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素质模型的高职院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分析*

2020-03-10苏军德

甘肃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型素质实验教学

苏军德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金昌 737100)

创新是一个历史弥新的话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创新更成为了人类文明的核心理念,高技能创新人才也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创新成为了时代发展的聚焦点;十九大报告中也多次肯定了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唯有自主创新,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各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如何改变教育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势必会影响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现实水平和培养质量。本文基于素质模型,对现有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1 素质模型的分析

素质模型又叫能力模型,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是个体为完成某项工作,达到某种绩效所具备的知识准备、技术水平及个人品质等要素,多用于员工招聘培训及绩效考核之中[3]。通常来说,素质模型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基准型素质,是个体从事某项工作的基本素质;另一种为鉴别型素质,是顺利完成某项工作的专业素质。

素质模型已经过多年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如能将此模型引入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不仅会拓宽该理论的应用范围,更有利于分析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岗位的适应能力和企业选拔人才的

标准和要求,进而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有序发展。因此,本文基于素质模型对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探讨其应对策略。

2 基于素质模型的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意识薄弱,创新动机不足

创新思维是大脑高级的理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活动的实践[4]。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加之对交叉学科、思维学科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积累都相对单薄,对现有的专业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存在较为严重的定式思维,因而缺乏创造意识。创新动机作为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是推动人创新的内在驱动力[5]。高职院校的学生虽对创新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容易按部就班,盲从权威,缺乏批判性思维和探索精神,加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浮躁,缺乏专注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对兴趣保持的稳定性较差,一旦出现挫折和失望就会中途放弃,最终导致创新终结或无功而返。

2.2 创新知识薄弱,创新技能欠缺

创新技能是将创新理念付诸实践的综合行动能力[6]。我国曾掀起了热情高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但对高职院校来说,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项目无法真正的落地生根。其主要原因基本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只会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缺乏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成果的理论技术技能;二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还相对欠缺,无法将前沿科学成果融入课堂,缺乏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进而限制了对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三是高职院校对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还相对较弱,对一些较好的创新项目缺乏相应的引导和资金支持,加之教学环节与创新实践脱节,重常规教学而轻创新能力培养,进到导致创新项目无法真正的落地生根。

2.3 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误区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普遍认为只有“名牌”大学才有可能创新型技能人才,从而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成为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可能[7]。因此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重填鸭式的理论教学,而轻创新理念的培养与开发。实际上,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合理的知识结构、流畅的思维方式、兴趣驱动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和个性品格的形成,即需要各阶段的培养教育,更重要的是实践的锻造历练[8]。高职院校作为实践活动较为频繁的教育阶段,更应该合理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创造性的改变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与引导,在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塑造个人思维模式与个性品格。

3 基于素质模型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3.1 打造创新知识结构体系,夯实基础知识

当前,我国大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欠缺,不能完全满足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9]。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重构课程模块及人才培养方案,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将科学前沿和交叉学科、人文学科引入课堂,打通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同时合理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做到理实一体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可通过培训、学习、交流等方式培养教师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其次,学校可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让学生积极融入教师的科研项目全过程,发挥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创造性与实践性,进而拓宽学生的眼界,使理论学习通过实践运用进一步升华。

3.2 大力激发创新思维,弘扬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是打破固有思维,从周围的事物中寻找灵感并获得创造力的过程,也是创新的核心素质[10]。面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思维缺乏的现状,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抛开思维定式的禁锢,以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从交叉学科和理论前沿等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打造创新实践平台,通过教师科研项目的带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创新创业比赛等途径,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锻炼和团队协作意识;三是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攻难克艰的品质,使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创新情感和坚忍不拔的创新毅力。

3.3 转化创新教育理念

通常来说,传统的教育观强调学习者对文明成果的继承、内化和适应,同时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上存在一定的对立[11]。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职院校更应该摒弃传统教育的机械性,注重继承与创新统一,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协调。其次,高职院校应创造各种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来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个性品格、实践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得到整体性的健康发展,而不仅仅当作是“知识的储存器”来培养。教育观念的转变才会挖掘个体的创造潜能、弘扬个体的创造性主体精神。

3.4 实验教学与科技平台的搭建

科技实践能力作为创新思想转化为创新成果的重要素质,也是创新型技能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12]。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融于实践,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还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目前来说,高职院校实验教学和科技平台的搭建相对滞后,学生缺乏直观的实践锻炼,更为甚者,使许多创新型项目无法真正的落地生根,面对此问题应该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完善“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型、开放式”的科技平台搭建,制定不同层次, 不同学科的实验教学课程,打破传统式的简单操作,真正做到学科交叉,理实相容的创新型教学,进而使具备可行性的创新项目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创新型素质实验教学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