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融通”说起
2020-03-09叶隽
叶隽
知識史的研究,乃是将知识 象,这个或那个元素的谱我并不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考察其产生、 感兴趣。我想知道的是他的思想,发展的整体历程,将事物作为一 其他的都只是细节问题。”入手处种历史过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 是具体的科学探索,但背后试图看看威尔逊是怎样来阐释科学与 追究的仍是宏观宇宙之谜,这正人文之间的交融史的,尤其是几 是爱因斯坦作为一代大师的伟大个世纪以来知识融合的历史。 之处。而知识也正因此成为可能,在《知识大融通 ——二十一 科学在这里成为工具和手段,而世纪的科学与人文》中,威尔逊 认知思想才是真正的终极目的。
界定了 “爱奥尼亚迷情 ”(Ionian “以科学代宗教 ”或许是一种Enchantment)这个概念,即从物 不可逆转的选择,虽然基督教并理学家兼历史学家霍尔顿(Holton, 未消失,但对启蒙哲人来说,以Gerald, 1922-)那里借来,指的 一种自主的状态主宰自己的命运,是一种相信科学具有统一性的信 冲破宗教的网罗,是必然的选择。
仰,进而提出 “知识统一 ”的问 对启蒙者来说,勇气固然重题,也就是有一个系统的知识体 要,手段也非可有可无,发展科学,系在。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曾 融通知识,乃是必由之路,甚至 非常坦率地表达过他自己的思想 “它为知识分子拟定了一个终极的家雄心:“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创 目标,它担保在地平线之外将出造这个世界的。对这个或那个现 现秩序,而不是混沌一团 ”。知识融通可以导向获得秩序,这可以说是一个意外收获,其实 “混沌 ”与“秩序 ”并非道如水火,经由大乱而达致大治,也是一种大智慧,所以有 “混沌构序 ”之说,但这里强调知识融通的意义,确实也有其价值。
“知识融通的梦想在启蒙运动初期首次展现,它是心智的伊卡洛斯式的飞跃,跨越了十七和十八世纪。它运用世俗的知识为人类争取权利,并推动人类进步,这个远见是西方对人类文明最大的贡献。它为整个世界开启了现代的新纪元,我们都是这个梦想的继承人。然而,后来它失败了。”在这里,揭示出知识融通乃是启蒙运动的时代特征,并且标示出此乃西方文明的最大贡献,但却以失败告终。启蒙的精神可谓代代承续,到现在还有思想家在标示自己是启蒙的传人,譬如哈贝马斯在一九八○年获得 “阿多诺奖”时作答词的题目就是 “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方案 ”,他坦言自己一直在致力于捍卫现代性、重建启蒙理性。可问题是,启蒙发展的结局却是技术强势,资本统治,人性遭到压抑,世界迷惘不堪!现在又出现了基因重组、人工智能、环境恶化等种种前所未遇的巨大挑战。要知道,“这些知识只要有一半的进展(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除非大量的遗传和医学研究受到遏止)并且得到普及
(这个问题较大),人类就可以登上如神的地位,控制自己的最终命运。人类如果这样选择,不仅能改变物种的结构和智能,还能更改组成人性核心的情绪和创造力”。人类正位成神,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启蒙运动当初的目标也不过就是想把基督教请下神坛,但启蒙先贤可能万万料不到的是,最后竟造就了人类自身成为一尊大菩萨,就像当初歌德借梅菲斯特之口总结人类困境的根源说:
人类发明概念且独家拥有理性,只是却比任何野兽更显出兽性。(《浮士德》)此处揭示出作为 “世界小神 ”
(Der kleine Gott der Welt)之人的可悲一面,即人类虽然发明了理性,但由于理性滥用的问题,却导致了更大的问题。不管是当初的 “世界小神 ”,还是如今的 “世界真神 ”,这种操控将带来极大的伦理挑战,甚至是人类命运的灭亡。要知道,
“在所有的过程当中,我们将学到一个基本原则:伦理是最重要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动物社会不同,它的基础是人类形成长期契约的遗传倾向,而这长期契约又通过文化进化出道德规章和法律。契约形成的规则并不是上天赋予人类的,也不是由大脑机制中任意出现的,这些规则是经过数万或数十万年的进化而产生的,因为它们能使设定规则的基因存活,并且有机会在后代身上继续出现。我们并不是误入歧途的小孩,不是因为不遵守来自人类之外的指示而偶尔犯罪,我们是一群成人,能够发现哪些契约是生存必需的,而且也已经宣誓成人捍卫这些契约的必要 ”。这里提到的 “契约精神 ”和“伦理法则 ”,都至关重要。人类不仅是对生物世界有责任,而且还要对千万年以来的传统,还有千秋万世的后代人负责。这些问题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呼之欲出,譬如生存危机和环境危险已经是扑面而来。
对于人类命运的忧思,表现在作为有识之士的知识精英身上,但这与对知识的无止境追求并不矛盾,因为:“追求知识上的融通,一开始看来似乎对创造力有所限制,然而事实刚好相反;利用统一的知识系统辨识未探索的真实领域,是最踏实的方法。它为已知的事物提供了清楚的地图,也为未来研究中最可能出现成果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架构。科学史学家在观察中往往看到,提出正确的问题比给出正确的答案更为重要。一个不足为道的问题,答案也同样不足为道;然而一个正确的问题即使没有明确的答案,仍会导致重要的发现。因此,这类问题将永远存在于未来的科学探索和艺术想象的历程中。”这话说得真是精辟,提出问题比给出答案重要,提问题的能力对于科学探索和艺术想象都非常关键,这是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而以知识为关注重点,努力追求知识融通,更是一个高层次的境界,需要有智慧、定力和意志去坚持。或许,正像歌德在十九世纪前期就已敏锐意识到的那样:“人类会变得更聪明,更具识别力,但不会更好,更幸福,更有力,或者至少在某些时代如此。我似已预见到某一时刻的来临,上帝不再能从人类身上获得乐趣,那就必然会毁灭一切,求得更生冲创之力。我相信,这一切都已在冥冥之中早有注定,在遥远未来的某个时日,必将开始又一轮新的恢复冲创之力的时代。但距离那刻肯定仍有漫长的时日,我们依旧可在成千上万的年头里在这块可爱的、古老的土地上享受生活,就像现在这样。”今天或许正如歌德所表现的那样,一方面是对未来人类命运的预言和淡定,另一方面却是安于当下的平静与从容。你看看他晚年孜孜不倦于探索异质文化的热情,不断完成大制作的手笔,就可以知道这位伟人给我们做出了怎样的模范。或许在他那里,“知识融通 ”与“人类圆融 ”乃是两个二而一,一而二的概念,有知识的不断融通,才有人类世界的圆融自洽,要想达到人类圆融的生存境界,则必须不断追求知识融通的那种层次和高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科学和人文,其融通意义绝对不可小觑,正像歌德在诗里表达的那样:
东西两大洲,/不能再分离了, /谁是多识的人们呀,/应明白这些吧!/两世界互相研究,/即是我的希望;/东西互相连联,/也是我的希望。
这里的东方与西方,也不妨作为广义上来理解,就是二元之间的关系,需要彼此了解、理解与沟通,东西方要沟通,科学与人文要沟通,人类与生物界要沟通,这才是更完整的知识融通的意义,也是知识史研究的价值所在。 (《知识大融通 ——二十一世纪的科学与人文》,[美 ]爱德华 ·威尔逊著,梁锦鋆译,中信出版集团二○一六年版 )