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书,“折”出多种思维
2020-03-09郁莉沙静静
郁莉 沙静静
摘要:折叠书是一种直观、形象、立体的思维导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折叠书,既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完成阅读、识字等学习任务,又能初步培养学生的视觉化思维、结构化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多种思维。
关键词: 折叠书思维视觉化结构化发散性创造性
折叠书是一种直观、形象、立体的思维导图,以知识图等形式把繁杂的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可视化知识。将折叠书这一富有趣味性的学习工具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借助折叠书亲自动手体验整理、总结、汇报主题学习内容的过程,既有助于他们轻松地完成阅读、识字等学习任务,又能初步培养他们的多种思维。
一、“折”出视觉化思维
大脑是“好色之徒”,喜欢曲线、图画、色彩。视觉的刺激会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提高信息处理效率,从而提升学习者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折叠书迎合了大脑的这一特点,它像一种“视觉笔记”把想法或收集来的信息,用可视化的形式加以呈现。教师不妨让折叠书的制作穿插在常规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捕捉文本关键信息,迁移语言的组织形式,激发阅读与表达的兴趣,锻炼信息视觉化思维。
例如,《拔萝卜》是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中“和大人一起读”板块的内容,教师大多会让学生被动、简单地“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形式略显单一、枯燥。通过解读文本,笔者发现这个故事采用了回环往复的结构,所不同的是出场人物、顺序中暗含一定的逻辑关系。教材中的故事没有讲完,这别出心裁的“留白”也给学生诸多想象、创作空间。据此,笔者在学生初读故事后引入折叠书——
师读完了故事,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有一个句子重复出现了好多遍?
(出示句子:“嗨哟!嗨哟!”拔呀拔,拔不动。)
师都有谁拔不动这个大萝卜呢?请你拿出老师准备的画着各种形状的折叠书,添上几笔,把他们画出来吧!
(学生边回顾课文内容,边动手“画”折叠书,见图1。)
生我画好了老公公。
师(相机指导朗读)你来模仿老公公拔萝卜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师拔萝卜的人和动物越来越多,萝卜一点一点被拔出来了,这可真是人多力量大!那萝卜究竟有没有被拔出来呢?还会有谁来帮忙?课本里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可以在折叠书上继续画一画,编一编。
生我还画了小猫。
师它怎么拔萝卜的呢?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看着折叠书创编故事。)
师小朋友们用折叠书学故事,编故事,讲故事,特别了不起!课后,我们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再来读更多的故事。老师再送大家一个故事——《猴子捞月亮》,你可以自己试一试!
低年级学生特别容易被直观和形象的事物吸引。这里,教师利用折叠书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連环简笔画,锻炼了学生视觉化思维。折一折,发现语言形式;折一折,想象后续故事;折一折,拓展同类文本……他们在折叠书的翻转和折叠、在线条的延伸和联结、在图画的跳跃和隐藏中实现了对本文内容和知识的理解记忆以及再创造、再构建,感受到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二、“折”出结构化思维
课堂观察发现,一些学生总是陷入这样的学习“窘境”:在阅读课文时往往只埋头钻研优美的词句,难以把握文章的结构;在习作表达时语言零碎,句段之间缺少逻辑关联。折叠书依据折叠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知识进行归类、排序和组合。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折叠书,索引般地将零散的思维碎片聚拢,能使学生的认知结构精练简洁,思维过程扼要清晰,形成结构化思维。
例如,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字族识字”,即认识一组形旁不同的形声字——“青”“晴”“情”“睛”“清”“请”。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一下子记忆和分辨这么多的生字确有难度,若学不得法,个别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混淆。折叠书的运用,则能使学生充分把握汉字的构字规律这根主线,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顺藤摸瓜,达到“学一个,识一串”的效果。教学片段如下:
师“青”字家族来做客了,就藏在课文中,找到它们,圈一圈。
生我找到了“清”“晴”“请”“情”这些字。
师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这个字盘上,说说看怎么辨别这些生字呢?
(学生分小组在字盘上记录,见图2。教师相机指导辨字方法。)
师仔细观察“清”“晴”“睛”“情”“请”这五个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都是后鼻音,读音很接近。
生我知道,是因为它们右边都有个“青”,它是声旁。
生这些字的意思都和左边的偏旁有关,它们都是形声字。
师小朋友们真会发现!遇到形声字,我们就可以像今天这样,根据它的声旁猜猜它的读音,根据它的形旁猜猜它的意思,这是一种识字方法。
师“青”字家族还有好多成员,小组合作,让字盘上的“青”字家族“大团圆”。
每位学生参与其中,或交流设计,或动手制作,在制作折叠书这样有趣又自由的活动中加深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小组合作的课堂上,时不时出现“哎!这样折一折,字就出来了!”“不对!清是三点水,应该和水放在一起”这样有意义的讨论。如此,当枯燥的知识被结构化,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学习难点被化解,学习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
又如,教学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每段结构有共通之处,多以“总—分”的形式构段,适宜多安排仿写练习。但二年级的学生还未具备成熟的结构性思维,仿写极易浮于表面。折叠书适时出现,能够为学生提供思维进阶的平台。仿写时,教师让学生在折叠书上先试着写一写关键词,再串成语段。根据折叠书的不同展开方式,学生在表达时也会不由自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式。当折叠书旋转起来时,“小观众们”总会忍不住去猜下一个画面;当折叠书渐次展开时,故事就有了曲折、递进,讲述者也会随着折叠书将故事娓娓道来……最后,教师在展示评价环节安排“最佳小导游”评选活动,片段如下——
生(手拿自制折叠书,见图3)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黄山。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而黄山又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而闻名,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沿着台阶走到山顶,从这里看向远处,前方云雾翻滚,仿佛是一片波浪汹涌的大海。快瞧,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蹲着一只石猴,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你们知道它在看什么吗?(其他学生齐声道:翻滚的云海)是的!多神奇的石头呀!这块石头的名字就叫“猴子观海”。
师这位小导游讲得真棒!还有没有小导游想带着自己的折叠书来介绍一下?
