此,自身发展的心理资本处于空白状态。
2.3 产业扶贫项目及金融支持扩大和提升不足
金融扶贫是相对于财政扶贫而言的,指通过信贷、保险等形式,重点满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型金融需求,推动“造血”式扶贫模式的发展,缓解长期困扰贫困户的资金投入问题。A县产业发展组织形式社会化、专业化程度并不高,羊产业、中药业、农产品种植业没有规模,而且没有形成特色,比如当归、党参、黄芪等药材并缺乏走向市场的竞争力,许多人都知道甘肃岷县中药材,而不知道临潭县中药材。没有特有品牌,很多产品的销路没有打开市场,比如:引进藜麦种植,目前还只是依赖消费扶贫,并没有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分散化、小型化金融需求难以使金融发挥规模效应,金融扶贫的风险大,造成了银行不知道给谁贷款,如何收回贷款,即便是小微农户需要资金,银行出于质押物无法有效交易和流转,资产评估难、流转难和变现难,要素价格发现功能难以实现等信用风险的考虑,也难以提供金融支持服务。
2.4 因教育和人员外出导致人力资本存量不足
在问卷调查的三个贫困村,103个家庭户主的调查中,文盲、半文盲人数占45%,小学文化程度占16%,初中文化程度占22%,高中文化程度仅占7%,大专、大学文化程度占11%。贫困农户的文化程度普遍很低,反映出贫困农户的人力资本存量不足这一重要特征,也成为限制贫困农户们脱贫致富重要因素。此外,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多在外地打工,因此,限于人力资本的存量要发展科技扶贫和进行产业化运作和经营确实不易。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和小孩,他们无劳动能力,因为产业不发达,也无法吸引外出务工者,产生了人力资本低——科技能力低——无规模化产业——农户收入低的低效率循环。
2.5 旅游文化资本富集的优势无法凸显
A县旅游资源富集,有冶力关国家4A级景区、黄涧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自然保护区、丹霞地貌赤壁幽谷省级地质公园等以其特有的景致和神韵久享盛名,特别是闻名遐迩的“西崆峒”莲花山、冶海、冶木峡、喜泉飞瀑、麦积晚照、石林观云、林海雪涛、千年卧佛汇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名胜古迹较多,王旗乡磨沟仰韶文化遗址是甘南州内迄今发现的最早有人类活动遗址;吐谷浑筑建的牛头城,开发和守建洮州卫的名将李达墓,洮州明代卫城,新城苏维埃旧址等历史名胜极具考古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民俗风情独特,元宵节旧城万人拔河(俗称扯绳),新城地区的端午节龙神赛会和遍布全县的民间庙会及独具一格的民间工艺根雕、剪纸、刺绣、民族工艺品加工和洮州“花儿”等[3]。如此富集的文化旅游资源应该成就该地区的旅游产业,然而,这里的旅游产业还很弱小,文旅融合度不足,旅游项目投资更多的要依靠政府,缺乏特色文旅项目,深度开发和利用不足,观景台、农家乐不少,但是,利用文化和旅游留住游客、深化旅游产品研发上缺乏创意,在旅游营销上还只是停留在依靠政府打广告,没有深度挖掘文化旅游价值,富集变成了贫乏。
3 甘南藏族自治州A县可持续生计对策思考
3.1 实现农户的主体治理和唤醒主人翁意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求政府改变以往的社会管理方式,变掌舵为划桨,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因此,地方政府应该逐渐放权于社会,实现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的决策和发展,实现多元主体的平等地位,注重公民的社会参与,增加社会资本的存量。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提供上,鼓励居民参与社会发展中,为其提供更加广阔的交往平台,使其主动发展人际关系,主动利用社会组织获取稀缺的社会资源。每一个人都要意识到我居住地的发展与我息息相关,自身有责任为本地发展建言献策,基层政府要采取激励机制,刺激人们的参与意识,激发本地居民参与本地发展的积极性,变传达为交流,变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变孤立隔离为团结互助,打通居民与本地域、与外地域的交流和信息获得,使他们眼界开阔,愿意并同意为家乡发展贡献社会资本。
3.2 扶贫与扶志并驾齐驱,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习近平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穷不思进取、穷且志短以及精神贫乏比什么都可怕。因此,要从农户的自信心建立着手,提升其自我效能感,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社会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就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坚持性就是坚韧的品质,坚韧和意志想联,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的应对逆境的能力,这个能力是由自我赋予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对未来目标的坚定和执着,目标信念远大,必胜的勇气越大,态度也越积极,越努力创造条件达成目标,情绪也越乐观,因此,目标会形成暗示作用,激励产生达到目标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成为一种自发的动机和本能,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农户大多都具有这类品质。
3.3 尝试建立社会组织信用担保,争取金融资本扶持力度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以养德,信以立身,诚具有道德境界”。“信”往往着眼于人际交往中的重诺守信。诚信是争取金融扶持的首要条件,农民的初心是朴实憨厚,强化这种美德,对于经济发展非常重要。首先,要告知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普及和诚信意识的重要性,通过身边典型的事例来提醒农民的诚信认知,让农民认识到诚信对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诚信贷款和按时还款,是维护自身信用记录便于顺利发展的保证。其次,开展各类项目创业,通过积极创业获得金融支持,国家金融支持也一定是扶持项目,而不是救济。第三,引入社会组织担保贷款,为一些有项目想创业的农民尽快得到金融支持做抵押和担保,比如:农业合作社除了在产、供、销上的联合以外,还可以考虑为参与入股合作社的农户扩大经营方式和渠道提供信用担保。提倡非政府组织在信用担保上介入,协会、农会等都是比较好的信用担保组织,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要介入监管,完善监管体系。
3.4 通过教育培训提升人力资本存量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完善贫困农户子女入学的资助管理体系,实现精准教育救助从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甘肃省在严格落实教育部奖、助、贷、勤、免、补等各级各类资助政策的同时,还制定出台了三项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精准扶贫政策,建立了从学前到研究生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为提高资助精准度,制定完善了“一市一方案”“一县一清单”“一户一对策”“一生一办法”方案,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精准识别建档并重点纳入资助体系[4]。其次,加大农民项目培训的覆盖面和质量,以适用、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多渠道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特别对于承揽手工作业的“留守村妇”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手工制造的技术,当然,前提条件是能够帮助他们承揽可以足不出户完成的手工制造项目。要有针对性进行培训,“留守村妇”还要掌握家庭教育的技能,实施“母亲教育”计划,更好的协助学校培养新生一代的道德素养。绝不允许女童辍学,千方百计要留住女童,因为她们接受教育的多寡,直接影响人力资本存量。
3.5 以文化旅游资本带动从乡村经济腾飞
旅游扶贫具有强大的市场优势,具备强劲的造血功能,是贫困乡村新兴的产业活力,能够解决就业人口,从根本上撬动地方经济发展。抓住旅游项目开发就一定能推进农民的可持续生计。A县旅游资源富集,但是,旅游产品雷同,旅游目的地无“园中园”和游乐,游客进入景点后转一圈就出来了,因为景点内没有可以留住游客的新、特、刺激类项目,导游带领游客进入景点,很快完成游览,又回到原地,表明旅游目的地的深度价值没有挖掘出来。首先,要利用文化资源,编写故事,要整理出知晓本地故事和传说的历史资料,与景观巧妙结合,资源做背景,文化来唱戏,充分发挥老百姓的创意和灵感,支持他们编撰和制造;其次,加强农家乐管理,让农家乐不能仅仅成为喝茶、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农家乐的信息化程度要高,要成为吃、住、行、游、购、娱的引领之地,一些景点出于保护的要求不能去破坏,因此有些活动就可以在农家乐进行,让游客听完了故事,买了纪念品,还要再一次身临其境体验,让游客体验到城市里面没有的质朴、纯净和神秘;第三,加强旅游项目从业者的培训,培养他们法治意识,培养他们文化素养,让他们规矩从业,创意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