(学生手持折叠书依次介绍。)
上述课例中,折叠书充分发挥了其作为结构化思维导图工具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随之发展。
三、“折”出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折叠书以其特有的呈现形式,不仅让思维“看得见”,还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语文课上运用折叠书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关注一个主题,探究多个分支;二是探究一个分支,多人合作,形成一个主题。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调整。
以二年级下册的识字课《传统节日》为例,由于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了解仅停留于生活经验,甚至对于节日时间都不甚了解,教学目标通常围绕识字和了解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常识,致使教学效果甚微。现分享以折叠书改善这一现状的教学片段:
师文中还有四个传统节日,读读课文,拿出你制作的折叠书,小组互相交流一下,说说你最喜欢或者最了解哪个节日?
生我最喜欢端午节。
师好,你来读一读。你能介绍一下端午节吗?
生(展示自制折叠书)我给大家讲一讲端午节的来历……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端午节有很多有趣的风俗活动。(展示自制折叠书)人们通过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另外还会挂艾叶、喝雄黄酒。
生我的折叠书还能帮助识字呢!大家看这个“舟”字,跟我学……
师大家的折叠书太丰富多彩啦!有的是一本“节日风俗书”,有的是一本“识字书”,还有的像一本“传统节日小百科”!如果课后能从更多的方面去了解传统节日,并能够和小伙伴分享,就更了不起啦!
这一教学环节以“传统节日”为主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多角度介绍,包括节日的来历、习俗、地方差异、美好祝愿等。折叠书将这些多元的思考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串联起来,就像形成了一本本有个性、有趣味的科普画册。小组学习活动有了折叠书的加入,人人各抒己见,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从识字目标的层面来看,学生制作的折叠书上,一方小贴士、一个小褶皱往往都有大乾坤,藏着本课生字。二年级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如此学,会学得更扎实、更有趣。
四、“折”出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打破固有思维模式,以新角度、新方式思考,得出不一样且具有创造性结论的思维模式。教师要用好折叠书,确保学生在语文课上能涌现出有创意的想法,如介绍翻页小书式、转盘式、抽拉式、风琴式等折叠形式,并能根据学习任务创新更多折叠书形式。制作过程中,多设置开放性的图文设计活动,防止语文教学中“答案”千篇一律。
例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课围绕黄山石之“奇”,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景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解读课题知“奇”,初读课文找“奇”,品读词句悟“奇”,意犹未尽。教师顺势引导他们自主提炼关键词,制作折叠书,充分感受黄山奇石的神奇、有趣。折叠书的形式多样,经过学生的想象发掘,变得丰富多彩,有的像一本简易的小书,有的像一个快乐大转盘,还有的就像折叠的风琴。折叠书的每一页上是不同的奇石,四周围绕着课文中对这块石头的描写,生动形象。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了黄山自然景观的美丽,产生了去黄山看奇石的愿望,还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如,为了助力学生写好四年级下册的想象作文《未来的……》,教师设计了《我的奇思妙想》自主学习单,课前布置“写一写奇思妙想”“画一画它的样子”“绘一绘习作导图”3个任务,并让学生制作《我的奇思妙想》折叠书,在课上自主交流提纲,全班的习作灵感得以碰撞。多功能的汽车、神奇的斗篷、会走路的房子、教学机器人……创造性思维喷涌而出,一篇篇富有想象力的习作精彩纷呈。
综上所述,折叠书作为一种教学辅助的形式、一种知识可视化的手段,切实、有效、可行地帮助学生走进一个有温度、有趣味的语文课堂。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浓郁,但“做折叠书”不是最终目的,缺少了思维的支撑和锻炼,课堂会浮于表面,成为一节手工课。语文课堂以折叠书为支架,助力思维提升,而不能被折叠书“绑架”,拘囿于形式。
参考文献:
[1] 刘濯源.思维可视化:减负增效的新支点[J].中小学管理,2014(6).
[2] 何旭明.从学习兴趣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相通性[J].大学教育科学,2007(2).
[3] 李萍.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4] 王志军,温小勇,施鹏华.技术支持下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研究——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6).
[5] 赵翠兰,苏春景. 赫尔巴特兴趣学说对我国创新教育的启示[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